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之以师旅”不是宾语前置句

    刘磊森

    【关键词】加之以;宾语前置句;加之;补充因素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有一句:“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某教辅语文必修下册的《必备知识速记手册》上把它定为状语后置句,显然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另外网上也通常把它当作状语后置句了。

    状语后置句省略句:以师旅加之,因以饥馑(加)之。把侵略的军队加在这千乘国家上,接着把灾荒加在这国家上。加:加在……上。因:接着。之:代千乘之国。意译:有别国的军队来侵犯它,接连下来国内又有饥荒。(学好网)

    加之以师旅句式,状语后置,省略句。加之以师旅,意思是有别国的军队来侵犯它。(中华高考网、中华教育网、高三网)

    对此,我认为这些说法都有问题,值得商榷。我认为这不是一个“状语后置”的倒装句式,理由有下列几点:

    (一)句式和翻译是相互矛盾的,尽管翻译可以是意译,但基本句式肯定是要保留的,然而本句的翻译却大多看不出有什么状语后置的特殊句式。

    (二)相同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用法几乎都是翻译成“又加上”。

    例1:唐代韩愈《与陈给事书》:“始之以日隔之疏,加之以不专之望,以不与者之心,而听忌者之说。”

    起初,您我由于经常不见面而疏远,以后又加上我对您感情不专的私下抱怨,而您又怀着不再赏识的情绪,并且听任妒忌者的闲话,由于这些原因,您的门庭之中,就没有我的足迹了。

    例2:先秦佚名《展禽论祀爰居》:“凡禘、郊、祖、宗、报,此五者,国之典祀也。加之以社稷山川之神,皆有功烈于民者也。”

    总共有禘、郊、祖、宗、报,这五种,是国家的祭祀大典。加上土神、谷神、山川之神,都是对百姓有功绩的。

    例3:南北朝庾信《哀江南赋并序》:“申包胥之顿地,碎之以首;蔡威公之泪尽,加之以血。”

    其悲痛惨烈,不减于申包胥求秦出兵时的叩头于地,头破脑碎;也不减于蔡威公国亡时的痛哭泪尽,继之以血。

    其实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含有“加之以”的句子,大多是在两个并列关系的短语或句子中出现。

    (三)“加之以”相當于现代汉语中的“加之”。

    现代汉语中尽管很少用“加之以”,但“加之”却经常使用,是连词,表示进一步的原因或条件。例如:天气闷热,加之窗外车马声不断,简直无法休息。

    “加之以”不必把它看成什么状语后置句,它就是文言文中一个固定词语,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连词“加之”,而后面的“以”也可以理解为助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的舒缓或调整节奏。

    (四)“加之以”有别于“……之以”的句式。

    曾国藩《家训喻纪泽》:“尔之短处,在言语欠钝讷,举止欠端重,看书不能深入,而作文不能峥嵘。若能从此三事上下一番苦功,进之以猛,持之以恒,不过一二年,自尔精进而不觉。”句中的“持之以恒”就是以恒持之,也就是一个典型的状语后置句。

    其实带有“之以”的成语还有嗤之以鼻、绳之以法、动之以情、喻之以理等,而它们也都是“动词+之+以+名词宾语”的结构形式。

    综上所述,我认为“加之以”是一种文言固定用法,不能作什么宾语前置句来硬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