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教育课程体验式教学模式应用研究

    李海莹

    摘要:新时期,为了加强大学生心理教育教学水平,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科学的制定完善的心理教育方式,从而加强学生心理教育效率。通过实践分析,结合体验式教学模式。研究了体验式教学在大学生心理教育课堂的应用对策。在应用体验式教学方法过程,教师要结合心理教育内容,科学的进行教学设计,从而全面提高大学生心理教育有效性。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教育;体验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獻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3-2177(2021)01-0085-02

    0 引言

    大学生心理教育课程以学生为主体,重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通过运用体验式教学模式,加强了大学生心理教育质量,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三观,从而提高学生职业素养。作为大学心理教师,要提高对于体验式教学模式的认识,从而积极运用到教学课堂,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体分析如下。

    1 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分析

    1.1概述

    体验式教学需以体验为核心目标,更为重视学生发挥主体意识和自主的能动作用,更为迎合信息化的时代需求,成为教学活动实施的理想手段。教师在深度挖掘教材内涵的基础上,将教学内容形成具体的专题,创建更为适合的情境对学生进行引导,激发学生调动自身的经验储备和知识结构等,将教学内容、师生进行有机融合。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更为侧重对学生的情感和内心进行积极引导,要求学生在体验活动中实现心理的成长与成熟。体验式的教学手段能够辅助学生形成更高水平的知识和情感,与以往的理论教学内容相比,更加突出强调体验的价值。

    1.2设计

    1.2.1体验式教学的界定

    学生可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来对客观世界进行认知和理解,可见体验式的教学手段是将教和学进行有机融合的措施。该种方式的教学设计可从教学的理论角度出发,让学生在接受教学引导期间能够主动提升思想和情感体验,结合实践问题实现知识、情感与行动的高度统一。

    1.2.2体验式教学的常规环节

    第一,创建体验情境。教师可参照学生对某活动的认知和理解程度,激发学生形成相应的情感和体验经历。第二,通过设置问题的形式来提升体验的活跃度。教师可设置更有挑战性的问题来激发学生形成更为活跃的思维,在适合的情境中产生相应的体验。第三,通过交流来对体验进行升华。教师可结合情境对问题开展更为深入的思考,组织师生及生生的交流互通,以此促使学生深入把握知识和体验。第四,对体验进行反思和评价。从教育学角度来讲,体验的目的便是辅助学生获得知识,因此在组织学生进行归纳和反思的过程中,教师便需注意将知行进行高度统一[1]。

    2 体验式教学运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意义

    2.1符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性质

    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学科具有本质区别。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辅导不但需让教师掌握必要的学科知识,同时还需促使其将知识内化,不断实现自我发现和探索。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期间,教师需主动迎合学生的心理需求,通过创建直接体验活动为学生营造更为轻松和积极的学习氛围。只有加强对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视程度,才能让学生顺利获得理想的自我感受和体验的机会,将课堂所学的知识内化为心理素养。个体的心理需将认知、情感等因素有效统一,如果教学内容仅作为学生认知层面的记忆,则难以唤起学生的情感认同,无法保障理论渗透到行为中。即如果学生的内心未受到触动,则难以实现知行统一[2]。

    2.2符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功能

    针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需通过调动学生内心的潜能实现自助和互助的目标。在开展心理健康辅导活动时,如果学生无法真实地展现自我,则难以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此时不论教师如何深化实施知识的传输,学生均无法从内心深处接受知识的引导。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体验式的教学手段能够鼓励学生主动展现真实的自己,主动、自愿参与学习活动,从而不断认识和发现自我,积极面对问题,最终实现自我调节的目标。

    3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验式教学策略

    3.1教学设计要与课程目标相结合

    高校实施的心理健康辅导综合了知识、体验和训练为一体,当前教师仍然倾向于使用传统教学手段组织教学活动,习惯以单向信息传输的方式完成知识的传输,对学生心理技能和素质的培养重视不足。以心理发生的理论为指导,心理品质便是主体借助实践共同体,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对外部刺激进行的内化过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并不是一味的知识传输,而是具有更高实践意义的综合实践课程。因此教师需以学生为核心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更为深入的体验,形成牢固的主体意识,提升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3.2注意理论学习与实践环节的结合

    高校实施的心理健康教育囊括了知识、体验和训练等综合性的内容。结合当前多数高校更为重视学科理论知识传授、忽视心理机能及品质培养的问题,运用体验式教学手段不但能够弥补上述缺陷,同时还可将知识的内化作为实践活动实施,充分结合理论与实践等多项内容。如意识到科学把握表现情绪的尺度能够有效改善负面情绪,这样便可通过反思在体验期间形成经验的概念化,从而对发生进行转变。在实施教学活动时,教师可通过逐层提问等形式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同时也可通过写作练习来表达思想和情感[3]。

    为提升学生心理健康学习的实践特征,体验式教学便需结合情境,让学生获得体验的渠道。学生在情境中能够有机会深入思考,更为关注在课堂上的信息分享,以此作为体验式教学的基本指导思想。对此,实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步骤为:结合具体的主题创设相应的情境、学生开展自我体验和交流、反思,最后对活动体验进行总结。此外,心理健康教学活动的课时较短,因此需综合通过网络平台及微课、慕课等多种方式实施。

    3.3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

    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需有意识提升与学生之间信息互通的流畅性。这种信息互通的体验式教学活动能够有效辅助学生的成长。首先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在此模式下,教师可发挥引导和协调等方面的作用,结合教学中的难点与核心对学生进行提问启发,从而让学生能够自主观察和分析问题。提升师生互动的频率和效果更有利于优化学生的学习状态,充分提升自身的积极意识,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提升。其次为学生之间的互动。该种互通模式是学生之间开展的沟通、信息分享、竞争或合作等形成的思想碰撞,学生间可在技能和情感等多方面相互鼓励和支持,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参与度。

    3.3.1组织交流和分享

    学生个体可通过个性化的方式参与体验教学活动,由于每个学生的性格、经验储备等均具有明显的差异,因此教师需尽量倡导学生自主表达个性和观点,并可在团队中与他人进行顺畅的交流。这也是学生逐渐相互影响和促进的过程。教师需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引导,通过集体讨论,会让学生获得更为清晰、深化的体验,提升认识的高度,个人经验也会得到同步丰富。

    3.3.2引导实践应用

    高校实施心理健康教学活动,主要目的是辅助学生将获得的心理健康方面的理论知识渗透到行为中,通过体验和分享等多种教学环节,促使学生实现学科知识的内化理解,但无法顺利渗透到行为中。若想辅助学生掌握必要的心理知识、技能等,便需学生获得自主的实践锻炼机会。除在课堂上参与教学活动的训练,教师还可将教育思维拓展到课后练习,让学生能够从真实的情境中获得实践机会,形成行为习惯的巩固和内化,最终形成更为稳定的行为模式[4]。

    3.4设计合理的评价体系

    高校需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学效果进行客观的评价,使用形成性评价手段对教学质量进行客观评估。首先,需侧重掌握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作业及测验等反馈对学生学习过程体现出的特长和弊端进行客观分析,并对教学活动的设置进行调整。可见形成性评价需广泛应用到教学的各环节,与教学活动成为综合的整体。其次,需侧重应用不同的评价角度,如学生自评、师生互评等。最后,形成性的评价手段可主要反映内外部反馈结合的循环,该种评价手段不但可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实施客观评价,更为关键的在于可通过评价手段促使学生形成主体意识,从根本上提升学科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4 结语

    总之,体验式教学运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体验式活动可作为课程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成长动机。在课中可作为主要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参与和自主性探究学习。希望通过以上分析,能进一步加强体验式教学模式在心理教育课程中的实践运用效率。

    参考文献

    [1]林静,王玲玲,康著言,等.基于互动体验式教学模式的课程教学方案设计: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9(47):199-200.

    [2]李晓菲.体验式教学在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组合中的运用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19(10):143-144.

    [3]林小敏,汪一伦.“互联网”时代下体验式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J].天津教育,2019(28):151-152.

    [4]周虹.積极心理健康理念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7(2):78-80.

    (责编:杨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