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案例研究教学”的历史沿革

    许卓娅

    

    

    

    在分析“案例研究教学”的发展脉络之前,先回顾一下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老师围绕同一首歌曲《拍手点头》,设计的不同的教学案例。

    时期:1986年

    设计:汪爱丽 (2020年93岁)

    教学法

    1.在教会此歌基础上,可以启发幼儿想出動作代替,如,拍拍小手拍拍球,拍拍小手打大鼓,拍拍小手吹泡泡等。

    2.让幼儿想某一类的动作,如,劳动方面、游戏方面、交通工具方面等,帮助学习归类。

    3.让幼儿想出两件有关的事,如,“画图画,收蜡笔”“洗衣服,晒衣服”“摘苹果,吃苹果”等。

    (本案例转引自1986年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内部出版物《幼儿园小班教材教法》)

    时期:1992年

    设计:黄爱玲

    活动建议

    创编歌词。基础较好的幼儿在对歌曲比较熟悉的情况下,歌词所涉及的动作可增加到两三件事,甚至每一句都唱一件新的事情。

    两件事,如,拍拍小手点点头,拍拍小手点点头;拍拍小手踏踏脚,拍拍小手踏踏脚。

    三件事,如,拍拍小手点点头,拍拍小手点点头;拍拍小手拍皮球,拍拍小手抱娃娃。

    四件事,如,拍拍小手骑小车,拍拍小手开汽车;拍拍小手开火车,拍拍小手开飞机。

    (案例转引自1992年人民音乐出版社《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小班创造性歌表演)

    时期:2019年秋季学期

    设计:南京幼儿园音乐教育研究团队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唱这首歌曲,初步掌握歌曲的曲调,掌握并理解歌词的结构。

    2.在老师和同伴的启发下,将自己喜欢的事情填入歌曲的曲调并唱出。

    3.在老师和同伴的鼓励下,积极投入创编和分享活动,并体验其中的乐趣。

    教学流程

    1.教师第一次范唱歌曲(边唱边做相应的动作)。

    2.唱完后向幼儿征求“拍拍小手以后还可以做什么动作”。

    3.迅速选定幼儿提出的可用建议,填入歌曲进行第二次范唱(同样流程重复5~6遍,小班幼儿应基本能够初步掌握。过程中教师须仔细观察幼儿主动跟唱跟做的态度和再现的准确程度,随时赞扬幼儿的贡献和幼儿的进步,引导幼儿创编更为有趣味的动作。必要时也应指出幼儿演唱中有缺憾的地方,并予以纠正)。

    4.尝试挑战演唱AABB结构的两句不同歌词(教师应鼓励幼儿自选前面已经唱过的新编歌词,如,拍拍小手点鼻子,拍拍小手点鼻子,拍拍小手眨眼睛,拍拍小手眨眼睛;拍拍小手揪耳朵,拍拍小手揪耳朵,拍拍小手挠痒痒,拍拍小手挠痒痒……)。

    5.尝试挑战演唱ABAB结构的两句不同歌词(教师应提供成对的同类图片——体育锻炼、自我服务劳动、游戏等供幼儿选择,如,拍拍球搭配跳跳绳,画图画搭配搭积木,擦桌子搭配排椅子,等等)。

    延伸活动

    1.在音乐区角提供“插袋”式的活动图谱和图片,供幼儿继续练习创编和演唱。

    2.邀请中大班哥哥姐姐前来区角向弟弟妹妹学习演唱这首歌曲,并在哥哥姐姐自己的水平基础上与弟弟妹妹分享更高级的创编思路。

    3.区角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在区角活动的幼儿与全班幼儿分享新创编成果。

    (本案例由南京幼儿园音乐教育研究团队于2019年秋季学期设计。)

    乍一看,读者也许还看不出太多名堂,但仔细分析,以上三个时期的教案,教学方法虽然不同,但有一条逐渐清晰的教学思路——案例研究学习。

    第一个教案已经指出,幼儿不仅仅是学会演唱原歌曲,而且还可以在学会之后利用该曲调来学习编填新歌词;

    第二个教案已经指出,幼儿不必学会背诵所有歌谱提供的歌词,而是在学会用一句歌词演唱全曲后,便可以尝试不断编填、演唱自己的新歌词了;

    而第三个教案则更进一步指出,幼儿在学习新曲调时也不必等到学会曲调再编填新歌词。而是可以直接一边倾听范唱和尝试跟唱,一边可以同时不断编新的歌词。

    这是我们在2019年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幼儿园音乐教育发展历史回顾过程中的重要发现,归纳如下。

    1.“案例研究学习:模仿——理解——应用——创造性应用”应该成为幼儿音乐作品学习的基本模式。

    2.音乐作品学习不再是仅仅为了让幼儿学会作品和发展音乐表演技能。

    3.音乐教学更为重要的目的之一应该是:让幼儿从作品学习过程中发现创作的规律(思路),积累创作的语汇,继而利用这些语汇和思路去进行再创作,进而更有效地促进幼儿在创造性表达的态度、习惯和能力方面的发展。

    为了溯本追源,我们将目光再放远,可以梳理相关历史脉络如下。

    2500多年前,孔子提出了“举一反三”的教学原则。

    1000多年前,隋唐文人利用现成曲调填词的诗词创作之风兴起,至宋朝达到鼎盛。

    150多年前,哈佛大学医学院、法学院最先在博士课程中提出了“案例研究教学”(引导学生从典型法案或医案的案例中学习如何“发现规律——利用规律——解决问题)。

    100多年前,德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奥尔夫和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在不同国家,从不同学科角度出发提出了“模仿——理解——应用——分析——创造性应用”的学习流程。

    34年前,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的汪爱丽老师,在幼儿园歌唱教学法教材中提出了,引导幼儿创编歌词的“创编思路建议”。

    28年前,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幼儿园的黄爱玲老师,将原歌曲的歌词直接改编为“同句歌词重复到底”的样式,并同时提供了“循序渐进的歌词创编挑战流程”。

    2018年,南京幼儿园音乐教育研究团队,更进一步提出了名为“从‘一A到底开始”的特殊“替换式创编”教学模式。

    通过这样的梳理,老师们应该能够理解,这样一个小小的幼儿园歌曲教学设计流程的变迁,正体现了我们对“学以致用——继承发展”的教育立场的不断理解和落实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