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古典绘画传入中国的发展脉络

    郑无非

    

    摘 要:意大利古典绘画对近代中国写实油画影响深刻,但“西画东渐”并非一蹴而就。传教士将西方古典绘画带入中国,但这种直接的文化移植并未对中国绘画起到深刻影响。辛亥革命后,一大批留学生在学习西方绘画技法的基础上,与东方文化融合,形成了崭新的艺术效果。西画传入中国时间约百年,任何艺术的影响都是由浅到深的,相信在今后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中,艺术家关注点会渐渐游离于绘画原则,而更注重对精神的表达。

    关键词:古典绘画;“西画东渐”;传入;发展脉络

    一、传教士时期意大利古典绘画的流入

    古代中国与古代意大利所在地区的贸易往来频繁,自公元前1世纪前后西汉丝绸之路开通,西汉王朝与古罗马人的贸易往来就没有中断过,这种半透明的丝织品深得古罗马贵族的喜爱。13世纪下半叶,出生于威尼斯共和国的航海家马可·波罗到访中国,深得元朝大汗忽必烈的信任,其深入了解当时中国的货币、食盐和税收制度,勾起了欧洲对中国这个神秘大国的向往。

    史料记载,明万历七年即1579年,意大利传教士罗明坚受意大利耶稣会派遣来到中国,其携有“笔致精绘的圣像画”,于1583年获准在广东肇庆建立教堂,其中教堂内悬挂有圣像绘画作品[1]。一位名为利玛窦的意大利传教士,对“西画东渐”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利玛窦于1552年生于意大利马切拉塔城,从小便受到文艺复兴时期古典艺术的熏陶,那些高耸的城墙、精美的壁画和豪华的宫殿都深深地印刻在他的脑海中,他在罗马曾经接受过的绘画知识以及必要的数学知识为他日后在中国介绍西洋绘画和地图制作打下了基础。1571年利玛窦进入罗马耶稣会修院学习,明朝万历年间(1582年)奉命前往中国传教。他在献给神宗的礼物中就有“天主图像一幅,天主母图像二幅”,这几幅画是较早传入我国的一批宗教题材的油画[2]。姜绍声在《无声诗史》中记载:利玛窦携来西域天主教像,乃女人抱一婴儿,眉目衣纹,如明镜涵影,踽踽欲动。其端严娟秀,中国画工无由措手。这是中国人第一次看到西方的古典绘画,当时国人最为震撼的是它的写实特性。

    18世纪是中西艺术交流的一个重要时期,一批来自意大利的傳教士进入清朝宫廷,成为宫廷画师,服务于清朝皇帝,真正为中国带来了西方绘画观念和技术,其中以马国贤、郎世宁的贡献最为突出。马国贤于1682年出生于意大利的爱波里小镇,15岁在那不勒斯受到教会感化,22岁去中国传教,马国贤是将西洋版画带入中国的第一人,并向中国学生传授了透视和油画技法,最早促进了西洋技法与传统中国绘画的融合。郎世宁,意大利米兰人,原名朱塞佩·伽斯底里奥内,于1715年,即康熙五十四年担任宫廷画师,将中国山水画气韵和西洋技法相融合,呈现出中西合璧的新的境界。郎世宁的绘画中带有意大利古典绘画的透视法,运用明暗光影的对比法使画面具有体积感和质感。郎世宁与年希尧交好,两人经常一起交流绘画技巧,在郎世宁的指导下,雍正七年(1729年),年希尧在意大利画家安德烈所作《画家和建筑师的透视学》的基础上编制了中国第一本研究透视画法的著作《视学》[3]。郎世宁《高宗大阅兵图》描绘了清朝年轻的君主弘历阅兵的场景,乾隆皇帝英姿飒爽,头上的钢盔仿佛发出叮叮当当的撞击声,骏马的头部也完全运用意大利古典油画技法,造型准确,比例和谐,相比之下背景则采用中国的皴法,将中西方绘画结合得十分巧妙。《十骏犬图之一 苍水虬》画的是皇家猎犬,猎犬几乎与西方的素描无异,但山石却采用了中国的水墨画法,并题有满文书法和印章,这种画法与皇帝的审美有着必然联系。中国宫廷绘画以符合皇帝的审美为第一要务,郎世宁并不能按自己的心中所想进行描绘,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东西方绘画的交流与进步。郎世宁所处的时代和其个人的局限性导致其对中国文化还不甚了解,也并未完全掌握中国绘画的精髓(图1)。

    针对这段时期的“西画东渐”,不同阶级有着不同的看法。对于贵族阶级而言,意大利古典绘画的传入激发了统治者好奇的感官,且此时来华的传教士大多带有先进的天文、数学方面的知识,因此深获统治者青睐。此时的“西画东渐”带有明显的功利意味。对传教士而言,意大利古典绘画的传入不过是传扬基督教义的一种手段,而对于皇帝和贵族阶级而言,更多地是获得新奇的感受,值得玩味而已。因此西方油画在乾隆时期并未形成主流,反而由于东西方局势的紧张,而失去了政治保护。没有政治支持的宫廷洋风画,也在之后的年代中逐渐沉寂了。对于文人士大夫而言,意大利古典绘画不过是“形似而无神”,是不入流的下品而已。清代邹一桂在《小山画谱》中说:“西洋善勾股法,故其绘画于阴阳远近,不差缁黍……但笔法全无,虽工亦匠,故不入画品。”明确表现了当时的文人对西画的排斥。相反,意大利古典绘画在民间却获得了蓬勃发展,涉及玻璃画、版画、瓷器画等诸多方面。由于工商业的蓬勃发展,中产阶级增多,市民阶级壮大,百姓的需求也随之增加,形成了以高利贷者、盐商为基础的收藏阶层。由于市民阶级没有根深蒂固的绘画审美,所以西洋画对他们来讲是一种时尚。

    二、辛亥革命后意大利古典绘画的传播

    真正使西方古典绘画进入中国的,是一批强调西学东渐的中国留学生。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着被西方列强瓜分的危机,维新派批判洋务派强调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强调必须全面地向西方学习。

    在辛亥革命前后,李铁夫、李叔同等人出国留学,带回西方的绘画技术,而到了蔡元培的美育代宗教学说、徐悲鸿的现实主义绘画道路、林风眠的中西方融合,才掌握了西方古典绘画的精髓。林风眠先生的作品主要以西方现代绘画的技法为主,但也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有过深入研究。林风眠于1920年到达法国,先后进入第戎美术学院和巴黎高等美术学院学习雕塑和绘画,在老师扬西施的指导下,对巴黎博物馆收藏的中国艺术品进行过深入的学习,其中不乏意大利古典绘画作品。林风眠1923年创作的《摸索》,表达的是对人类共同命运的关注,如此宏大的主题显示出与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家拉斐尔《雅典学院》之间的联系。同期的《生之欲》则是关注人类的原始激情,这种关注虽然隐秘,但从未断过,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创作的《痛苦》和《噩梦》两幅作品。回国之后,林风眠创作了直面底层社会的巨幅油画《民间》。之后,其作品对人类社会普世价值主题的关注开始转向更加具体的对象,如当时的中国艺术现状。

    徐悲鸿、林风眠等大多采用直接画法,美术教育的方法论与认识论就隶属于直接画法。中国画家真正接触间接画法是在1980年左右。当时中国政府派出一批美术教师前往欧洲进行学习,中央美院的潘世勋教授也是在当时被派驻西方学习的教师之一。1986年潘世勋教授回国,致力于在高校内推广和普及古典技法。而又在那个时候,很多欧洲油画家开始到中国进行画作思想的传播,在这一契机下,很多中国的美术教师以及画家才开始真正接触间接画法。意大利古典绘画的间接画法对中国写实类绘画有着重大影响,中国近代杰出的写实艺术家都运用间接画法进行绘画,如靳尚谊、杨飞云、艾轩、陈逸飞、冷军等都采用罩染法进行绘画创作,塑造了一批生动形象的艺术佳作。比如靳尚谊先生的《塔吉克的新娘》,作者巧妙地捕捉到维吾尔族少女那淳朴唯美的气息,用自然主义的手法加以描绘,将维吾尔族少女害羞而清纯的形象表现得恰到好处。又如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院院长杨飞云,代表作品《静物前的姑娘》中的姑娘实际上是杨飞云未婚妻,作者在婚前绘制了这幅作品,画面描绘了一个唯美的中国少女的形象,少女那清澈的眼神令人神往。再比如现代中国超级写实主义画家冷军,其作品在惊人的写实中透露着唯美典雅的气息,冷军油画《蒙娜丽莎-关于微笑的设计》中,女模特做着与蒙娜丽莎相同的动作,表情也相似,但画面充满着东方女性独特的魅力,身穿的毛衣表达出一种完美的格调。这些都是受到古典绘画的影响。

    三、结语

    信息时代的繁荣与人类精神的空虚对比明显,在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很难辨别,架上绘画的探索似乎停滞不前:表现性绘画追寻求异求怪的苍白外象;抽象绘画放言而忘趣,荒诞怪异,不知所云;写实类绘画也面临着低俗化、献媚化的风险。面对绘画商业化,艺术工作者更应守住底线。想在时代的洪流中不被动摇,就该以史为鉴,溯本求源。理清意大利古典绘画传入中国的历史脉络,有利于中国写实类油画的发展。中国写实类油画作为架上绘画的新兴力量,应当进一步做到东西方文化的融合。相信在今后东西方绘画的融合中,艺术家关注点能渐渐游离于绘画原则,而更注重对精神的表达,促进油画民族化,创作出符合时代风貌、反映中国文化的艺术作品,为人类艺术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王鹏.西画东渐及中国油画的现实主义[J].文艺争鸣,2009(7):155.

    [2]何骥晨.十八世纪来华耶稣会士与中西方艺术交流:以宫廷绘画为中心[D].海南师范大学,2018.

    [3]王敬雅.西洋画师与清朝的西画东渐[J].紫禁城,2018(10):32-41.

    作者单位:

    意大利巴里美術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