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品德视域下情绪类“突发事件”的应对与创设策略

    俞佳

    

    摘? 要:体育课堂的开放性和互动性特点,决定了体育课堂突发性事件不可避免,突发事件中情绪类突发事件是教师进行体育品德教育的重要契机。本文将通过释义体育课堂情绪类突发事件的概念,梳理体育品德与情绪类突发事件的关系,探究体育品德视域下体育课堂情绪类“突发事件”的应对与创设策略。

    关键词:体育品德;突发事件;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6? ? ?文献标识码:A? ? ? 文章编号:1005-2410(2020)09-00-03

    体育品德是《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的核心素养之一,具体包括体育精神、体育道德、体育品格三个方面,是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的勇于进取、遵守规则、社会责任感等相对稳定的品格,具有可塑性、主体性和积极性等特征。情绪类突发事件的不可预料性对培养学生勇于进取、顽强拼搏、克服困难等体育品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指引下,如何应对突发事件与创设“突发事件”,发掘突发事件对学生品德的教育作用,是优秀体育教师不可或缺的能力之一。

    一、情绪类突发事件的两个概念

    (一)教学计划外的情绪类突发事件

    指教师和学生都没有预料的短时间发生的突然事件,属于教学计划外的事件。体育课堂是开放的课堂,教学目标在开放的场地通过不断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来实现,持续不断的互动,使体育课堂无法完全按照教师课前预设进行。同时,教师与学生作为个性的人,决定了个体回应运动处境与交流處境的基本方式的不同,当与多种外部因素如器材、教学方式、比赛规则等相互作用,突发的情绪类事件不可避免。

    (二)教学计划内的情绪类突发事件

    指教师为培养学生某一方面能力,课前预设出乎学生预料的突然事件,属于教学计划内的事件。如突然改变比赛与练习规则、分组、情景等。这种出乎意料的突然改变,对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应激能力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于核心素养要求下的体育课堂而言,预设的情绪类突发事件不可或缺。

    二、体育品德与情绪性类突发事件的关系

    (一)具备良好的体育品德是合理处理情绪类突发事件的重要前提

    体育运动具有身体对抗与心理对抗较为激烈的特点,学生心理品质与个性特点的差异,面对身体与心理对抗压力的反应也会不同。如在激烈身体对抗的情境下,有较强的情绪控制能力,具备正确的胜负观,遵守比赛规则等内在稳定的体育品德时,就能及时调整心态,展现出勇于拼搏、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情绪控制能力较差、胜负观念有偏差、纪律意识淡薄的学生,则容易出现辱骂对手、打架斗殴、破坏比赛规则等不文明行为。

    (二)情绪类突发事件是培养体育品德的重要途径

    体育品德的培养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贯穿于日常教学的始终,如课堂常规、练习秩序、比赛规则等。从心理学角度看,体育品德属于情绪范畴,情绪的存在形式主要有心境、激情和应激三种,是个性因素与外界因素的相互作用。三种形式的触发都需要如情境、环境、事件等载体。对于学生特别是义务教育段的学生而言,由于认知水平和青春期心理特点,单纯的体育品德说教获得的效果,远没有处理和经历具体的事件(载体)深刻和直接。

    情绪类突发事件,如不听指挥、学生之间打闹、不遵守比赛规则等现象,为教师提供了品德教育不可多得的机会。由于有具体的突然事件为载体,学生的印象更为深刻,教育效果势必更为显著。因此,体育教师应时刻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并适时捕捉机会进行育人。

    三、教学计划外情绪类突发事件的应对策略

    (一)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教师在课堂发挥着主导作用,相对其他学科而言,体育课堂是一个开放互动的课堂,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完全暴露在学生的视线之下,个性特点在课堂上展露无遗。具备认真负责、正面积极、勇于进取、顽强拼搏等体育品德的体育教师无形之中为学生树立了榜样。同时,具备优良体育品德的教师往往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得到学生的普遍信任。在突发事件的处理过程中,教师对事件的处理更易得到学生的理解与支持,教育作用也更加显著。

    (二)冷静研判,积极引导

    笔者曾遇到这样一起突发事件:某学生从小患有侏儒症,身材特别矮小,声音也与其他学生有区别,在小学阶段,几乎不肯外出进行体育活动。开学第一课的整队报数环节,由于特别的身高和嗓音,遭到了同班几个调皮学生的嘲笑,课堂气氛陷入了尴尬,学生也自卑的低下了头。笔者在第一时间制止了几名调皮学生的不文明行为,强调该同学能克服心理压力,积极参与到体育课堂,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并在全班面前进行了表扬。在对调皮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同时,也提出这几位同学并非一定有恶意,只是考虑问题不够细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其他同学造成的影响。最后向全体学生提出要求:体育活动是相互交流的活动,每位同学都要相互帮助,共同进步,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课后,教师还和相关学生进行了坦诚交流,消除了事件造成的影响。如此,突发事件顺利化解的同时,也抓住机会对学生进行了体育品德的教育。

    情绪类突发事件发生后,教师应在短时间内进行冷静研判,判断事件对学生当时以及后续造成的影响,及时抓住教育机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以点带面,切不可就事论事简单处理。上例中,如只对调皮学生进行批评教育,而忽略了对矮小学生的心理安抚,或者对调皮学生的行为错误定性,批评过于严厉,则都起不到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作用。

    (三)事后交流,持续跟踪

    体育课堂上的情绪类突发事件,要求在短时间内及时冷静地处理,由于考虑时间短,难免出现应对方式与教育效果的偏差,事后及时交流是对课堂即时处理方式的有效补充,持续跟踪,则有利于教育效果的长期巩固。

    如上例中,课后教师与相关学生进行了坦诚交流,矮小学生感谢了教师对自己的肯定,并表示日后会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当中。调皮学生也意识到了自己行为对他人造成的伤害,表示会认真改正,积极帮助该同学,课堂教育效果得到了巩固和延伸。

    四、教学计划内情绪类“突发事件”的创设策略

    (一)基于教材特征,发掘教材的育人价值

    体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包含了诸多的体育项目。《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将义务教育阶段学习内容划分为必学内容(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田径、体操、武术)、限学内容(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体操)和自选内容(游泳、民族体育、民间体育、新兴体育)三类。各个项目除了有共同培养勇于拼搏、遵守规则、积极进取等体育品德培养价值外,由于其项目特征的不同,也有各自独特的育人价值。笔者参阅《纲要》各项目编排原则,对各常见教学项目体育品德培养侧重进行了总结(表1)。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紧扣教材本身的项目特征和品德培养价值的侧重点,设计“突发事件”,才能更好地发挥教材的育人价值。如篮球项目的特点是开放式的组合技巧与体能主导类运动项目,着重培养学生有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的体育品德,可在教学比赛中,突然提出学生每次进攻传球不少于5次,且至少有四个队员参与传球的要求。

    (二)基于学情差异,创设面向全体的教学情境

    由于学生身体素质以及技能掌握情况的不同,面对同一教学情境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情绪。如身体素质技能掌握较好的学生,往往乐于参与到练习和比赛当中,身体素质技能掌握水平一般的學生,对练习和比赛会产生畏难甚至抵触情绪。如在篮球半场三对三教学比赛当中,A同学身体条件技能水平特别突出,B、C两位身体条件一般,技能水平较差,比赛当中A同学拿球就运球投篮,几乎不传球,B、C两位同学不敢运球、接球。A同学为获得胜利不停突破投篮,B、C两位同学反而为了避免尴尬希望早点结束比赛,不关心比赛的胜负。结果是输了比赛,A、B、C三位同学都互相埋怨。这种现象显然与篮球项目培养团队精神、拼搏精神和集体荣誉感的体育品德不符。

    体育教学面向的是全体学生,如何使全体学生参与到练习与比赛当中,体会体育比赛所带来的乐趣,从而培养优良的体育品德,值得每个体育教师思考。笔者认为,在情境预设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差异,可通过突然改变分组以及设立特殊的比赛规则来调动学生积极性。如上例中,可设置A同学每次得分算一分,每次助攻B、C同学得两分,B、C两位同学每次投篮碰到篮筐算一分,命中投篮算三分的规则。面对这一“突发事件”,结果可能会是A同学减少自己的得分给B、C两位同学创造机会,B、C两位同学利用规则,主动运球投篮,三位同学都能积极参与到比赛当中,体会比赛的乐趣,从而培养良好的体育品德。

    (三)基于素养水平划分,制定符合学生实际的发展目标

    提升学科素养水平是一个隐性的动态过程,同一年龄段的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表现处在不同的水平。如就遵守比赛规则来说,长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并对比赛规则比赛礼仪有较深刻认识的学生,核心素养水平相对较高。对较少参与比赛运动,不了解比赛规则比赛礼仪的学生来说,核心素养水平可能相对较低。《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体育与健康核心素养水平划分中,对体育品德进行了五个水平的划分(表2)。五个水平阶段要求不断提升,且各发展目标难以跨越,呈现出层层递进的连续性特点。因此,处在不同素养水平段的学生,素养提升目标也不同。如处在水平一的学生,发展目标应是水平二,处在水平二的学生,发展目标应是水平三。教师应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通过具体的情景判断学生所处的素养水平,并适时调整教学策略。如在篮球比赛教学中,有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并不能认识到自己在比赛中所处的角色与职责处在水平一的阶段。基础较好、参与篮球运动时间较长的学生,能尊重同伴,尊重裁判,了解自己的角色职责,处在水平二的阶段。教师可根据不同水平进行教学分组,并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如对处在水平一的学生,可要求学生在比赛前说出自己所处位置的职责,并关注同伴和对手的表现,积极进行简单的传接配合。对处于水平二的学生来说,可引导其正确对待比赛胜负结果,胜任运动角色,表现出负责任的社会行为。

    五、结语

    体育品德作为核心素养三大子目标之一,与另两个子目标运动能力健康行为相比,要有相应的事件、情景作为载体,其表现相对隐性。课堂突发事件特别是情绪类的突发事件,是反映学生体育品德最直接的窗口,教师应及时抓住情绪类突发事件对学生体育品德的教育作用,处理好教学计划外的突发事件。同时,更应该根据《课程标准》与学生实际,创设好教学计划内的“突发事件”,使体育品德教育真正在课堂落地。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尹志华.论核心素养下体育品格与体育品德的关系[J].体育教学,2019(12):4-7.

    [4]邵伟德,陈永倩,齐静.何为体育品格及其教学建议[J].体育教学,2019(1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