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数字媒体艺术视角论美术学网课形式流变

    易晓浪 汪萍

    摘 要:美术学与数字媒体艺术的关系紧密,具备良好的美术基础能力和素养是学习数字媒体艺术的必要条件。而高度依赖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数字媒体艺术作为一种新兴的现代设计艺术形式,已普遍应用于人们信息化的日常生产与生活,也必然会对美术学专业的传统观念和教学模式带来新的活力。2020年,由于抗疫的需要,网课得以闪电式普及,对于那些习惯了在传统画室做示范教学的美术学专业教师而言,是一次巨大的挑战。对美术学网课形式的学习思考和探索研究,显得前所未有的重要和紧迫。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美术学;网络教学;远程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六盘水师范学院美术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LPSSYZDPYXK201707)研究成果。

    美术学作为一门传统学科的基础专业,有着相对长久的历史以及稳定的学术基础和教学模式。而数字媒体艺术这一专业名词在20世纪90年代末才开始进入国人的视野,至今不过二十多年的历程。自从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开始,数字媒体艺术正式与美术学一同被列入艺术学门类下设的二级学科专业,且主要面向美术类艺考生招生。从造型艺术的广义和发展角度来讲,数字媒体艺术甚至可以归入美术范畴的现代设计种类。数字媒体艺术作为一种应用型艺术形式,可以在艺术教学活动中发挥其功能优势。

    艺术门类的课程教学模式,即便是在线下,也有其明显的特殊性。伴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美术学的网络课程形式在遵从艺术特有的教学规律的探索中流变,不断进步。

    一、单向线性演播

    不管是美术学理论还是实践课程,都有很强的视觉直观性,需要对大量造型艺术作品进行分析、解读。传统的教学形式,没有依托现代信息网络,除了教师亲自实践示范,就是使用画册、挂图或幻灯片进行课堂展示,这些都已经被网络多媒体视频和课件所取代。电子信号技术分为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两种,在探讨数字信息网络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模拟信息网络传播形式。

    现代信息传播普及的方式在20世纪经历了“广播-电视-计算机互联网”的两次飞跃。因此,探讨网络教学形式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可以回溯到互联网产生之前的广播电视节目教学。1979年2月中国广播电视大学正式开学授课,这种以广播电视节目播送的授课形式,只是基于单向线性的模拟信号发射网络,不是现在意义上的数字互联网教学。

    电视图像信息只是对既有印刷或胶片图像的模拟化,其传播平台录制的演艺节目的储存与传播也都是模拟信息,不是数字媒体艺术,不存在数据交互和横向直接联系。由于单向线性传播的局限性,若无放像网点的转录储存,模拟信息网络连最基本的即时反复观看的功能都实现不了。由于模拟技术对于图形、文字与视频信息同样采用全视频捕捉扫描的方式,以及模拟信号的抗干扰能力和电子扫描线技术的限制,致使模拟图像的清晰度相对较低。

    然而,在那个信息获取途径匮乏的年代,这种依赖模拟信息网络播送的教学形式具有权威性和优越性,人们无从质疑,这一点对于讲求个性发挥的美术课程教学而言是致命的。但值得肯定的是,电视节目播送解决了美术远程教学的图片和视频影像直观示例讲授的需要,实现了传统印刷(或感光)图片到电子模拟图像的转化,为后来的数字媒体互联网络教学奠定了基础。

    二、静态检索阅览

    1994年,当学生们还在微机室操练DOS命令和五笔输入法的时候,中国的互联网时代悄然来临。1995年12月,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示范工程的建立,开始为中国众多高等学校的教学分享国内外信息资源。继1996年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全国骨干网建立至20世纪90年代末期个人电脑开始渐渐在国内普及,依托于互联网络的线上教学正逐步实现。由于受当时的网速带宽和网页信息浏览技术(Web1.0)的限制,初期的互联网络教学形式主要以模仿传统图书文档的静态网页(HTML)的检索阅览和模仿传统书信的电子邮件(Email)联络交流为主,尚未开发形成动态交互网络应用系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难以实现。

    但对于尤其注重形象思维的美术学专业而言,图文并茂的网页浏览界面,自由检索、自主点击、反复阅览的学习方式,更能准确地展现并传达造型艺术的知识特点。尽管受当时网速和流量技术的限制,高清晰度的图片和视频资料数据传输并不现实,却已经大大地提高了学生获取知识的信息量,开阔了视野,提高了效率,促进了思考。

    这一时期,网页界面仅实现了“人-机”实时交互,普通用户很难实现“人-机-人”的实时交互,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往往隔着一定的空间并存在延时,是非实时性的。因此,在有限的时间内,教师只能选择在把所有的课件知识内容交由教学门户网站管理员编辑上线发布之后,等待学生及时的Email信息反馈与交流。由于受技术条件的影响,服务器网站与普通用户的数据流量严重不对称,也就造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量不对称。

    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8年颁布)》中,数字媒体艺术首次被列入“经教育部批准同意设置的目录外专业名单”。然而,学界对数字媒体艺术的概念认识与应用也尚在思考和探索之中,同时又缺乏网络终端教学应用系统。美术学专业知识相关的网络教学传播形式,具有多向索引的特点,多以辅助教学为主,很难实现全面的动态多媒体线上课程的直播交互,不能充分体现美术学专业课程的艺术感染力,卻解决了学生对美术作品资料的信息搜索与聚合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这种形式实现了从模拟图像到数字图像的转化,数字图像强大的操控性和可复制修改的属性,在降低教学成本的同时,也为数字媒体艺术的推广应用铺平了道路。

    三、动态实时交互

    2000年前后,互联网信息服务技术的进步开始跨入了一个新的时代(Web2.0),各类网页动态实时交互功能应运而生,伴随着互联网与家用电脑在国内的迅速普及,有力地推动了信息的实时传播。与此同时,北京广播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的前身)本科新增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正式敲开了国内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培养的大门。网络信息技术的进步,人性化的动态交互与数字化视觉审美的直观强烈冲击,激起了国内高校一部分美术学科教师的兴趣,他们投入学习与研究,也促进了数字媒体艺术的课件应用。在此之后的二十年时间里,追求艺术感染力的数字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设计与制作,逐渐成为这些美术学科教师提升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的基本工作技能。

    美术学专业教师尤其注重课件制作的视觉艺术效果,不甘于只是对传统教学内容的数字化处理,往往还会运用图形分解,甚至运动、动画的形式制作课件,力求更好的审美效果,以尽可能准确地向学生传授美术学科的本质理论、创作思想、审美功能、艺术现象等深层次的知识内涵。他们在自觉提升自我的教学技能的同时,也是处在创造数字媒体艺术的行为过程中。

    动态实时交互的网课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实现了“人-机-人”的交互,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量对称。教学终端应用程序以及教学直播实时交互功能的不断进步,不仅提高了网课的教学效果,还显现出传统线下教学不可替代的优势和特点。

    2009年以来,3G(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开始在国内普及,智能手机随之而来,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同时也迎来了网络教育的热潮,各类网络教育培训机构、教学直播平台、学习App纷纷上线运营。直到疫情暴发,全国大中小学师生共克时艰,开创了一个互联网教育发展的新纪元。这也是数字媒体艺术与美术学科融合发展、相互促进的时代机遇。

    四、AR增强现实

    站在数字媒体艺术的最前沿,我们回看美术学网课形式流变,经历了从传统印刷(或感光)图片到电子模拟图像的转化,又从摸拟图像发展为数字图像,然后实现动态实时交互,这是教学空间和时间的有力拓展和延伸。在数字技术突飞猛进、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有人把2020年定为商用5G元年,更加智能化的Web3.0时代也正向我们走来,美术学网课形式接下来还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2019年11月,在北京电影学院主办的“首届(2019)数字媒体国际教育大会”上,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蔡苏教授现场分享了“VR/AR技术教育应用的实践探索”的最新研究成果,并现场展示了利用AR技术的双缝干涉模拟实验,还有诸如把太阳系、彩虹等客观事物虚拟到真实教学空间(教室)里的一些在线多媒体网络教学实践案例。

    因此,我们期望见到AR(Augmented Reality)增强现实技术甚至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技术等数字媒体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并应用于美术学网课教学的尝试。这必定更能直观地阐释那些较为抽象的艺术理念,给学生带来一种触摸时空的艺术沉浸感。当然,这也需要广大教师们与时俱进,紧随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步伐,以促进自身教学能力的不断提升与进步。

    综上所述,我们从数字媒体艺术的视角探讨美术学网课形式流变经历了单向线性演播、静态检索阅览、动态实时交互、AR增强现实等四个发展阶段。充分利用数字媒体的艺术表现力,增强美术学专业课堂教学的艺术感染力,已成为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追求数字多媒体课件设计制作和使用过程中的艺术性发挥,才是艺术学科利用数字互联网络教学最为看重的因素。再加上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一系列发展热潮,充分利用数字媒体艺术的感染力,不仅可以启发美术学专业学生更全面、更深刻、更形象、更直观地理解学习专业知识,甚至能体会一些“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沉浸式艺术,从而激发学生的创作与审美灵感。这才是美术学网课形式流变的意义。

    參考文献:

    [1]袁成琛,张拥军.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高等教育,1997(1):30-31.

    [2]叶力汉.基于Web的远程教学和我国的发展对策[J].电化教育研究,1998(2):3-5.

    [3]傅滨.国内外现代远程教育现状分析及远程教育网络发展历程[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3(6):61,65.

    作者简介:

    易晓浪,六盘水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美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