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炼·领悟·运用:说明文“三步式”教学策略

    徐敏

    【摘 ? 要】说明文教学不只是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内容,还要关注知识背后的语言文字、表达方式以及作者善于思考、细心观察的科学态度,从而学以致用。教师要把握这个原则,运用“提炼·领悟·运用”三步式教学策略,把说明文的学习真正还给“语文”,体现其语用价值。

    【关键词】说明文;文体要素;练写

    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说明文跟童话、寓言等故事相比,缺乏生动的情节、丰富的人物形象。因此,如果操作不当,学生在阅读时往往兴趣不浓厚。此外,说明文教学如果不把准方向,很容易上成科学课,体现不出真正的“语文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这就提示教师,说明文教学的宗旨不只是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内容,还要关注知识背后的语言文字、表达方式以及作者善于思考、细心观察的科学态度,从而学以致用。只有把握了这个原则,教师才能把说明文的学习真正还给“语文”,才能体现它的语用价值。现以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例,谈谈说明文具体的教学策略。

    一、在阅读中提炼文体要素

    一般说明文引导学生学什么?首先要引导学生明确说明对象,把握说明内容,厘清说明顺序,学习说明方法,并体会词句在文中所起到的作用与表达效果。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学生可以从文中提取说明要点,把握文本框架,探寻说明方法。

    (一)初阅读,提取说明内容

    拿到一篇说明文,首先要读懂内容,即写了什么。先学会初读,后提取信息,找准说明对象,然后思考写了什么。说明文的说明对象往往比较明显,有些一目了然,有些从文本中提取关键词就可以概括。例如第五单元的课文和习作例文,题目分别是《太阳》《松鼠》《鲸》《风向袋的制作》。学生从题目中就可以发现每一篇文章所写的对象分别是太阳、松鼠、鲸和风向袋。再比如《松鼠》第一自然段开头这样写道:“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从这些关键语句中,学生也能知道文章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二)细阅读,把握文本结构

    明确了说明对象后,接下来就要细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把说明对象的特点写出来,又是用什么说明方法把事物的特点写具体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细细阅读,绘制思维导图,梳理文章的框架,整体把握说明文的结构。比如《太阳》一课,可整理成下图。

    

    经过这样一梳理,学生就清晰地知道了课文的内容和结构。当然,对于不同的说明文,可以采用不同的梳理方式,比如提纲式、树状图等。

    (三)精阅读,探寻说明方法

    学习说明文,除了提取说明对象、归纳说明内容之外,更重要的是关注说明方法和表达顺序,以及用词用句的准确性与严谨性。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重点词句,体会所用的说明方法的作用。有的句子只运用了一种说明方法。比如《鲸》一文中有这么一句话:“鲸的鼻孔长在脑袋顶上,呼气的时候浮出海面,从鼻孔喷出来的气形成一股水柱,就像花园里的喷泉一样。”句中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形象生动地写出水柱的样子。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细品打比方在这一处的重要性。有的句子含有多种说明方法。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明确主次,明白哪一种说明方法在这句话中占主要地位,然后体会这些说明方法的作用与精妙之处。

    二、在品析中领悟表达方式

    说明文语言精准,用词准确严谨,在句子与句子的衔接上、段落与段落的处理上都很有特点。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寻恰当的方法去领悟说明文用词、用句、用段上的妙处。

    (一)词句揣摩,辨语言之精准

    说明文的实用性很强,语言表达若“失之毫厘”,其结果就会“谬以千里”。所以,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无误,逻辑性强,给读者以科学的认识。

    这首先体现在文章列举的数字之中,其次体现在一些起修饰或限制作用的副词或形容词上。比如《鲸》一文中有这么一句话:“须鲸主要吃虾和小鱼。”细细揣摩“主要”一词,就可以体会到须鲸并不是只吃小鱼小虾,还吃其他食物。但是一旦去掉“主要”一词,这句话的意思就变成了“须鲸只吃小鱼和小虾”。其实像这一类典型的词有很多。如“比较”“几乎”“相当”“很”“尤其”“稍微”“屡次”“常常”等。细细推敲,就会发现用和不用这些词,所表示的程度是截然不同的,可见说明文在用词上的精准性。

    说明文语言严谨还体现在句子与句子的衔接逻辑上。表达顺序也是不可随意更改的。例如《鲸》一课中讲到鲸的演化过程:先是和牛羊一样生活在陆地上,接着生活在靠近陆地的浅海里,然后前肢和尾巴变成鳍,最后后肢退化变成鱼的样子生活在海里。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描述演化过程的句子的顺序是否可以颠倒。学生发现鲸是随着时间推移,经过极为漫长的过程而不断进化的,因此句子的顺序不可以随便颠倒。

    (二)段式推敲,品布局之精妙

    说明文的表达方式独具特色,其段落特点也较为明显。教师要充分发挥文本的优势,抓住段落特有的表达形式。例如《鲸》一课,在详略安排上极为分明。文章具体介绍了鲸的生活习性,对于鲸的种类只用了一句话带过。其中,针对生活习性,又分别从进食、呼吸、睡觉、生长等多个方面予以细化,着重介绍,让读者对鲸有了深入细致的了解。这样的详略处理突出了本文的学习重点。

    (三)群文类比,悟描述之精当

    不同的说明文有不同的风格。把各种类型的说明文放在一起阅读,会有别样的阅读体验。以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例。在内容安排上,有的介绍了动物的形体特点和生活习性;有的讲了自然界中的事物以及与人们之间的关系;有的介绍了物品的制作步骤。在表达方式上,《鲸》《风向袋的制作》和《太阳》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松鼠》主要是采用比喻、拟人等手法生动形象地把松鼠写活了。在语言风格上,《鲸》《太阳》属于科普性说明文,语言精练平实,而《松鼠》则属于文艺性说明文,语言生动传神,极具文学色彩。在比较阅读中,学生渐渐明白,说明文要根据说明的对象和内容,选择适合的说明方法和表达方式。

    三、在练写中运用说明方法

    学习说明文,除了会读,还要会写。“读”为“写”服务,“写”为“用”铺垫。学生在明白了课文的表达方法、篇章布局以外,还要通过写,对知识和技能加以巩固,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一)情境入题,找准训练点

    说明文教学相对于其他阅读教学,显得比较枯燥。为此,教师需要为课堂注入具体可感的语境,设计挑战题,让学生体会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可以采用抢答的方式进行练习。

    通过判断正误,学生读懂了文本,获取了成功感,激发了阅读兴趣,可谓一举多得。

    (二)句段摹写,凸显实用性

    说明文中,有的句段很有特点。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仿写,要求用上恰当的语言,将事物写具体、写生动。除了句式练习,也可以开展片段仿写。如学习完《风向袋的制作》一课,引导学生有步骤地介绍另一种东西的制作过程。还可以尝试把散文《白鹭》改写成说明文。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习作结构,学习谋篇布局。

    (三)变式表达,呈现精彩处

    說明文看似没有很强的可读性。如果学生换种方式去读,就会发现说明文其实一点也不枯燥。学生可以扮演讲解员来介绍事物。比如学完了《鲸》,可以当一回海洋博物馆解说员,介绍鲸的特点和生活习性:“各位游客,我是海洋博物馆讲解员某某,今天我要为大家来介绍海洋中最大的哺乳动物——鲸。你们知道最大的鲸有多大吗?……”在这样的介绍中,学生回顾了文本,积累了语言,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让阅读变得十分有趣。

    总之,教师要紧扣说明文的特点,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炼学法、习得语言、迁移运用,学会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用上恰当的说明方法,从几个方面进行有序介绍,真正体现“语用”价值。

    (浙江省海宁市文苑小学 ? 314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