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与世人“士”之观不同一

    徐江 陈丽婵

    

    

    理论解读

    一、研读《读》的目的

    1.原文本引录。

    读《孟尝君传》

    [宋]王安石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2.该文本之教育资源。

    叶圣陶先生说,文本不过是一个例子。《读》作为例子,从教学角度讲可是一个难得的富有教育价值的好例子。其一,该文本是学生进行逻辑思维培育的好案例,尤其是同一思维意识教育十分难得的好教材,具体分析待后文详述。其二,该文本作者是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它本是翻古人案的质疑性文本,倘若我们以它为靶子进行再质疑,对学生的思辨能力及自主意识是有很大的裨益的。其三,该文毕竟是王安石的代表作,虽有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但其中还是蕴藏着可贵的写作经验有待后人发掘之,借鉴之。以上三点,本文将一一阐述。

    二、文本层次划分及其层意认知

    第一层,“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这一层介绍了世人都称道孟尝君能得士,而且还依靠士的力量逃离了秦国。世人的判断是有理由的。当然,王安石并不这么认为,他只不过是把世人的看法当作自己的靶子先立在前头而已。从写作手法上讲,欲擒之而先纵之。或者说,为抑之而先扬之。

    第二层,“嗟乎……岂足以言得士?”一声长叹,叹孟尝君不足以言得士,他不过是鸡鸣狗盗之雄罢了!对孟尝君表现出了极大的鄙视。这是给孟尝君一击,也是给称赞孟尝君的人一击。这是王安石对孟尝君的评价,以此否定了“世人”的看法。

    第三层,“不然……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阐明为什么说孟尝君不足以言得士的理由,以一种假设性条件去推断真的得士会“擅齐之强”可“南面而制秦”,根本就用不着鸡鸣狗盗之力,也就是说不会发生孟尝君受制于秦的事,应该如此如此那才称得上得士,由此反证孟尝君未得士。这是对孟尝君得士说的理性驳斥。

    第四层,“夫鸡鸣狗盗……士之所以不至也。”此一层,阐明士不至孟尝君那里去的理由。鸡鸣狗盗之徒出其左右,那么士就不会来了。

    大家看,这短短八十八字的文章,暂且不论其是非,仅从行文格局看,就值得借鉴,即立靶子——明观点——说理由——析原因。这个步骤是写议论文通用的套路,具有实践意义。文章先扬,随之三抑,似乎得势,很有道理。文章技法老辣,但文理却经不起推敲。

    三、王安石窄化了“士”的公认内涵,不可以言得理

    1.王安石所谓“士不至”非“世人”之“士”。

    人们在讨论问题的时候,参与讨论的各方必须要遵守一个原则——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思想必须保持自身的同一。尤其要注意,所有参加讨论的各方在辨识某客观事物时,在同一时间内,对同一对象从同一方面做辨识所使用的概念内涵必须保持同一,无论自身或者是各方之间,都必须如此。否则,就会出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状况,各说各话,无法对话互动。

    《读》中关于“世人”称孟尝君“能得士”与王安石认为“士不至”孟尝君处的对立,其根本的问题是两者关于“士”的内涵看法不一致。首先应该看到,“世人皆称孟尝君能得士”的“士”,应当是社会公认的“士”。所谓士,古代指能任事、有担当且品格高者。如“士可杀不可辱”“士为知己者死”“壯士一去兮不复还”中的“士”。

    先秦时,一些有权势的人招揽社会上各色能任事者作为家臣养起来为己所用,故有得士与否之说。与孟尝君并称的魏公子无忌,凡有才能者,无论其出身贵贱,皆招致门下,视为“士”敬之。信陵君救赵就是一位管城门的侯姓老人献的计策,教他求魏王的宠姬窃魏王兵符,信陵君于这位宠姬有恩,她果然盗得兵符助信陵君率魏军败秦存赵,做成大事。从这个意义上说,孟尝君赖鸡鸣狗盗者之力逃离秦国,这些善鸡鸣狗盗者也是能任事者,当在“士”之列。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各行之状元,皆可以“士”称之。但王安石却不以之为“士”,他眼中的“士”是“举先王之政”“兴利除弊”,有大担当的治国之水如管仲者。因此说,王安石在这里窄化了“士”的常规内涵,以己之意代天下公认之意,有点儿强词夺理。管仲之才取之,鸡鸣狗盗之能者亦应取之。信陵君救赵成功也是缘于那一“盗”字,如王安石所论,信陵君亦是“盗之雄耳”。如此推而广之,是没有几人能称“得士”的!

    2.枉顾历史,持理不足。

    王安石批判孟尝君不得士,所持理由是“擅齐之强”“得一士”,可“南面而制秦”,但孟尝君没有做到这一点。时至宋代还这样说,实在是不顾事实做出虚假推断。大家都知道汉代贾谊写过一篇《过秦论》,文中说“六国之士”云集,有苏秦、乐毅、田忌、孙膑等二十多人,这些人皆可称为王安石之所谓士,但六国最终皆为秦所灭,齐有何强,靠一士能“南面制秦”?这是不可能的事。难道王安石连《过秦论》都没有读过吗?我想不会。可是王安石读了《过秦论》再说什么“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就让人费解了,可见王安石为了驳“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枉顾历史了。因此说,王安石《读》不是世人所称“辩论文中的一篇短小精悍的文章”。

    3.“鸡鸣狗盗出其门”非士“不至”之因。

    事情往往需要两面看。王安石在这个问题上的因果分析不够辩证:有鸡鸣狗盗一技之士尚且能尊重者必是求贤若渴,有大包容之人,有眼光之士必趋之若鹜,怎么会因鸡鸣狗盗者而不至呢?据以上三点分析,可以说有充足的理由做出判断——王安石《读》对孟尝君不得“士”的批评是站不住脚的!

    教学对话

    执教人:陈丽婵

    一、解读文本的前识准备

    1.思想根据。

    师:我们就王安石《读》做一次研讨性尝试教学。我们已经完成了对文本的疏理及文言常识的积累。未解读文本前,老师先与同学们讨论几个解读前应知的问题。既然王安石对世人称孟尝君能得士提出否定,那么,我们应先搞清什么关键概念的内涵?

    生:士是什么样的人。

    师:是的。换句话说,什么人才是士,也就是士的内涵。查字典,古人解释说“能任事者之称”,也就是能担大事、要事的人。据此,我给士下这样的定义共凡能任事、有担当且品格高者。我在这里明确加了关于人品的限定,这个定义所指的士,无论古今都是公认的士的内涵。

    2.关于“鸡鸣狗盗”的情况及令人的态度。

    师:从王安石的文本中可以看出,世人对鸡鸣狗盗者持什么态度?

    生:世人对鸡鸣狗盗者持赞赏的态度。在世人眼中鸡鸣狗盗者皆为士,他们帮孟尝君逃离了秦国。

    师:古代人对鸡鸣狗盗的看法就不必说了。我再给大家提供一个资料,这是今人对鸡鸣狗盗者的态度。下面请看例文。

    (屏显)

    读史杂感——鸡鸣狗盗

    刘仆

    齐国的孟尝君,经常养着三千多门客。有一次他到秦国,被秦王拘留想要杀他,他遂派人求救于秦王的一个得宠的妃子。妃子要孟尝君送她一件珍贵的白狐皮衣服,恰巧,他的狐裘已送给了秦王。他门下有位擅长偷盗的人,就到秦宫中把狐裘盜出来献给她。妃子在秦王面前为孟尝君说了好话,把孟尝君放了,但秦王接着就后悔了,派人追他回来。这时,孟尝君已到泰国境上的关口,可是要到天明鸡啼才能开关放行。食客中有位擅长鸡叫的就学鸡叫之声,其他真鸡闻声也鸣起来。于是孟尝君逃出了秦国。

    鸡鸣狗盗之事,似乎不值得去称赞它,我们也并非要去学鸡鸣狗盗,但这件事告诉我们,不要轻视有一技之长的人,有时他们也能发挥一些作用;也切莫“有事有人,无事无人”。

    3.古人关于“六国之士”的论述。

    师:老师再绐你们提供一个资料,古人评论当时赵、魏、楚、韩、燕、齐的“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绥、翟景、苏厉、乐毅、吴起、孙膑、带佗、兒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等,这都是当时名震天下的文士或武士。最终是哪国统一了天下?

    生:秦国。

    师:六国以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迎敌,众皆遁逃而不敢进。这就是战国的历史。

    4“因果论”辨析。

    师:“因”是引起事物发生某种变化的条件,“果”是事物某条件下产生的结局,那么事物这样的“因”与“果”才是因果关系。

    5.同一个问题所涉概念内涵必须同一。

    师:最后再讲一则常识——人们辨识同一个问题,所涉及的有关概念,即用词用语的内涵解释,必须保持同一,不能各说各话。这是交流的前提,是基本常识,不得违背。这几个问题是《读》的读前须知,或者说是前识积累。

    二、问題剖析

    师:根据上述有关的几个方面的理性准备,请同学们各自以书面的形式回答以下几个问题。请看大屏幕。

    (屏显)

    1.根据公认的“士”的內涵,你认为孟尝君所得鸡鸣狗盗者是不是“士”?理由是什么?

    2.根据文本所谓“擅齐之强,得一士”,从而“南面而制秦”这一说法,王安石的“士”观念与“世人”公认的“士”观念范畴有无宽窄之别?在王安石看来,士是什么人?

    3.王安石以己之观念做判断,并且否定世人的看法妥当否?违背了什么常识?

    4.王安石为了否定鸡鸣狗盗者不是士而提出“擅齐之强,得一士焉”能够“南面而制秦”这样的高标准能站得住脚吗?你能反驳王安石吗?

    5.如果有鸡鸣狗盗之技的人都能被敬纳而招至门下,那么有大本领的有识之士会怎样想?这些人能因比他本领小的人出其门而不来吗?把上述问题,逐一先做书面回答,为讨论做好准备。

    三、师生互动讨论展示

    师:讨论第一个问题,鸡鸣狗盗者是士吗?

    生:不是士。因为士应该有好品格,鸡鸣狗盗之人做的不是大丈夫所为,虽是为救主子,但还是偷鸡摸狗之事。

    生:我认为是。为了让他的主子逃离秦国,敢入官冒险,可见忠心,所以他们能称为士。

    师:大家要明白一个前提,他们的主子孟尝君是一个爱齐国的政治家,作为一个食客应忠于孟尝君,那么他的品格应是被肯定的,不能因“盗”的行为而被否定,这种“盗”是对敌斗争的一种方式。所以说,第二位同学的意见是对的。讨论第二题一王安石的士观念与众一样吗?

    生:王安石的士是干大事业的人。一般人的士范围比较宽泛,有某种一技之长又有好品格就是士,王安石的范围缩小了不少。

    生:王安石所谓士当是苏秦、张仪之类的人才,他眼中的士是辅国之才,窄了一些。

    师:不仅仅是有辅国之才,从“南面而制秦”这个要求看,还必须什么?

    生:成功。

    师: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能人,能在某行出类拔萃又有好品格的人,就是士。没有这些鸡鸣狗盗者,孟尝君能逃出秦国吗?

    生:不能。

    师:但王安石的观念把很多人排除出于上的队伍。下面讨论第三题——王安石以自己的士观念否定世人公认的士观念,这种辨析事物的行为对不对?如果不对,错在哪里?

    生:人与人辨识问题,无论是某方自己或者多方参与,都必须坚持在辨析过程中,使用的词语内涵保持同一。

    师:举个例子解一下。

    生:讲个笑话。一个中国人和一个老外喝咖啡。这个中国人对老外说,你先慢慢喝,我去方便一下就来。一会儿,他回来了。老外问,刚才你说方便是啥意思,这个中国人说就是去卫生间解手。又过一会儿,两人喝好了咖啡,要分开,这个中国人很礼貌地说,你方便时我请你吃饭。老外疑惑不解,反问,我们现在去卫生间吃饭吗?这里,“方便”一词前后内涵不一致,导致误会。

    师:第一个方便,是使自己去负担,解决内急,使自己方便。第二个方便是自由,无阻碍。用在同一场合,与行为联系在一起,就构成笑话。所以,在同一背景下表述事物,就要保持概念内涵一致,否则就会出偏差。同理,“世人”称道孟尝君能得士,王安石说孟尝君不得士,那就应该怎样做?

    生:那就应该先把有关士的内涵说清楚,要同一。

    师:是王安石主动发起讨论,说“世人”说得不对,他应当怎样做?

    生:他应该尊重“世人”,和人家在同一认知基础上讨论。

    师:请记住我的话——论证中的关键项一定要自始至终坚守相同的含义。世人称孟尝能得士,他们有他们的标准。王安石改变别人的标准后再说别人不对,这就是王安石不对了。他要批评别人,那就先从公认的士的内涵说起。他驳不倒“能任事、有担当且品格高者皆为士”这一公认的内涵,就提高了士的条件再否定“世人”,这样做就是诡辩!好了,接下来讨论第四题——王安石说“擅齐之强,得一士焉”便可“南面而制秦”。此标准妥否?能驳他吗?

    生:很好駁。因为历史证明,是秦扫六国,平天下。六国都失败了,凭一国一士就能南面而制秦,这是说胡话。

    师:如果以此论士,那么,就可以断定——

    生:如果以“擅齐之强,得一士焉”从而“南面而制”而称士,那么,就可以断定天下无士。

    师:我们顺着王安石的话,推出于一个荒唐的结论,所以,王安石的话是站不住脚的。最后,我们讨论第五题——鸡鸣狗盗者受到孟尝君敬重,那么,有大本领的士会怎样想?因和果一定是这样的吗?

    生:我不会去,秦国强大,到秦国有前途。

    生:人各有志,爱齐国的还是会去孟尝君那里,不会受鸡鸣狗盗者的影响。

    生:我想,有大本领的士会分两种情况:第一,鸡鸣狗盗者都被孟尝君尊敬,可见这人十分爱术这样想的人必定投奔他。第二,这人竟把鸡鸣狗盗之辈当作人才,我跟着他成不了大气候,这样想的人就不会投奔他。

    师:大家想得够全面的。各种情况都有,这里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

    生:人各有志的“志”。爱齐国的,就不会受其他因素影响。

    师:毕竟盂尝君在齐国影响力最大,想有番作为,找门路的话孟尝君是大靠山。总而言之,鸡鸣狗盗出不出其门,不是士至不至的根本原因。

    四、师生互动写文章

    师:我们已经把《读》讨论完毕,需要将讨论的结果写成文章。以王安石《读》的写作套路为模式,立靶子——明观点——说理由——析原因,来写篇文章。我写开头,你们根据自己的体会进行填写。

    (屏显填写的内容)

    1.立靶子。

    王安石《读》对世人称道的孟尝君得“士”的事,提出他____甚至讥讽他____。

    2.摆观点。

    我觉得王安石真是读晕了头,文中的话是没有道理的。尽管它被赞美了千年,甚至近代大学者冯其庸在《历代文选》中称其为“辩论文中的一篇短小的精悍的文章”,但我们还是要敢于说出我们的想法,重新辩一辩。少年强,則中国强嘛!

    3.说理由。

    王安石的文章有三个问题讲得不得体。第一,是他主动否定世人称道孟尝君的。那么,他就应遵守大家对话应____的认知。(注意,这里应和公认的士观念做联系。)但是,王安石却____。这是____。第二,如果按照王安石所谓的标准得此士的话就可以____,然而和战国的历史事实对照的话,那么,可以明确地说____。第三,影响士至与不至的根本原因不是____,而是____。所以____。

    4.课后完成上述作文。

    五、作文思考拓展

    1.与2018年部分省市中考作文对应思考。

    (1)河北省中考作文题目——《爽》;

    (2)上海市中考作文题目——《真不容易》;

    (3)青海省中考作文题目——《真好》;

    (4)四川省成都市中考作文题目——《答案》;

    (5)四川省宜宾市中考作文题目——《读懂》;

    (6)辽宁省锦州市中考作文题目——《记亿深处》。

    2.拓展联想作文。

    (1)身边的美景。

    (2)“摆渡人”——我的语文老师,他把我由文本“此岸”摆渡到文本“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