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贬谪文学”教学初探

    尤嘉

    “贬谪”从字面解释是被放置于偏远贫穷之地降级使用,这是我国古代官制体系中一种常见的惩处手段。所谓贬谪文学,即指这种遭遇贬谪的官员身处异地他乡所创作的文学作品,多以凄怨的倾诉或激愤的抗争为主基调。目前,国内中学语文教材中收录了较多这种充满作者个人主观情感和丰富思想内涵的文章。贬谪文人多饱读诗书,学富五车,他们被贬之后写出了许多不可多得的传世之作。

    一、感受作者内心世界,实现美育目标

    身处贫穷偏远之地的贬谪官员,一方面,由于自身的政治主张或者施政方针受到打压,个人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得不到伸张而充满怨愤之气。另一方面,生活环境的困顿,这种切身的感受更进一步强化了心中的不满,由此深刻影响了他们这一时期的文风。所谓“不平则鸣,穷而后工”。现实的困顿迫使他们将所有的理想、抱负、情感、信念以及不满都倾注于文学作品中。因此,作为一名教师不仅仅要让学生从字面理解这种作品的意思,更要引领学生充分感受这些文人忧国忧民却又欲求不得的内心挣扎,从而与作者进行一场跨时空的对话。

    以苏轼为例,教师可以首先要求学生熟悉课文《记承天寺夜游》,然后引导学生自己查阅资料深入探索文章背后的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被贬经历,从而真正发掘作者的内心世界,与作者形成跨时空的对话。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整个时代处于一场大变革之中,苏轼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揭发其写诗讽刺了“新法”而被捕入狱,被无辜关押了整整136天。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苏轼出狱后被贬到了今天湖北黄冈的黄州地区,任命为团练副使这样一种虚衔官职。遭遇如此不公之待遇,身处苦寒之地,并未让他从此意志消沉。相反苏轼用其独特的视角,搜寻大自然中的美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月夜游寺正是他消释抑郁的具体行为。正是作者的这种胸襟与信念,使得其能够始终心怀美好。被贬黄州,他高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贬岭南,他“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贬海南,他笑语“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语文教学过程就是在引领学生理解作品字面的同时,通过细腻详尽地刻画作者内心感受,从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并达成美育之目标。健全其人格,提升其人生的境界。

    二、感受作者人生追求,实现德育目标

    贬谪文学蕴含着作者丰富的人生感悟和情感体验,表现出其高尚的爱国情操,达观的人生襟怀和执着的理想追求,是不可多得的德育范本。

    贬谪文人虽是遭遇人生挫折,但是仍然忧国忧民,坚持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优良传统,“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诗就是韩愈在被贬潮州途中所写:“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政,敢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首联写因“一封朝奏”导致皇帝震怒,仅仅是一个“朝夕”,作者便被贬于八千里之外的蛮荒之地潮州。第三句作者直抒胸臆,表达出自己为了“除弊政”而遭遇不公正待遇的愤懑之意。颈联即景抒情,既悲且壮。尾联作者自我振奋、自我鼓励,不甘沉淪。悲愤?忠诚?感伤?五味杂陈。然而拿耿耿之衷心却是可以日月鉴之。忠君即爱国,爱国即忠君。这篇作品充分表达了贬谪文学中忧国忧民,不甘沉沦的人生信念。

    政治上的风云变幻,贬谪文人只是宦海中漂浮不定的一颗浮萍而已,身不由己尝尽五味杂陈。一方面自己的政治主张、理想、信念备受打击,另一方面又远离故土亲人,使得这个特殊的群体充满愤懑,同时又思乡心切。但是他们并未就此消沉,往往用其宽广的胸襟寻找出新的寄托,寻找身边的美好,调整心态,继续以天下为己任。柳宗元被贬任永州司马时也曾写下“凡人之黜弃,皆望望思得效用,而宗元独以无有是念。自以罪大不可解,才质无所入,苟焉以叙忧慄为幸,敢有他志?”仿佛表现出心灰意冷然。然后其同时期的《骂尸虫文》中痛斥“淫谀馅诬”的小人像尸虫一般令人厌恶,《斩曲几文》中又大声疾呼“馅谀宜惕,正直宜宣”等,讽刺犀利,感情充沛。可见其压抑下的斗志。同样,另一位被贬于柳州的柳宗元也没有身处穷僻之地而绝望消沉,继续坚守己任,关注乡里、关注民生。一句“位卑未敢忘忧国”激发了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雄心,坚守初心推行改革,关注民生福祉。

    贬谪文人身处困境不甘沉沦,初心不改,坚守自己的信念与使命,努力追求实现其人生理想的精神,使他们困顿的人生重新焕发出新的价值。语文教学正是通过引导学生感受贬谪环境下文人对自己理想和信念的坚持,让其充分感受理想之伟大,达成德育之目标。

    贬谪意外地造就了中国古代璀璨的“贬谪”文学,这些作品之后隐藏着一个个鲜活的灵魂。语文教育的职责就在于引领学生与作品对话,与作者对话,与历史对话,在这个过程中塑造学生健康的个性、健全的人格,实现德育、美育之理想。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金桥初中(21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