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作文“画”出来

    易晓阳

    我们常把生活比作一幅画卷,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调配出长卷上斑斓的色彩。那么,我们在作文中对事件的记录就应该是一帧帧画面的定格。“一图胜千言”,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对一幅画面的描绘胜过冗长的流水账;而要写好画面,就要不吝“千言绘一图”,才能将光阴的故事凝成艺术的表达。

    一、画得真实

    “真实”是写作的首要原则。黄遵宪提出的作为“诗界革命”宣言的诗歌理论“我手写我口”同样适用于写作。以真实生活为素材的文章,会因为漫溢其中的人间烟火味让文字活色生香。失去真实的创作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谈写作时说:“练习写作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则须牢记在心的,就是有话必说,无话不说,说须心口如一,不能说谎……说谎是强不知以为知。你没有上过战场,却要描写战场的生活;没有仔细研究过一个守财奴的性格,却在一篇戏剧或小说中拿守财奴做主角。不管你的想象如何丰富,你所写的一定缺乏文学作品所必具的真实性。即便是想象也还是要利用实际经验。”

    我们要选择生活中真实发生的、自己知道得清楚的材料来写,只有熟悉的材料才易于着笔,更能写出真情实感。同样写流泪,朱自清在《背影》中用白描手法再现父亲翻越铁道买橘子的画面,文中几处流泪尤其让人印象深刻,“我的泪很快流下来了”“俄的眼泪又来了”,用的是直白“告诉”的写法,一个二十几岁的小伙子数次流泪,却丝毫没有矫揉造作之感,完全是因为其真实,即使语言质朴也不失感人的力量。而有学生在作文中说,因为某次考试失利,提心吊胆怕母亲责怪,打开家门后母亲反而安慰自己,這时“泪流满面,一头扑进母亲怀里”,这样的泪就给人以虚假之感。写作时不妨回放一下生活中的场景,想一想这样的事会不会有发生的可能,或许能避免虚假之作。

    二、画得细致

    若将写作比作画画,那么作文应该是工笔画而不是写意画,画人、画景都要画得纤毫毕现、神形兼备。一篇好的作文首先要让读者“身历其境”,然后才能达到“感同身受”的目的。

    1.画人物的外貌、神态等多进行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人也是如此。每个人的长相都各具特色,不可能“千人一面”。人的面部神情、肢体语言更是丰富,认真细致地观察,它们会透露给你许多信息,帮助你认识、了解这个人。抓住一个人的特征从细微处着手加以描摹,就能成功地塑造出“这一个”。

    (一双手)中作者对张迎善那双手的描写可作借鉴。有整体的印象:“那简直是半截老松木!”又从多方面加以具体、细致的描写:颜色——皮肤呈木色;纹络——又深又粗,一道道黑土色;掌面——鼓皮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指——特别粗大肥圆,一只手指就像一根三节老甘蔗;左手大拇指——没有指甲,长过指甲的地方,刻着四条裂纹,形成上下两个‘火字,又黑又深;关节——都缠着线,线染成了泥色。这样的描写让读者对这双手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这双手具有林业工人的典型特征,抓住这双手进行描写,成功塑造出一个不畏艰辛、无私奉献的劳动者朴实而感人的形象。

    2.画人物的动作要细细分解。

    在电影的艺术手法中有一种叫作慢镜头,是因高速摄影而产生的慢动作画面,在渲染气氛、表达情绪、展现过程、塑造美感等方面作用突出,被电影、电视节目广泛运用。追本溯源,慢动作的根本作用是延长实际运动过程。瞬间变化被延缓放大,主体动作因此得到格外的强调突出,于是,慢动作被认为是“时间上的特写”。这种时间上的“放大”与叙事铺垫结合在一起,创造出深邃的艺术意境。将这一理论运用到写作中,在描写人物动作时将实际时间延长,于是我们可以从容地描摹动作的每一个步骤,可以收到同样的艺术效果:或让读者欣赏动作的精彩,或帮助读者感知人物形象等等。一位学生这样描绘一位清洁工工作的情景:

    阳光毫不懈怠地洒下,面庞晒得黝黑,不难看出你的额头上沁着细细密密的汗珠。抚去鼻尖的一簇汗珠,你好像看见了一团白色的口香糖,双膝曲下,蹲在地上,眯着眼睛,先从衣服的袋里掏出一个白色的铁罐,向地上喷出泡沫状的清洁剂,用刷子在地上刷两下,再拿着铲子试图铲走那一小部分。可能是因为口香糖粘得时间过长,所以有些顽固不化吧!你直起身子,拍了一下老腰,然后扎了个马步,平撑在地上,用浑身解数,从口香糖底部向上铲拔,再从另一个方向向下铲拔,脸上的肌肉随着手上的动作变得扭曲,呼吸声变得厚重急促,衣服和着汗水粘在了背上。

    文段中清理口香糖渍的过程被分解、放大,清理的难度可想而知,于是无须过多评价,清洁工工作认真、负责的形象已经跃然纸上。细致的描摹离不开认真的观察,我们同时还感受到小作者对观察对象的深深敬意。

    1.画景物、场面等要调动多种感官,多角度、全方位描写。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人类对外界的体验能力主要来自于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这几大感官,人类在感知事物的同时运用这五种感官传递感觉、情感、思想或其他体验。要能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并写出自己的感受和认识,就需要调动多种感官去感知这个世界,然后用文字把不同感官的感知结果表述出来,这样就可以将我们的感知立体地呈现给读者,带给读者更为真实的体验,如当前流行的5D电影一般,追求让观众达到最强大的逼真感。

    朱自清在描绘“春花图”时,通过视觉写“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野花遍地是”,突出花朵多、花色艳;通过嗅觉写“花里带着甜味儿”,突出花味甜;通过听觉写“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从侧面综合表现春花的繁盛。读者阅读这段文字,如同置身于大好春光之中,眼前繁花争妍,鼻际芳香氤氲,耳边蜜蜂喧闹,于是情感上自然与作者产生共鸣,欢欣喜院满溢心中,对春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油然而生。有一位学生仿照这种写法,成功地再现了昙花盛放的瞬间:

    此刻的昙花,美得惊心动魄。洁白的花瓣,层层叠叠,向四处努力地延展着。那种白,并不似乳白,透着些许融融的暖黄,而是清冷,皎洁的,似是用夏夜里的月光编织而成,清灵且通透。花瓣一层层向外延伸,错落有致、洁白的花瓣,却包裹着一颗高雅却炽热的心。花瓣的舒卷开合,皆是刚好的角度,一切都刚刚好,融为最美。碧绿的花萼下,是纤细却坚韧的茎,根直插入泥土的深处。狭长的绿叶,错落为窈窕的舞姿,更添几分灵动。枝叶碧绿,毫不艳俗,虽然颜色微深,却丝毫不显厚重,端庄、轻灵。那香味更是出尘。

    用视觉绘形、上色,用嗅觉添味,用联想和想象将感受具体化,整段文字充满现场感。

    三、画得充实

    老舍在跟初学写作者谈写作时说,即使我们的那一段生活经验的确结结实实,只要写下来便是好东西,也还会碰到困难——写得干巴巴的,没有味道。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我看大概是这樣:我们只知道这几个人,这一些事,而不知道更多的人与事,所以没法运用更多的人与事来丰富那几个与那一些事。

    绘画需要留白,方寸之地显天地之宽,追求“此处无物胜有物”的艺术效果,给人留下想象的余地。我们写作营造画面感时恰恰与之相反,需要“于无色处见繁华”,即充分发挥想象与联想,写出画面以外的内容来丰富画面。可以尝试从这几个方向进行拓展:①往里面写:写自己的感受;②往外面写:发挥想象和联想,写由此想到的;③往远处写:写对自己的影响;④往深处写:挖掘出潜在的情感、意义。请比较下面两段文字:

    (原文)内行人都知道,火锅的菜味,不在于闻,而是要亲口品尝。我最爱的是毛肚。锅内牛油开始翻腾,用筷子夹起脆毛肚,涮上40秒后,待外皮已经起了绿豆大小的连片的小泡,就大致熟了。出锅的时候,还要将毛肚移至锅边红油处停一秒,这样才好吃。真正的火锅蘸料是只用香油,再加上点蒜泥,这才是火锅最好的搭配。蘸上一点,一口咬下——吃极了!

    (改文)内行人都知道,火锅的美味,不在于闻,而是要亲口品尝。最爱的毛肚端上了桌,我的眼睛都亮了。锅内牛油在翻腾,里面的辅菜犹如暴怒的龙鱼在翻江倒海。泛红的汤汁,鲜红的辣椒,翠绿的香菜,在锅里搅弄出令人兴奋的热闹。用筷子夹起脆毛肚,把毛肚慢慢地提到锅中央,轻轻往下放,没入汤中。出锅之前,还要将毛肚移至锅边红油处停一秒,中间烫熟,边缘给味,这样吃起来才好吃。提起毛肚,上面的花椒犹如给它穿了一件花衣,艳丽、浮华。真正的火锅蘸料是只用香油,加上点蒜泥,这才是火锅最好的搭配。蘸上一点,放在鼻前,花椒的麻香、牛油的醇香、香油的浓香、蒜泥的辣香,争先恐后地刺激着我的味蕾。一口咬下——好吃极了!

    改文中,除细致描写了涮毛肚的过程外,还添加了视觉、味觉的描写,发挥想象将锅里的辅菜比作“暴怒的龙鱼在翻江倒海”,引入“清蒸羊肉的美味,水煮鲈鱼的芳香”进行比较,衬托出火锅毛肚的美味无与伦比。描写之余,用议论、抒情的文字揭示火锅的意义所在,表达自己对火锅的眷恋之情。原本简单的吃火锅就这样变得丰厚、充实,读者不仅体验到舌尖上的美味,更感受到了热气腾腾中氤氲着的情意。

    古时苏轼用“诗中有画”来评价王维的诗作,说王维的诗长于描写景物,使读者如置身图画当中。如今我们写作也要追求“文中有画”。网络上有句话值得借鉴:“过去,我用眼睛偷偷为你拍照,然后存进脑海;如今像放电影一样,回忆你。”用看电影的状态回放生活的镜头,用绘画的手法写作,读者在看的时候,就有一种代入感,然后你的文章就走到了读者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