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一流大学人才培养经验及启示

    冯利

    摘? ? 要:世界一流大学是在大学现代化的过程中涌现出的一批高水平、高质量大学的杰出代表,不仅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与国防体系的重要支柱,也体现着国家的软实力。文章梳理了世界一流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经验:强调通识教育的育人理念、注重学科的交叉设置、评价方式多元化、突出交流互动的教学模式。我国高校在学习与借鉴世界一流大学办学经验的同时,要结合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办好具有中国特色的一流大学。

    关键词:世界一流大学;人才培养;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0?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文章编号:1002-4107(2020)02-0088-02

    我国于1995年提出了“211工程”,于1998年提出了“985工程”,都是为了集中优势资源发展重点学校以及重点学科,以此带动我国高校办学水平的整体提升;经过20余年的发展,工程项目内的高校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有的高校已经跻身世界名校行列。但是不难发现,我国高校的整体水平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例如THE公布的2016—2017世界大学排名中,中国有52所大学上榜,其中北大排名29,清华排名36,虽然稳中有升,但是与美国148所大学上榜、英国91所大学上榜、日本69所大学上榜相比,差距依然存在。因此,国务院于2015年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被广泛重视,大部分高校都将“双一流”建设的目标和要求写进了“十三五”规划中。但是“双一流”建设的具体方案不能闭门造车,必须广泛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成功经验,因此,认清和深刻理解世界一流大学的共性特征是第一步,是对世界一流大学办学情况进行快速认知的有效途径,研究世界一流大学的共性特征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人才是大学争创“一流”的宝贵资源,人才培养则是大学创建一流大学的关键所在。通过对国外一流大学人才培养相关理念和模式的总结分析,可以发现一些规

    律,这可以为我国大学人才培养所借鉴。主要经验启示有以下几点。

    一、强调通识教育的育人理念

    所谓通识教育,也称通才教育,主要是为身处现代多元社会中的受教育者提供多样化课程、多样性选择的一种超越功利性、注重实用性的教育,其真正的内涵是在“育”而不是“教”,“育”出来的是真正的“人”而不是“产品”。理念支配行为,大学的育人理念涉及人才培养的目标设定、课程内容的设置以及管理方式的观念,在大学办学中起到定位导向的作用。世界一流大学在这方面有着明显的共性:在专业人才培养的同时注重通识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爱好、综合素质和完整的人格。基于通识教育的育人理念有两个基本特征:兼顾全面和自由选择。例如,牛津大学的理念是:“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使其能够适应未来的职业,而且还能享受和创造自己的生活。”剑桥大学的理念是:“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为学生创造在专业知识、科学研究、兴趣爱好、逻辑思维等方面发展的条件,彻底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也正是因为此,牛津和剑桥在课程设计方面采取了综合课程群的模块化的方式,由专业导师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和引导梳理,使学生能够自主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模块,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并

    根据学习进度进行随时切换。哈佛大学将育人理念定位于培养全面发展,具有同情心、判断力和责任心的非瘸腿专家;普林斯顿大学则要求学生具备了解多元思想的潜力,能够主动接触各种不同的自我认知方式,具有广泛的知识面和融会贯通的能力,为培育学生的领导力奠定必要的基础。也正是因为注重全人教育理念,这两所大学非常注重通识课程的构建,并尽可能地形成品牌,基于这样的理念,在学习过程中坚持学生自主选择和自由学习的原则,在专业设计和学习方式上为其提供选择的便利性。

    二、注重学科课程交叉设置

    注重相关学科课程的交叉设置,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培养学生综合的逻辑思维能力是世界一流大学的普遍特征,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课程结构上注重相关学科的渗透。例如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搭建了以学科交叉为主要特色的课程体系,将认识论专业课程与哲学、心理学、生物学等学科结合,将环境学与海洋学、物理学、大气学、地理学等结合;普林斯顿大学的课程结构则分为细分专业前和细分专业后,在学生入学至细分专业前,如科学系或工科专业的学生主要以科学整合课程模块为主,在细分专业后则对交叉课程的选修比例择优更为明确和严格的规定,如德语系的专业课程有8门,其中一般的課程必须从经济学、历史学、哲学、宗教学等13类课程中进行选择,选修课则有40多门交叉课程供选择;再比如一些专业类的院校,则要求所有的专业的学生都必须修够一定数量的学校主流课程。二是在课程内容上注重知识点的多元辐射。例如慕尼黑大学医学系,要求学生必须学习一门融合了数学、物理、化学、社会学、心理学、电子信息等学科内容的课程。

    三、评价方式多元化

    在评价方式方面,世界一流大学普遍以多元智能理论为依托,注重评价主体、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的多元化,无论是对教学还是学生的评价考核,其出发点都是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普林斯顿大学的评价内容包括:课程知识的评价、创新研究发现的评价和学习实践的评价;其中课程知识的评价主要由教师针对课堂发言、互动讨论、作业、笔试等环节,采取过程评价、结果评价和自我评价的方式相结合进行多方位评价;创新研究发现主要是对学生科研论文、专利成果、研究发明等指标进行评价,以评估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学习实践评价主要是评价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学术活动、志愿活动的情况,旨在评估学生的社会服务及贡献程度,增强其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的意识;此外,普林斯顿大学还在这些评价的基础上将评价的内容进一步扩展到评价学生的沟通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品味审美能力、全球宏观视野能力、决策领导力、社会生存能力等[1]。

    四、突出交流互动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师生在时、空范围内的具体组织形式,

    不同教学模式的选择对教学效果、学生智力的开发和人格的影响自然不同。国外一流大学普遍比较重视教学模式的创新,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基本原则,侧重探讨式的双向或多向交流互动。这种教学模式在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意识的启发方面尤为重要。例如哈佛大学的“案例研究课”、普林斯顿大学的“模拟训练课”、东京大学的“演习课”和“研究讨论课”、牛津和剑桥的“导师个别教学”等,其本质都是教师引导、学生参与,通过具体的问题和案例模拟现实情境,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教师和学生平等切磋、教学相长,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完成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我国大学当前也非常注重案例式教学,但是一般都是中国化的案例式教学,即依然是教师主讲,学生主听,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尊师重教的传统文化决定的,学生很难在课堂上于教师唇枪舌剑;但是学生走向社会,有时候就是需要就某一个问题进行“唇枪舌剑”。因此,国内大学依然需要加强交流互动式教学的推广和实施,具体可以采取学生之间进行讨论、交流,教师最后点评的模式,这种方式比较符合我国的传统文化,师生都比较容易接受。

    五、启示

    所谓经验其实也是一种“共性特征”,主要是指世界一流大学所共有的特征,或者说是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所必备的条件,也可以成为其他大学学习和借鉴的参考。

    以上所述这些人才培养的经验国内高校已经做到了一部分,但是做的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关键是如何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自身发展的策略。我国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主要基于国际政治形势复杂多变、教育信息化日新月异以及大学国际化竞争趋势加强的背景而提出的,我国高校的办学水平面临着不进则退的严峻形势。在这种情况下,世界一流的大学主要集中于欧美等发达国家,我国大学必须在加强自身发展建设的同时,拓宽视野、全面系统地总结和思考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路径,遵守教育规律,学习其成功经验,吸取其失败教训,在这个过程中,既不可盲目自大,也不可妄自菲薄,需要摆正心态,不卑不亢,认真找出世界一流大学真正值得学、应该学、适合学、可以学的东西,为我所用。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实践中,我国大学必须根据我国的国情现状、社会发展趨势、政治文化现状、学校历史背景差异、办学理念和学科特色,对自身的人才培养理念、发展方向和战略定位进行客观梳理,在契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结合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扎根我国本土创办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2],培养适合中国经济建设需要的人才,争取到国际教育体系中更多的话语权。

    参考文献:

    [1]董泽芳,王晓辉.普林斯顿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及启示[J].高教探索,2014,(2).

    [2]张炜,刘进,庞海芍.初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话语体系的守正创新[J].中国高教研究,2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