游戏的魅力

    卢一苇

    

    幼儿园混龄游戏时间,和往常一样,孩子们对“马路和交警”的游戏很感兴趣。小班孩子航航骑着车,在“马路”上飞快地开了起来,旁边的小朋友多次提醒他:“中间是人行道,不可以开车!”“那里汽车不可以掉头!”可是航航都不加理会,依旧我行我素。我看到后,急忙赶过去,想制止航航。还没等我走近航航,只见扮演交警的大班孩子瑶瑶上去拦住了航航,要求他下车。航航不肯下车。瑶瑶说:“看,后面有车来了,小心啊!”一边说,一边把航航连同车带到了停车场。

    来到停车场,瑶瑶蹲下来对航航说:“那个地方不是有禁止汽车掉头的标志吗,你怎么还要在那里掉头?这样做太危险了,撞到行人怎么办?”航航扭过头,一脸不服气的样子,说道:“我看不懂标志。”一边说一边推着车走到“马路”上,仍然在同一个地点违反交通规则。瑶瑶马上绕到航航的前面,说:“你又违反交通规则,我要扣留你的驾照,你只能离开了。”瑶瑶摘下了挂在航航胸前的驾照。航航上前夺回了驾照。瑶瑶不知所措,说:“你不能这样的,不遵守规则,还要耍赖。”

    这时,我正想要过去批评航航,便看到小米把瑶瑶拉到了一边,他俩凑在一起嘀咕了一阵,然后来到航航身边。瑶瑶拉着航航说:“这样吧,你是小班的小朋友,我们可以原谅你一次。但是,你不遵守交通规则是不行的,我们决定给你特殊关注。你在前面骑,有一个交警跟在你后面,随时给你指导,告诉你哪儿车不能掉头,哪儿要停车,哪儿要减速。你必须听从这个交警的指挥。行吗?”航航看了看瑶瑶和小米,点点头。航航骑上车,小米跟在他后面出发了,瑶瑶又站在交警的位置上指挥交通了。

    我很惊讶,孩子们竟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想出两全其美的方法圆满地解决问题。我想,这就是游戏的魅力吧。游戏是孩子们自发的活动,持续游戏是孩子们当下的愿望。因此,他们有积极解决问题的内驱力。瑶瑶和小米愿意想办法,给予航航特别关注,航航愿意接受特别对待,这样可以不用退出游戏。维果斯基将游戏本身视作有助于儿童获得更高水平的认知功能的自我帮助工具。他认为儿童在进行复杂的、高水平的游戏时,会表现超出其实际年龄,看上去就像比本人高出一截的认知水平。这就是为什么当儿童在進行高水平游戏时不会发生太多行为问题的原因。游戏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孩子的智慧。混龄游戏提供了幼儿更多的社会认知和社会交往体验。游戏中,大班孩子更多地体验设身处地地理解和共情,尝试管理和引导小班弟弟妹妹;小班孩子在与哥哥姐姐的互动中,丰富认知、练习行为。这充分体现出混龄孩子间的互动是幼儿园重要的教育资源。教师总是习惯于在游戏中想办法帮助幼儿解决问题,事实上,“成人世界现有的模式和规则不是幼儿通过模仿所必须达到的目标,而是游戏的资源”。儿童的经验是即时性和生成性的,成人越是去控制和规划幼儿游戏的细节,就越是背离幼儿游戏的心理特征,同时有能力自主游戏的儿童会因教师的过多介入而变得意兴阑珊。本次游戏中,孩子们发挥自己的智慧,用自己的方法圆满地解决了问题,这就说明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度放手,给幼儿更多自主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尝试自主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