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地区枸杞资源开发与产业建设的战略思考

    郑建宗

    摘要:文章对柴达木枸杞资源开发和产业建设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认为其优势明显,经济潜力深厚,发展前景广阔,应该结合柴达木现代农业经济建设而加大力度进行开发,并竭力打造枸杞特色产业。开发建设需要调整思路:优先保护生态环境和品种资源,坚持与区域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现代农业提升相结合。与此同时,要优化开发模式,优化资源组合,优化市场机制,优化管理机制,优化建设环境。产业化建设要转变方式,建立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新秩序,完善生产基础设施,提升生产装备,强化生产机能,实现集约化生产。经营管理要改进方式,挖掘优势资源,建设科技支撑体系,建立适度规模经济,提升产业发展能力。营销要以有机绿色无公害产品和地理标志产品为突破口,充分利用现代电子商务平台,构筑柴达木枸杞空中超市,提供优质服务,开拓市场赢得顾客。依托野生枸杞资源,建设高原特色产业,实现环境友好和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枸杞资源开发利用;产业化发展;柴达木

    柴达木盆地位青藏高原东北部,是我国著名的高原型盆地。海拔高,气候干旱寒冷,四季不明;地形以盆地为主,土地资源丰富,类型多。自然环境决定植物群落,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丰富的野生枸杞品种资源,原生品种有:新疆枸杞、宁夏枸杞、柱筒枸杞、黑果枸杞;变种有:北方枸杞、红枝枸杞、黄果枸杞[1]。其果汁浓纯,味道甘甜,营养丰富,产品享誉国内外。柴达木地区生态系统脆弱,农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如何使植物资源优势为经济发展优势,实现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协调统一,经济发展与生态安全互利双赢,是当地农业经济稳步推进面临的难题。笔者认为,柴达木野生枸杞资源优势明显,打造产业有着天时地利的条件,但是,其开发建设必须统筹兼顾生态优先,高位起点科学规划,与时俱进创新思维,进行跨越式发展。

    一、基本概况

    (一)自然

    盆地位于东经90°16′—99°16′,北纬35°00′—39°20′,呈长三角形状,盆地西高东低,西宽东窄,总面积约25.77×104km2,海拔2676—3240m。气候受地带性影响明显,温度东低西高,盆沿低盆中高,年平均温度1.6—5.2℃,年极端温度-34.3℃—+35.5℃,日温差≥13℃—17.8℃;降雨211.7—16.8mm,自东向西递减,平均蒸发量2210—3161mm。土地类型基本为荒漠、戈壁、沙漠构成[2] 。

    (二)特性

    枸杞属于茄科枸杞属(Lycium)植物,小型灌木。柴达木野生枸杞有直立和垂弯两种形状,高度≤2m,成年冠径0.4—1.2m,枝叶细小;根为主根型,毛根稀少;果实肉质,椭圆形或纺锤形,长1.5—2厘米;颜色随品种不同而已,分红、黑、黄等,色泽相对鲜艳。与衍生盐生植物白刺类混生,犹如孪生兄弟,几乎互不分离,同属种类在3种以上。

    野生枸杞能在土壤干墒状态中持续维持正常生命,生命力和抗逆性极强,在含盐量0.99%和PH9.5—10土壤条件时仍旧正常生长[3];抗寒-34.2℃低温,在地表温度+60℃生长未发现异常现象。在保持黄墒状态下旺盛生长,枝繁叶茂,水分充足时出现疯长,根系主根以及茎枝相对增加。对土壤肥力较为敏感,生长呈现直线上升状态。

    (三)分布

    在柴达木地区,主要分布在盆地底部海拔≤2900m平原地带,集中在“宗加—格大格拉”和怀头他拉、马海等地,多为盆地平原和山前洪积扇及冲积扇阳坡,呈现出带状、团状、岛状分布规律。分布要求:年平均气温4.2—4.5℃,降雨量180—16.8mm,蒸发量≥2882mm;质地多为沙壤土,有机质含量≤0.66%,PH(8.5—11),地下水位≥3m。

    (四)经营

    海西地区枸杞栽培起始上世纪80年代诺木洪,原种宁夏枸杞由宁夏引进。2008年逐渐开始大面积栽培,目前发展到2.8×104hm2。本土资源野生黑枸杞近两年虽然风靡当地,但仅为零星试种,其开发处于萌芽状态。纵观枸杞产业发展,确切地讲是处于初期发育状态:引进品种始终占据栽培的垄断地位,本土品种基本空白;生产体系不健全,科技含量低,尤其是在田间管理环节,严重缺乏技术支撑,本土杞农跟着外来杞农看着种,自己心中没有底;经营组织松散,集成发展举步维艰,产品生产与深加工基本断链;市场销售基本为初级产品,颇受外地产品尤其是宁夏枸杞冲击,市场能动性微弱,经济效益提升困难。

    二、功能价值

    (一)生态

    对于极干旱地带生态环境保护有着难以替代作用,在防风固沙方面,由于形状枝杆低矮或伏地生长,大风刮起时飞沙走石常常随株丛而止,或是堆积成微型土丘,或是掩枝埋杆而仍旧继续生长,减轻土地风蚀。在土壤盐碱严重地区,野生枸杞常常作为植被群落先锋种而侵入其中成为主要建群种,生根发芽,逐渐改善生境条件而庇护其他种类伴生,维系土地植被保护土地。

    (二)经济

    枸杞食用价值高,果实富含多糖和20余种人体必需常量及微量元素,胡萝卜素、β-胡萝卜素名列果蔬类之首[4],即可作中药利用,也可作为水果及其糖果而食用。土地利用效益高,与传统粮油利用相比收益差距较大,以德令哈中等管理水平状况下2015年收益为例,平均利润小麦为0.6×104元/hm2,油菜0.75×104元/hm2,红枸杞12×104元/hm2,黑枸杞60×104元/hm2,以小麦为基数分别是其1.25、20、100倍。

    (三)社会

    枸杞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在整个生产过程中,虽然劳动强度小,但是过程繁琐,时节性多,紧迫性强,需求量大,要求基准高。在德令哈地区,在中等管理条件下,生产过程需要劳动力约360个·日/hm2,果实采集收获需要劳动力约195个·日/hm2,同时尚需要拉运晾晒,平均共需要劳动力约600个·日/hm2。枸杞劳动量并随有机农业和绿色农业发展,其密集性愈加强烈。

    三、前景与优势

    (一)开发前景

    1.市场需求持续增大。产品已经步入深加工阶段,已经开发出枸杞酒、浓缩原汁、口服液等50多个。个别国家已将枸杞作为治疗艾滋病辅助药品[5]。国内已经积极向身体保健方向拓展。

    2.生态经济优势突出。野生枸杞是具有突出的生态和经济效能。是柴达木土种植物,与白刺、柽柳、梭梭可共同称作是沙生植被骄子,对于盆地治理沙漠化,通过与其他沙生资源组合,在有效预防土地风蚀模式的同时,更能取得显著经济效益。尤其是在强度盐碱地上,与白刺可同称作耐盐之王,对于改造开发盐碱地几乎无一伦比,经济价值超高。

    3.发展增量空间大。在经营管理和产业链延伸方面,枸杞产业尚有较大的可挖空间。以德令哈地区4年枸杞生产为例,当管理程度高时,干果约3375kg/hm2,程度低时约1125kg/hm2,产量变幅2250kg/hm2;以市场价70元/kg计算,产值将提高约15.75×104元/hm2。产品在深加工后平均增值5倍以上。随产量产值增加,人力资源需求量等社会经济指数也相应增加。

    (二)建设优势

    1.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柴达木盆地年≥10℃积温 1604—1937℃之间,年光照时间≥2963~3255h,有效生长期150~197d,日温差平均13℃以上,极利于植物生长有机物质积累。就小麦产量而言,创造世界之最,单产1013kg/亩[5];栽培红枸杞糖分高达52.36%,超出异地6%以上[6],最高可达12%[7]。

    2.土地丰富基础条件好。柴达木适宜于枸杞可规划建设面积0.533×104hm2,土地无污染,地势极缓坡和缓坡,开阔平坦,分布集中连片,单元面积大,可直接开展机械化作业,进行规模化生产。灌溉可以保障。

    3.政府重视百姓认可。各级地方政府对枸杞生产极为重视,编制了《枸杞产业发展规划》;海西州制定了枸杞百亿元产业宏伟目标实施步骤。群众对枸杞生产认同度高,参与度强,尝到了发展甜头,看到了致富希望。以诺木洪地区为例,绝大部分经营户在调庄(上世纪90年代青海省政府组织从东部山区移民到诺木洪)来时:徒壁四空,一贫如洗。今天许多户已经是:小洋楼自驾车,存款百万。枸杞给当地生活带来了富裕。

    4.产业化发展已具雏形。目前,柴达木地区枸杞栽培已经有近10余年历史,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产品已经进入国民视线,市场知名度影响远响国外,发展正朝积极向现代经济轨道迈进。

    四、开发与建设对策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更新思想观念,发挥资源优势,开拓进取,锲而不舍,打造生产有技术、产品有市场、发展有实力、风险有抗性、经济有效益的国家高原枸杞基地,使柴达木荒土地成为老百姓发家致富的活银行、摇钱树、金土地,开创柴达木农牧经济新局面。遵循植物自然发展规律,科学规划,有效保护资源,高效利用资源,建立农业资源开发新秩序。不拘一格,锐意创新,转变发展方式,增强发展活力,提升集约化水平,建设高原特色产业。依托优势资源,紧密围绕开发资源发展经济的中心思想,加强产业文化建设,增进产品社会亲和力,打造特色产业经济带,实现特色农业经济大发展。牢固树立环境为本理念,突出和谐发展主题,资源保护与经济开发并举,绿色农业和生产效益并举,环境友好同产品安全统一,建设现代新型农业经济体,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二)基本原则

    1.与社会经济建设相结合,保障增效增收。围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开发野生枸杞资源,按照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建设产业,优化生产方式,改进生产手段,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质量,以产业带动社会经济发展,融为一体,循环俱进,共同发展。

    2.与生态建设相结合,保护人居环境。柴达木地区生态脆弱,更需要保护和建设。在开发建设中,结合当地环境条件和生态特点,遵循自然规律,统筹兼顾,生态优先,在环境安全基础上开发,杜绝土地次生退化、水土流失、沙化、盐渍化,防止因开发而付出生态治理代价 [8]。

    3.与现代农业相结合,保持与时俱进。现代农业是以现代经营理念和科技手段发展农业经济,其不仅具有时代性,更蕴藏着朝气蓬勃的发展思想。因此,枸杞开发必须高瞻远瞩,占据发展制高点,用现代农业思想理念和技术手段建设生产组织,建设生产组织稳健的经营系统。放眼社会大市场,科学管理,锐意进取,与科技进步同行,与经济发展同步,建设具有可持续性特色产业。

    (三)建设思路

    1.优选建设模式,循序推进发展。野生枸杞是柴达木盆地极干旱地区的产物,生态环境特殊,生态区位重要。因此,必须建立安全开发建设秩序:一是开发建设首先考虑保护原生品种资源,在此基础上进行经济利用。其模式确立为“品种保护—开发研究—技术示范—生产辐射区”四层式,以逐渐推进方法展开产业建设。具体构想是:品种保护区,即:依据野生枸杞分布状况,划定品种资源核心地带,设立品种资源保护区,保持原生品种自然的生境和生长状态,预防和杜绝植被群落遭受人为干预;开发研究区,即:在品种保护区外设立划定品种资源开发研究区,结合枸杞市场及其发展相应研究品种选育、生产技术、加工技术;技术示范区,即:在开发研究区外层设立技术示范区,职责是对科学研究技术成果进行示范性生产;生产辐射区,即:在技术示范基础上划定生产区域,开展技术推广,引领经营者开展生产。通过产业发展模式建设,既要使品种资源得到切实保护,也要使生产开发科学研究和示范推广协调进行。二是稳步推进产业建设,根据产业发展规律,优势区位优先建设,优势资源优先发展,巩固发展成果,提高建设成效,建立安全、高效、有序的农业资源开发建设格局。

    2.优化组合资源,拓实发展基础。一要强化土地供求机能。土地资源是枸杞产业发展的基础。科学规划,有效组织,高效利用,建立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资源供给体系。通过土地整理和用途管制调整,满足产业发展土地资源需要。通过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土地生产力。通过对生产区位和适宜度评定,建立起土地资源科学和高效利用体系。

    二要强化灌溉保障机能。加强水利资源管理,建立与产业集约化发展相适应生产供给机制[9]。有效组织水资源,提高保障能力,通过开源引水和打井取水措施,保障生产灌溉;完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按照现代农田水利建设要求,完善灌溉工程设施布局,规范工程建设质量,确保渠道通达,灌溉到田。科学灌溉,改大水漫灌为滴灌喷灌,改无计划灌溉为以水定田,定水定时定量,通过调整管理制度和方式,革新灌溉技术,实现科学集约用水,开展节水灌溉,有效支持生产。

    三要强化人才支撑机能。构建适应于农业现代产业化发展的人力资源体系。建立产业发展领军开发专家团队,结合国家宏伟蓝图丝绸之路“一带一路”建设,立足国内枸杞市场需要,分析国际枸杞市场发展动向,开展枸杞产业深层次领域和高前端性产品研发;建立科学技术成果转化、推广、示范人才团队,开展枸杞产业技术转化,保持新成果及时孵化;围绕基地建设生产“能人”团队,既是生产者,也是科技示范能手,同时也是信息员,观察生产反馈生产信息。据此,建立上下互通双向性技术渠道,使科技成果不打折扣落地生花,生产难题真实上传另辟溪径。

    四要强化生产装备机能。枸杞生产工序多而繁琐,要提高生产装备,增强机械化水平。普及成熟设备,如微型旋耕机、施肥机等机械生产性能良好,工作效率高,对于该类型设备,要全面推广武装生产;嫁接引进新设备武装生产,如农田微型智能喷药飞机等现代生产设备,应结合枸杞生产特点专项改造引进,提高工作效率;精准定位开发机械,即瞄准生产环节开发或革新机械,以解决工作繁琐困难,如:果实采採集机、简易烘干机等机械设备,其将极大减轻季节性劳动需求量大的生产压力;建设智能化生产技术,有针对性的建立智能管理系统,如土壤肥力控制、病虫害发生预测预报等生产环节,应引进现代电子技术手段建立智能系统,驱动和提升生产管理水平。

    3.优化管理机制,增强经营活力。

    一要整合土地资源 ,变分散为集中。强化土地流转,通过土地承包经营者托管、参股等流转形式,使分散的土地集中连片,拓实规模基础,建设适度规模,开展规模化经济[10],降低生产运营成本,最大化发挥单位产出效益。

    二要整合经营主体,变散户为统一。 确立适宜发展的经营主体,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通过利益分配、科学管理等手段有效调节农户与专业合作社、经营联社、龙头企业等经营组织经济关系,建立多元化主体组织适应产业发展相对独立经营主体,有力驱动产业发展。

    三要整合生产组织,变杂乱为有章。依据产业发展、市场需求、组织特点、生产设施、技术条件等因素,对生产组织进行指导性布局,使自由杂乱的生产经营状态变为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的秩序化,实现生产组织化、专业化、标准化。

    4.优化市场要素,驱动产品转值。

    一要建设食品安全产品。对产品进行全程监管,保障产品质量。从源头控制污染,对生产用地土壤健康状况普查,杜绝毒害、农残药害、放射物质、病原生物土壤生产;杜绝生产过程污染,建立生产档案登记和产后追踪问责奖罚制度,严防人为质量干扰:控制化学肥料用量,开展测土施肥,保持营养平衡;开发推广有机肥,作物残留还田,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严禁施用残留有毒有害农药,结合规模化生产,改善生产环境,预防为主,减少病虫危害;在运输加工工程中消灭污染,做到:一是清洁运输,杜绝异物接触混入;二是清洁加工,制定健康制度,强化加工人员工作前检查、消毒工作;对加工场所定期检查、清洗、消毒,消灭死角;防止加工参入带有污染辅料。完善落实防污措施,消除不健康因素干扰,建立产品安全生产秩序。

    二要打造地理标志产品。柴达木枸杞是青藏高原日温差、极干旱地区盐碱地土壤、雪山冰雪融化水分特殊生长环境因子集成的产物,与同类其他名优产品有明显区别,果形大,味甘甜,颜色鲜,地道性浓厚,具有地理标志产品特征,因此,建立地理性标志性产品,并以此依托塑造产品形象,打造地方品牌[11],提高社会知名度,把质量建在消费者心里,增加社会认同感,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三要搭建电子商务平台。商务电子平台已经成为商贸流通的空中步行街,购物便捷,产品诚信,流转环节少,商品交易优势其他几乎无法比拟,是现代商品流通的标志。柴达木枸杞虽享誉市场青睐,但知名度低,仅靠实体店不能满足发展需求,还需要借助电子商务手段开拓市场。要充分利用现代流通工具,搭建商品平台,突出枸杞特色,立足国内,面向国际,宣传产品,把产品置于顾客眼前,使之耳熟能详,为社会所认知;要依靠品质与实力建设柴达木枸杞空中超市,增强消费者信任感,打造枸杞有机产品空中橱柜。

    四要提供优质服务。以消费者为本,围绕市场供需,确立全方位服务理念。做到货真价实,诚信经营,让消费者放心购物无疑虑;产品做到系列化、多样化、标准化,丰富市场供应,满足各类消费人群;积极培育市场[12],开发新产品,满足新需求,用新产品引领新消费。

    5.优化建设环境,激励产业发展。建立宽松的科技支持政策环境,鼓励州属单位有专业背景技术人员参加枸杞建设,允许资金参股和技术入股,参加经营利润分红;优先安排,定向定位,接受专项技术培训,提高其管理和生产能力。驱动财政、金融扶持机制,开展贴息、减息、补贴、买单等手段帮助加力,推动枸杞基地以及产业化项目建设;驱动项目累加融合机制,结合退耕还林项目、区域绿化项目、防沙治理建设项目开展枸杞产业建设;在建设规划方面,要拓实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保障路通、水通、电通、网通,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注释:

    [1]索南东智.对柴达木盆地发展野生枸杞的思考 [J].柴达木开发研究,2015(5):p43-45。

    [2]刘黎明.土地资源学[M] ISBN 9787811178944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北京:2010.1:p69。

    [3] 都兰县人民政府,海西州区华划大队青海省都兰县农牧业综合区划文集[R] .1988:p213。

    [4]西部省份枸杞深加工及产业化发展刻不容缓,来源新华网www.news.cn2002-08-16。

    [5].海西州农牧业区划大队,海西州农牧业区划办公室,《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农牧业自然资源及综合区划》[M].新华出版社ISBN 7-5011-3004-3,青海西宁:p2。

    [6]海西州农牧局,海西州特色农牧业产业化规[T].2011.5:p41-43。

    [7]杰拉.柴达木枸杞基地获吉尼斯纪录[J].《农产品加工》 2011(10): p20。

    [8]宋宗水.新疆准噶尔盆地生态环境建设与发展战略 [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2.23(5):p55-59。

    [9]唐华俊,罗其友.农业区域发展学导论[M].科学出版社北京,2008.1 ISBN:9787030205889 p201。

    [10]孙屹,杨俊孝,王岩.基于农地流转的农户规模经营绩效影响因素实证研究—以新疆玛纳斯县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4.35(4):P 26~33。

    [11]邵伟杰.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的意义及其路径[J].齐鲁学刊2009(1):p105-111。

    [12]杨文钰.农业产业化概论 [M].ISBN 704018146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2007.12:p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