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文本“立体细读”模式解析

    潘天玉

    经典文本历经岁月的淘洗,是人类文化和智慧的结晶,它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载体。然而,不少语文教师在实施文本解读时,缺乏立体细读意识,削弱了文本载体效应,这就需要教师充分挖掘文本细读价值点,从而构建立体化的阅读教学模式。下面以朱自清的《春》为例,简要阐述经典文本“立体细读”模式构建路径。

    一、阅读过程立体化

    按照语文阅读教学常态,阅读过程主要包括四大环节,预习、导入、课堂交互和延展等,教师要根据阅读常态,推动阅读过程立体化。

    预习立体化。预习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有效的阅读不仅能够引发学生自主学习行为,还能为语文课堂立体化细读进行有效的铺垫。这就需要教师从单一化预习指导向立体化预习指导模式转变,从而改变当前语文阅读预习环节指导弱化的现象,让预习变得立体。

    《春》一课的预习,我利用传统学案、导学单,引导学生梳理文本结构思路,并引导学生将自主预习过程中的收获和困惑通过圈画的方式批注出来,此外,我还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要求学生借助互联网了解朱自清的有关知识,以及散文的基本常识等,并借助微平台,为学生自主预习提供展示的平台。

    由于打破了传统平面式的导学模式,预习变得更加立体化,有效促进学生预习向更深处推进,阅读学习的维度更广泛。

    导入立体化。导入是课堂阅读的首要环节,有效的导入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立体化细读的兴趣,而且能够使阅读内容的呈现自然而然,强化学生阅读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春》一课的导入,我引导学生回顾并交流学过的关于《春》的古诗句,交流文学作品中“春”的形象,再借助多媒体展示春的画面,配上优美的古典音乐伴奏,最后在交流自己对春的感情中引入新课《春》。

    这个环节的导入设计,利用学生的语文学习积累,整合已学的关于春的古诗句,促进学生语文新旧知识的融合。配上图画和音乐,借助绘画和音乐语言,丰富学生对“春”的认知体验,从而使导入变得更加立体化,为《春》的导入进行了有效的铺垫,而且也激起学生对春的积极情感,为立体细读进行了较好的渲染。

    交互立体化。课堂交互是促进学生细读深化的重要手段,它借助交流活动为学生创造思维碰撞的机会,从而打破学生个体细读思维的局限性,让学生细读更加立体化,更加全面化。交互的有效性与学生的交互方式直接相关,因此教师要改变单一化交互的模式,基于立体细读的需要尝试运用多样化的交互方式,以激发学生参与交互的积极性。

    《春》一课,让围绕几幅春景图的写作特点进行交流,先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范围内进行交流。在小组交流基础上,推选出其有典型性的学习成果在班级上进行交流。各个小组之间的交流,又以小组竞赛的方式进行。

    交流设计打破单一化交互方式,先在小范围内进行交流。在此基础上,组织班级层面的交流,扩大了交互的范围,同时又引入竞赛的方式,促使小组内学习进行深入互动,

    从而实现交互的立体化,使学生对《春》这篇散文写法特点的鉴赏推向深入,实现立体化细读。

    延展立体化。延展是立体细读的深化,也是促进学生阅读能力整合的重要路径。这需要教师基于拓展延伸的重要意义,构建立体化的延展体系,将语文阅读和生活有机联系起来,从而促使学生以课堂为辐射点,搭建阅读支架,培养学生自主建构能力。

    《春》一课,根据本文的语用训练重点,我们可以抓住本课写景的方法进行延展:借助思维导图,对几幅春景图的写法进行概括,从而把握写景的一般方法。根据本课学习的写景方法,揣摩这些写法的艺术效果。然后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处景物,尝试运用本课所学的写景方法写一个片段。

    这个环节,既源于文本,又高于文本,将文本细读和写作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将立体细读推向深入。学生通过这个环节的训练,不仅强化了对写景方法的认识,而且运用所学方法去写作,促进学生自主生长。

    二、学习通道立体化

    立体细读究其根本是学生的自主建构,要达到最佳的阅读效果,需要教师基于学生认知特点,为学生构建立体化的学习通道,使学生拥有全方位感受文本、触摸文本的机会。

    语文教学要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提升,需要对学生文本细读提出要求,需要教师打通学生阅读通道,实现学生立体化解放:解放学生口、手、大脑、眼睛,从而借助多元化感官深化学生细读体验。

    《春》一课,围绕“春草图”,我先布置学生进行多样化的朗读,包括自主朗读、示范朗读、小组赛读等,通过多样化朗读增强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培养学生语感。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自己最喜欢的词句,并阐述理由,从而实现对文本语言的鉴赏。最后,结合文本朗读,要求学生为本段选配一段音乐,指明学生朗读,其他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再借助绘画的艺术形式将想象的画面表现出来,最后为画面配上一句诗。

    由于打通了学生文本细读的通道,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文本细读也在立体化通道中得以展开。

    三、阅读时空立体化

    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不仅需要阅读方法的支持,而且需要大量阅读积累作为支撑。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文本细读教学设计思路,打破相对封闭的阅读教学时空,让阅读教学时空立体起来,从课堂向课外、从文本向更广泛的语篇推进。

    围绕《春》这篇散文的教学,我引导学生围绕“春”“写景散文”两大主题开展关联性阅读。围绕“春”主题,要求学生搜集有关“春”的古诗文、现代文、诗歌等,通过主题阅读,探讨文学作品中“春”的内涵与蕴藏的思想情感,从而深化学生对“春”的认识,对“春”的文化认知进行系统化整合,培养学生自主建构能力。

    围绕“写景散文”主题,侧重于引导学生选择一组“写景散文”组建群文,并围绕群文开展比较阅读,对写景散文的一般思路、写景方法、主题思想、语言特色、艺术构思等进行系统化的分析,从而强化学生写景散文阅读的“文体”思维,使学生能够借助立体化的群文阅读,不断提高写景类散文的阅读能力。此外,可以结合写作训练,促进立体阅读和立体写作的有机结合,使阅读为学生写作提供支架,通过写作深化学生阅读。

    总之,经典文本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必然路径。作为语文教师,必须进一步强化文本意识,深入挖掘文本导读资源,既要注重宏观建构,又要聚焦微观,实现阅读过程、阅读通道、阅读时空的立体化,推动閱读从粗犷走向细读,从平面走向立体,让学生走进文本,亲近文本,并实现对文本的超越,从而以丰富的体验引领学生走在自主阅读、自主建构的路上,自由生长。

    作者单位:广东省茂名市电白春华学校(52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