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文命题的四重追求

    黄本荣

    2019年中考命题考试季即将到来,作文命题老师又将面临新挑战。从郁郁寡欢、绞尽脑汁,到灵光一闪、喜出望外,好不容易把题目打磨成型,网上一查重,发现别人早就用过,情绪于是再次跌入低谷……反反复复,终于拿出一道觉得还能说得过去的作文题……中考一过,还得接受各路神仙端详,看着别人指指点点,听着别人嘀嘀咕咕——这是语文命题人每年不变的“痛”。“年年难过年年过”,我们只有通过对命题工作多一些反思和理性思考,尽可能避免失误,才能有效减少自己的心理压力。这里结合自己的命题经验,试从四个方面谈谈中考作文命题的基本要求,求教于同行。

    一、坚持正确价值导向,传递正能量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强调,教育者要着力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的身心、良好的审美情趣,努力使学生具有中华文化底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国际视野,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作文教育是情感教育、审美教育,也是语言创生能力的教育,关乎民族的心灵境界和创造活力;文章里面藏着民族和个人的精神密码,读到好文章,让人顿觉天地清明,写出好文章,也给人豁然开朗之感,所谓‘文章可華国;文章的大道是对民族记忆和个体灵魂的认知,新一代成长起来,是否有大视野、大志向,是否追求做一个堂正而有担当的人,与他所受的作文教育大有关系。”(谢有顺,创新作文教育,释放创造活力[z],人民日报,2018年12月21日第24版)考试也是学习,作文命题人理应担负起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落实考试育人的使命,弘扬正能量。

    整理前些年各地中考试题,可以清楚地看到我们已经取得的成果,概括起来,大致从四个方面落实了育人职能。

    一是关注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正向思考。如2018年四川省内江市中考作文题:

    有一首诗这样写道:“他们默默无闻/却让我们屹立世界/他们走进历史/却让我们拥抱未来/他们失去生命/却让我们生生不息/英雄/是危难时刻挺身而出/英雄/是平常日子鞠躬尽瘁/英雄/是普通人拥有一颗伟大的心。”2018年5月21日,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与众多网络媒体共同发起了“崇尚英雄、精忠报国”大型网络互动活动。同学们,你们心中一定也有自己崇拜的英雄吧。他或许名垂千古,或许默默无闻;或许伟大,或许平凡。请以“我心中的英雄”为题,写一篇文章。

    二是关注传统文化,传颂中华文明。如2018年浙江省杭州市中考作文题: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会说“麻烦你了”“给您添麻烦了”。可能是打扰了人家,这样说是表达歉意;或许是得到了他人的关照和帮助,这样说是出于礼貌,表示谢意。人与人交往中,看似简单地说了一句话,其实隐含着为人处世的道理。你是否有麻烦别人或别人麻烦你的经历?讲述你的故事或见闻,分享你的感悟,写一篇600至800字的文章。

    三是关注思辨能力,考查理性思维。如2018年重庆市中考语文B卷作文题:

    有一天,子路问孔子:“您和我,谁比较合适带兵打仗?”孔子指着自己答:“我合适。”于路反问道:“您不是常说我很勇敢吗?”孔子说:“可我不仅勇敢,还勇于不敢呀!”请以“敢与不敢”为题,写一篇文章。

    四是关注想象能力,强化创新意识。如2018年南京市中考作文题:

    2018.日新月异的年头;2018.气象万千的时代。请以“____在2018”为题,发挥想象,写一篇文章。要求:选择文学名著中的一个人物填在横线上,将题目补充完整。

    值得探究的是,当前,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走出书斋,关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倾听时代的号角与回响,感受时代发展的脉搏,融入祖国发展的洪流,找准奋斗的方向,定位人生的坐标,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奋斗中梦想成真,已经成为命题者的必然追求。2018年6月7日上午,语文高考刚一结束,新华社即发文《担当大任,和新时代挽手同行》,可以说是传递了一个明确信号。2017到2018连续两年,全国高考语文I卷的作文题都对此进行了积极探索,但从考后的反馈看,如此命题,并没能得到大多数语文同仁的认可,一旦命题采用笨人笨办法,把传递正能量简单化、概念化,并且僵化,那可能会适得其反。如何实现育人无痕,这不是简单的喊口号,让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强的考生能拿高分,这值得我们中考作文命题者好好去研究探索。

    二、控制好信度和效度,评价结果可靠

    中考是两考合一(升学和毕业)的义务教育段终结性考试,语文学科又是所有学科中的第一门考试,中考作文题也就自然会引起社会的特别关注。作文题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初中生的思维水平,门槛低,让所有学生容易上手,有活可说,这是基本要求。命题者需要了解语文教材和当下的初中作文教学状况,选择学生熟悉的形式,考查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打个比方,虽然高低杠和步行都能检测人们的体能,但因为很多人根本没有接触过高低杠运动,所以就只能选择步行,看谁走得远,以此来检测人们的体能。如果玩花样,为了新奇去选择高低杠运动,一部分入根本上不了杠,那这种测试就无信度可言。近年来,有些中考作文题直接取材学生的生活,让考生身临其境参与交际,人人都有话可说,这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如2018年湖南长沙中考作文题:

    一群同学在讨论“写作要不要说真话,抒真情”的问题。一位同学说……对这个问题,你有怎样的体会或思考?请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为了保证作文题的效度,命题者还应特别注意,题目应对所有学生都公平,不能因为性别(男女)、地域(城市、农村)、写作爱好(记叙文、议论文)等因素影响写作。这个道理大家都懂都认同,但实际命题时,稍不留意,就会造成缺憾。譬如大家普遍看好的2018年浙江绍兴中考作文题:孙子因为奶奶家没有WiFi和智能手机而不肯去度暑假,经媒体报道后,引起了同学们的热烈讨论……以上事件和讨论,引发了你哪些联想和思考?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这样的题目虽然情境创设等方面独具匠心,但对家里没有网络、自己没有智能手机的农村考生而言,其参与讨论的深度和广度,可能会有一定影响。

    讨论测试命题,很多学者喜欢拿我们的试题与PLSA考试试题比较,但中考命题者必须清楚,我们的中考和PLSA考试分属两种不同类型的考试。作为调研诊断性的PLSA考试,试题完全可以更加开放和充满活力,而作为以评价为主要目的的中考,与学生的未来(升学)有着高利害关系,作文命题者就不得不与社会上的各种培训机构斗智斗勇,也就必须要控制好开放性和限制性,为套作、模式化写作设置屏障,提高试题的可信度。譬如下面这道作文题:以“月上人初静”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题目出自宋代诗人兼画家杨无咎的词《生查子》。这句诗本身极具画面感,营造了一个感染力很强的意境。题目就是情境,非常巧妙。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可以关注自我,倾听内心的声音,表达自我,讲述自己的故事;可以关注家人,回味亲情,讲述家庭生活中的故事;也可以关注他人、他事,讲述别人和社会生活中的故事;还可以回忆与他人相处时印象深刻的事件,思考其中的道理……这个题目也特别符合教育部中考作文命题建议中不得设置审题障碍的要求,人人有话可说,但又绝不能作为中考作文题,原因就是它开放无度,学生以前写过的所有人、事、物的文章几乎都可以套用到这个作文题下这样的作文题也就无评价的信度可言。

    值得欣喜的是,近年来,很多地区的中考作文命题打破了命题或半命题的传统模式,以提供的材料、以创设的情境为载体,在一个具体任务的驱动下让考生根据材料所表现的题材或主题、情境、意向等进行写作,突破了狭隘意义上材料作文的桎梏,為破解作文宿构套构问题找到了新途径。譬如前文所举湖南长沙、浙江绍兴的2018年中考作文题,设计了与学生生活非常贴近的情境,把学生引向真实的交际,无论学生还是课外辅导机构都很难考前准备,也就保证了评价结果的可靠性。

    三、发挥导向作用,引领作文教学改革

    第八次课程改革近二十年来,新课程理念已深入人心,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变,但以“刷题”为主要形式的应试教育,学生课业负担偏重,仍是困扰着教育的顽疾。究其症结还是和考试有关。老师都怕教学“成绩”受到影响,考试不改,大家就宁愿墨守成规。因此,中考命题就成了撬动课堂教学改革,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杠杆中考命题者可谓重任在肩。就作文教学而言,2017年开始,全国陆续开始使用统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以此为契机,以中考作文命题为杠杆,撬动初中作文教学改革,中考作文命题者责无旁贷。

    学生怕写作文的原因很复杂,其中作文与学生生活脱离是一个重要原因。教师和学生都把作文当作文字游戏,教师是学生作文的唯一读者,这样的作文教学永远也走不远。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让学生肩负起对文字负责的任务,统编本教科书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改进,力求贴近学生生活,设计真实的写作任务,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写作,这其实就是将抽象的写作技能训练,部分地还原为真实的语言交际,在真实的交际过程中提高写作水平,提高语言交际能力。但如果我们中考作文题不改,还是热衷于“我有一双透明的翅膀”之类抒情缥缈的题目,还是需要背诵一些半通不通的句子、说些早已作古或不食人间烟火者的故事来拿高分,那我们的情境化、实践性写作教学改革还将是一句空话。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中考作文命题致力于回归真实的校园生活和真情的社会生活,创设贴近学生真实生活的写作情境,已经成果丰硕。如我们前文所举2018年湖南长沙中考作文题,让考生参与“写作要不要说真话,抒真情”的讨论,这就是一个初中生真实的交际语境。再如2018年浙江温州中考作文题:

    这是全民阅读的时代,这是人人使用微信朋友圈的时代。生活中,常常可见到以下情景:S想好好读些书。回到家,s点开了微信朋友圈……请依据这个情景进行写作。

    这样的作文题就为考生创设了一个真实的生活情境。

    “写作是阅读的儿子”(毕飞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已是无须证明的公理,读写结合是学生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路径,也是语文学习的优良传统和基本经验。“读写结合”的内容非常丰富,如在阅读中触发了写作动机,读完原作后有所感触,写读后感、读书札记、读书评论,表达自己阅读的思考和对原作的评价,包括对原作进行续写、缩写、扩写、改写,这应该都能算是广义的“读写结合”。《PISA2018分析框架草案》首次对阅读与写作的逻辑联系,做出了鲜明、深刻、涵义丰富的界定,不但提出构建读写联系体,开辟了阅读与写作两者之间的衔接通道,而且指明了阅读活动的发展方向和升华境界。他们还提供了如下一个样题。阅读选文是《宇宙探索的黄金时期结束了吗?》,阅读题是:根据这篇文章,私人企业给宇宙探索带来怎样的影响?作文要求是:基于文本信息,请你写一篇评论,说明宇宙探索的两个主要的好处。请用文本中的细节支持你的回答。这样的考查方式,为我们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提供了新思路。中考作文命题如果也能对此进行积极探索和尝试,那也必将对作文教学产生有价值的正向引导作用,让读写结合在语文课堂落地生根。

    四、表述精准新颖,让人无懈可击

    前面说到中考作文命题的三重追求,都是专业的、隐性的要求。就一道中考作文题而言,除了要有丰富的内涵,还得有一副好皮囊。因为每年中高考的日子,从报刊专版到网上博客,从煌煌学府到嘈杂饭馆,中高考作文题都会成为大众谈资,也就是说,作文题已不仅仅是考查学生语文水平的工具,它还是一种大众读物,需要接受社会评判。因此,命题者必须慎之又慎,细心打磨,做到表述精准,让人无懈可击。譬如下面这道作文题:

    一路走来,你遇见了许多教师,有熟悉的,有耳闻却遗憾未能得其教诲的;有朝夕相伴的,有插肩而过的……有严谨敬业的,有马虎敷衍的;有严厉的,有宽容的……如果未来有一天,当你成为了一名教师,又会发生什么故事?或者,你又会有怎样的思考?请你以“当我成为了一名教师”为题,写一篇文章。(提示:你可以就这个假设,或叙述故事,或展开想象进行文学创作;还可以设身处地表达观点,展开论述……)

    乍一看这作文题也还不错,但如果作为中考题向社会发布,很可能就会引来家长的质疑:将来当一名教师?怎能这样设题?我孩子从小就想着将来做一名悬壶济世的医生,让他想象今后当一名教师,这不是强人所难吗?也许还有老师会质疑:“有马虎敷衍的”老师,你这不是在故意负面引导,让学生在作文中丑化老师吗?

    中考作文题犯以上这种明显毛病的肯定不多,但粗糙和圓润之间还是有明显差别的。就拿某地两年的中考作文题为例,2018年的作文题开头两句导引语:“2018.日新月异的年头;2018.气象万千的时代。”看似简单的一句话,细一推敲,“日新月异”是纵向说变化,“气象万千”是横向说多元,八个字准确勾勒出了2018的特点,足以显示命题者的语言功力。再看2015年作文题:

    巴勒斯坦诗人达维什说:“当你做早餐时想想别人/别忘了喂鸽子……”因为这世界有你,有我,也有他(它)。请以“想想别人为题,写一篇作文。

    这个作文题的导语交代了题目《想想别人》的来源,而这是学生不需要了解的信息,对学生打开作文思路并不能提供任何帮助,也就失去了导语的基本价值。更要命的是,从诗歌中摘引的这一句,很容易让学生纠结于“别忘了喂鸽子”这个无效信息,反而影响学生的正常思维,这样的导语,显然有些粗糙。

    一个好的作文题有时还能引起社会的共鸣,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譬如某一年高考刚过,“握住你的手”一夜之间成为了上海流行语。为什么这个作文题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因为这个作文题一下击中了在上海拼搏的年轻白领们的软肋——“现在虽然说是市场竞争,但是这个社会还是需要更多人与人之间的关爱、沟通和理解。”一个乍看不怎么符合流行要素的语句——“我想握住你的手”,一问世就受到追捧的根本原因是——它带来了现代社会中已经越来越鲜见的含蓄意境,唤醒了很多人对于自己青春的回忆。那时的考试、那时的初恋、那时的父母,那时的一切人与事……当然,一道作文题能让家长、社会喜欢,带来这样正面的社会反响,那也是可遇不可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