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时期党的民族政策的现实启示

    周朋飞

    【摘 要】1934年至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因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而进行长征,长征不仅仅是红军的战略大转移,更是对于党民族政策的完善。长征途中,红军转战14个省份,途径苗、瑶、侗、白、彝、回等少数民族地区,没有得到少数民族人民的广泛、大力支持,红军很难实现战略的大转移。研究红军长征时期党为何高度重视民族政策,开展少数民族工作,总结红军长征时期民族政策的内容、特点及制定民族政策、开展民族工作的历史经验,对于我们今天继承、发扬红军的长征精神,开展民族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长征;中国共产党 民族政策;现实启示

    【中图分类号】D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7)011-0020-03

    一、长征时期,党高度重视少數民族政策的原因

    红军长征前,党以及领导下的红军主要活动在汉族聚居地区,进行革命活动,与少数民族接触不多,民族问题并不突出,也并不需要过多的关注,党在长征前制定的民族政策屈指可数。红军开始长征后,想要穿越少数民族聚居区,就必须制定正确的民族政策,正确处理与少数民族人民的关系。正是历经长征的洗礼,使党的民族政策不断丰富、发展、日臻完善。

    (一)党的性质宗旨所决定

    中国历来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虽然人口不多,但也是我国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缺少其中任何一个民族,我们国家都不是完整的,失去任何一个民族都不行,但由于历史上各种因素制约、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不是特别融洽,大汉族主义,甚至个别少数民族中存在大民族主义等现象,这些思想不利于各民族的沟通、交流,更不利于民族的大团结、民族平等。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一贯遵循马克思列宁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即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压迫、民族歧视,帮助少数民族解放,实行民族自决等方针政策。共产党的性质、宗旨更是决定了党必须代表民族的利益,必须照顾到全民族的利益,实现全民族的大平等、大团结。

    (二)消除国民党反动派造成的民族裂痕

    长征途经之处,绝大部分是中国比较贫困,落后的地区,这些地区大多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汉族人民相对较少。由于长期实行大汉族主义政策,实行民族歧视、民族压迫政策,打压少数民族,长期压迫剥削少数民族人民,造成汉族与少数民族人民之间矛盾重重、民族裂痕扩大,使少数民族人民对于汉族人民抱有偏见,甚至是仇视心里。在个别地区,国民党反动派利用其掌握的宣传机器,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极尽造谣污蔑之能事,大量“制发传单标语,诬蔑共产党‘杀人放火‘共产公妻” , [1](P. 262)致使广大人民群众不了解红军,不了解中国共产党,对红军存在着怀疑、恐惧,甚至敌对情绪,为了消除国民党反动宣传带来的不良影响。红军广泛动员各级指战员,参加到宣传活动的行列,充分利用标语口号等简洁有力宣传方式,宣传党和红军的民族方针政策,使民众得以了解国民党的真面目。广大红军指战员更是用实际行动去证明红军的民族方针、政策,主动帮助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解决各种困难,逐步消除国民党反动派造成的民族裂痕。

    (三)当时历史现实条件所迫

    红军长征并非是党主动放弃中央苏区,实行战略大转移,长征的发生有其历史必然性。党内长期存在的“左”倾错误思想并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反而愈演愈烈,以毛泽东为首的正确思想未得到党中央及共产国际的正确认识,反而将其排除在外。第五次反“围剿”时,王明“左”倾机会主义在红军中占据了统治地位,拒不接受毛泽东的正确建议,用阵地战代替游击战和运动战,用所谓“正规”战争代替人民战争,使红军完全陷于被动地位。经过一年苦战,终未取得反“围剿”的胜利。最后于1934年10月仓促命令中央领导机关和红军主力退出根据地[2],红军长征也由此展开。

    红军长征所经之地,大多地处西南、西北等地区,而这些地区正是少数民族长期居住地区,党和红军想要摆脱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实现战略大转移,必然会转战这些地区;党要顺利通过这些地区,必然要与当地民众打交道,而且还要正确处理好与当地少数民族的之间关系。由于国民党实行大汉族主义的民族政策以及对于红军的污蔑,使得少数民族人民对于红军怀有仇视的态度。红军初到一地,当地少数民族人民早已将亮灶等物资藏匿,给红军造成政治上、经济上的困难,党和红军举步维艰。这些困难都切切实实摆在党和红军的面前,成为党和红军的一项重任:必须花费等多的时间精力去宣传党和红军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等民族方针政策,切实解决当下的难题。正是在党的领导下,广大红军指战员每到一地,最初始的工作就是极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使得少数民族人民对红军有了新的认识,广泛有力地支援红军。

    二、长征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纲领、政策

    长征前,党的主要活动在汉族地区,对于少数民族不甚了解,党的民族政策也不够完善。红军长征途中,红军三大主力所经地区,主要在西南、西北地区,这里是少数民族聚居区,使得党和红军有了广泛接触少数民族人民的机会,对于少数民族的历史现状、风土人情、经济文化等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长征途中,党始终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并把“争取少数民族”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红军长征所经之地,少数民族成分复杂,为此,党根据各少数民族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符合当地情况,符合革命实际的民族政策,这些政策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宣传各民族平等、实行民族团结

    红军长征途经的少数民族地区,大多地处偏远,环境恶劣,经济落后,对于党和红军不了解。在这些少数民族聚居区,历代反动统治者实行大汉族主义的政策,歧视、压迫少数民族人民,少数民族毫无政治权力可言。针对历代及国民党的民族压迫、剥削政策,党的红军坚决主张各民族不论大小,一律平等,坚决反对大汉族主义、反对任何形式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实行各民族大团结。红军每到一地,总是向各地民族人民揭露民族压迫的阶级根源,指出党和红军的根本任务在于解放各族人民,实现国内各族人民的团结。[3](P.12)1935年党的《八一宣言》和《中央关于一、四方面军会合后的政治形势与任务的决议》,提出“我党实行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的政策”, [4](P.352)以及之后我党深刻认识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全国人民和各少数民族人民都团结起来,才能打败日本帝国主义。[4](P.244)通过广泛宣传党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政策,赢得了各少数民族人民的支持与认同,消除了历代反动统治者留下的民族阴影,消除了民族隔阂。

    (二)尊重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

    民族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和宗教信仰是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历史传统和心理感情。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和宗教信仰是红军长征中团结和争取少数民族理解和支持、共同进行革命斗争的重要措施。

    党和红军在长征时期,十分尊重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在少数民族地区,党在书写标语口号时,都用汉字和当地少数民族的文字进行书写、宣传,便于少数民族人民的认读。此外,党还号召广大指战员学习各民族的语言文字,会说简单的少数民族语言。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当红军新到一地,总会派战士深入了解当地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不贸然进入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总政治部为此还发出训令:“絕对尊重少数民族人民群众的宗教、风俗、习惯,并将这些习惯向战士说明”。在红军进入回民聚居区时还发布了《关于回民工作的指示》。少数民族大多有自己的宗教信仰,早在长征前,我党就有明确的宗教政策,包括政教分离、信教自由等。在长征途中,党和红军更是深入贯彻这些政策,并提出保护宗教场所等政策,针对个别宗教干涉政治、享有宗教特权等情况,我党更是提出宗教人员不能干涉政治,废除宗教特权、宗教压迫对于信教的少数民族人民更是予以保护。我党不仅提出了这些政策,还深入贯彻执行。

    (三)指明少数民族解放道路

    长征前,党就提出了少数民族自决权,认为这是少数民族人民的一种民主权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历来受到帝国主义、地主劣绅的剥削、压迫,加之蒋介石长期实行大汉族主义的政策,少数民族人民渴望独立。红军长征中,逐渐认识到这些问题,根据少数民族的实际情况以及马列主义民族自决权的表述,帮助少数民族人民建立自治政权,少数民族自己的事情,由他们自己决定。红军总政治部发布的《关于瑶苗民族工作的原则指示》以及之后的《关于对瑶民的口号》都有所表述。长征沿途经过苗、瑶、彝、回等少数民族地区,都会根据当地不同的社会形态、风土人情、宗教信仰等情况,帮助少数民族建立符合他们实际情况的民族革命政权,帮助他们实现了长久以来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

    红军长征过程中制定了诸如民族自决权、民族区域自治等方针政策帮助少数民族人民建立自治政权,同国民党反动派作坚决的斗争,为少数民族人民指明解放的道路。

    (四)团结少数民族上层人士,加强统战工作

    在旧中国,少数民族上层人士具有两面性,既有剥削压迫劳动人民的一面,也有受到中外反动势力压迫的一面,加之受民族和宗教原因,他们在自己的民族中有着传统的影响,是斗争又团结的对象。针对这种情况,1935年5月,党在《中央关于一、四方面军会合后的政治形势与任务的决议》中指出,“估计到少数民族中阶级分化程度与社会经济发展条件,我们不能到处把苏维埃的方式去组织民族的政权。在有些民族中,在斗争开始的阶段上,除少数上层分子外,还有民族统一战线的可能”。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打击共同的敌人,我们党对少数民族首领、宗教领袖等上层人士采取了团结、争取和教育的政策。如区别对待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地主阶层,一般不采取过早发动少数民族内部阶级斗争的政策,要吸收这些上层人士参加民族自治和民族区域自治政府的工作等。

    红军长征中,党对于团结少数民族上层人士,加强统战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少数民族各阶层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支援红军、拥护革命,涌现了许多感人的事迹。

    此外还有诸多民族政策,如加强少数民族教育工作,帮助少数民族建立学校,培养翻译人才,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关于少数民族的经济政策等等。正是红军在长征中制定并认真贯彻落实了这些民族政策,加强了党与少数民族的联系,为长征的最后胜利和中华各民族的解放事业发挥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三、长征时期党的民族政策对于我们今天开展民族工作的现实启示

    红军长征时期,党的民族政策的制定和贯彻执行获得了各少数民族广大群众及上层人士的支持和拥护。为红军顺利通过民族地区,实现战略大转移以及推动民族地区革命运动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可以说,正确的民族政策是红军长征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红军长征时期党的民族政策的成功实践对新时期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仍有着深刻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一)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政策

    在长征前,由于我党主要活动在汉族聚居地区,虽然制定的关于少数民族的方针政策不是特别多,但是我党对于民族问题和民族政策也有过探讨,并在一定的革命区域内有所实践。自从长征开始之后,我党就密切关注少数民族问题,关注少数民族的命运,并十分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工作,并将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作为制定少数民族方针政策的根本原则。

    长征途中,党和红军根据各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大量方针政策。有史料表明,从1934年11月到1936年8月,中共中央和红军就少数民族问题至少发布了14个重要文件,另外还有不少关于少数民族工作的电报、信函、指示等。[5](P.29)这些关于少数民族的方针政策异常丰富,涉及了民族工作内容十分具体和实际,体现了党在长征时期对民族政策的高度重视,深化了对民族问题重要认识,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民族理论。

    对于今天而言,少数民族地区仍有诸多问题,经济发展明显滞后,少数民族地区冲突,恐怖主义等问题仍不容小觑。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少数民族地区能不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直接关系能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状况,直接关系能不能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共同繁荣、共同进步。邓小平关于民族政策就曾说过;“我们对少数民族地区确定了一个原则,就是在汉族地区实行的各方面的政策,包括经济政策,不能照搬到少数民族地区去,要区分哪些能用,哪些修改了才能用,哪些不能用。要在少数民族地区研究出另外一套政策,诚心诚意地为少数民族服务”。 [6](P.167)因此,解决少数民族地区的问题显得异常重要,我党必须高度重视民族问题,要制定更加切实有力的民族政策,进一步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紧紧依靠少数民族地区力量,扎扎实实地解决好少数民族地区的问题,实现少数民族的大发展。

    (二)高度重视民族政策宣传工作

    宣传工作是我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度重视宣传工作,充分发挥宣传的重要作用,这既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又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和历史经验。自从建党之日起,我党就十分重视宣传工作,长征途中尤其如此。正是在长征途中对于民族政策宣传工作的重视,使得党和红军的方针政策为少数民族人民所熟知。九十多年来的历史证明,宣传工作的重视与否,直接关系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落实、党的有效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思想的统一、政治任务的完成等,在这方面我们党是有深刻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凡是党领导的革命事业取得前进时,往往对宣传工作十分重视。当我们忽视宣传工作时,往往会出现各种失误。

    纵使长征途中条件艰苦,我们党还是十分重视宣传工作,甚至是红军全员都是“宣传兵”,每到一地,第一件事就是写标语,进行各项宣传活动。今天我们尤其更要高度重视宣传活动。时代虽然变了,但宣传工作不能落后,必须高度重视宣传工作,我们才能更好地开展其他工作。对于今天的民族政策,我党更应当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加大宣传力度,宣传工作人员更应当有红军战士宣传工作精神,唯有此,我党的民族政策才能深入少数民族人民心中。

    (三)党的民族政策必须以少数民族群众为中心、切实反映群众的利益要求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更是革命事业的支持者和参与者。从五四爱国运动,到共产党领导下的“轰轰烈烈的大革命”以及中央苏区的建设到后来的红军长征,都最充分的证明有了人民群众的广泛积极参与,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事业才会取得最后的成功。党能顺利通过少数民族地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党制定的民族政策,而这些民族政策,都是根据当时少数民族的实际情况制定的,都是以少数民族人民的利益为中心,切实反映了少数民族人民的利益需求。红军长征的胜利会师,各族群众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长征途中,我们的宣传工作一直是以人民群众为中心,依靠群众,发动群众,为了群众。今天的宣传活动,同样应该如此,为使我们的宣传活动能够发挥应有的效力,必须要站在群众的立场上,切实反映群众的利益需求,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红军长征时,我们宣传的党和红军的宗旨就是为广大民众谋利益、谋福利的,所有的宣传活动,所有的民族政策,始终同少数民族人民的切身利益需求紧紧连接在一起,当时党要求对所经之地广大民众的宣传,首先从群众切身的利益开始,然后逐步扩散到党的主张的宣传。为此,我们的民族政策必须从群众的切身利益出发,用通俗的语言,启发民众,否则我们的政策就会与国民党的政策别无二致,不能引起少数民族人民的注意,不能得到他们的支持与认可。

    红军长征胜利已81周年,我党的民族政策日臻完善,正是长征途中制定的民族政策打下的深厚基础。长征时期制定的民族方针政策,对于今天我们开展民族工作仍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政协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围追堵截红军长 征亲历记——原国民党将领的回忆(上)[M].北京: 中国文史出版社,1992.

    [2]第五次反“围剿”[EB/OL]. http://dangshi.people.com. cn/GB/165617/166495/10002947.html.

    [3]金炳镐,刘建中,赵仁成.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期中 国共产党的民族纲领政策[J].黑龙江民族丛刊, 1999,(4).

    [4]中共中央统战部.民族问题文献汇编[M].北京:中共 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5]孙国林.长征催生和孕育了党的少数民族政策[J].党 史博采,2009,(12).

    [6]邓小平.鄧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责任编辑:褚永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