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基本内容及路径思考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丰富的内涵和实践要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体现文化自觉和价值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实践,发挥引领社会思潮、凝聚共识、推动社会前进的重大作用。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识形态;文化价值

    [作者简介]张宇(1982-),女,汉族,河北石家庄,现任中共秦皇岛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讲师,毕业于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公共管理。

    [中图分类号] D2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8031(2017)04-0024-02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建设的需要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社会出现了不同的利益群体以及不同的利益诉求,与此同时,复杂多变的全球政治经济形势对我国意识形态影响日益加深,社会思想呈多元、多样、多变的态势,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着多元思想和价值取向变化的冲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要正确引领各种社会思潮,自觉地抵制非主流意识形态,需要依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二)抵御代表其他文化价值观影响的需要

    一些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企图进行价值观影响和重塑并不是危言耸听,是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的,包括利用新闻媒介、利用人员往来和书报影视向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思想渗透,文化是价值观念的主要载体,以文化传播为名力图将社会主义国家思想体系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占主导地位的体系中,所以价值观较量已经成为各国力量博弈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

    (三)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变化的需要

    目前,我国正处于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我国社会矛盾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新问题,包括社会差别问题、贫富差距和社会贫困问题等,并且这些矛盾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物质利益矛盾成为主导性矛盾,矛盾趋于复杂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优越性受到严重的质疑,解决矛盾问题根源,树立公众对党执政能力的信心需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需要

    历史和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练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思想文化上的最鲜明标记,因而构成中国梦不可或缺的价值内核,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新要求,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要求是完全一致的。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随着中国社会发展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要实现大众化、知到行的转化,十八大明确提出了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不同层面规范了国家、社会和公民的核心价值追求。

    (一)立足于国家层面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和追求,符合全体中国人民寻求民族复兴的共同愿景。富强,强调民富而国强,国富民富、国强民强是富强的真正含义,国家强盛是人民生活的重要保障。民主,本意为社会主义人民民主,社会由人民治理由人民做主,与西方民主截然不同。文明,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文化建设的应有状态,是对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概括,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和谐,是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达到和谐,和而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多种、利益取向多元、思想观念多样,但是差异与多样也是繁荣之源,就是在和谐统一中呈现生机勃勃的景象。

    (二)立足于社会层面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社会属性,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价值要求和理想价值追求,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价值内核。自由,倡导自由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理想价值追求,是根植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实质体现,如果失去自由核心价值的理想性,社会主义的价值魅力将会大打折扣。平等,是社会稳定之锚,既为个体的人格尊严配发身份证,也为社会和谐稳定配备安全阀。公正,社会的希望之光,是引领社会进步的价值观念。习近平强调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为核心价值追求,追求和实现社会公平、公正,是当今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最大公约数之一,也是集结最广泛的社会力量进行全面深化改革、突破改革瓶颈的关键因素。法治,社会的进步之梯,是现代社会与社会治理的基石,法治有其自身的内在正义价值,已经不单纯是一种社会调控手段或工具。

    (三)立足于个人层面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公民的基本价值追求和道德准则要求,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对马克思主义公民道德和价值理念的新发展。爱国,公民最基本的价值准则,自古至今都是中国社会始终强调的个人品格,也是中华民族标志性的集体精神。敬业,敬业是公民的重要价值准则,也是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倡导敬业精神,引导人们恪尽职守,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诚信,是为人之本,兴国之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離不开诚信这一道德基石,只有在社会中普遍培育诚信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自觉追求并转化为其实际行动。友善,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倡导友善是对人类以往友善理念的继承和发展,是建设和谐家园、实现民族梦想的重要精神条件和价值支撑。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路径思考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是被100多年来世界历史,特别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反复证明了的科学真理,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只有坚持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唯一指导地位。

    (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到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理念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优秀传统文化,是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结果,也是道德理念的最新形态。

    (三)融入国民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教育事业的根本导向,在国民教育过程中传授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和规范青少年成长,培育合乎主流社会的价值观和思想意识,以多元化、多样化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思潮引领和整合国家文化,力求做到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头脑,促进思想的进步,有利于不断巩固我国思想文化建设。

    (四)落实社会治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空洞的,它是渗透在每个人的生活轨迹中,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现实利益密切相关,与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水乳交融的联系,在经济发展实践和社会治理中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其中,需要政府、企业、社会成员落实政策导向、形成利益机制、承担社会责任,注重经济行为和价值导向有机统一,经济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形成市场和道德建设良性互动的社会环境。

    (五)加大宣传力度

    继续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离不开行之有效的宣传措施。首先要解决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的性质和定位,习近平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性质和定位提供基本的指导思想。同时,拓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的社会基础,着重增强社会成员的认同教育,从心里归属感、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深入推进。

    (六)拉近理论与群众的距离

    理论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是空中楼阁,是具体的,体现民意的,接地气的,培育的土壤就在于人民群众真实鲜活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应该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把“三个倡导”要求变为日常的价值理念和行为准则,融合在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中,体现在人民群众的一言一行中,把价值认同和道德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增强自觉奉行和日常践行的能力,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拉近理论与群众之间的距离感。

    [参考文献]

    [1]《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央办公厅印发.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读本[M].新华出版社,2015.

    [3]习近平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八大以来重要论述选编[J].党建,2014(04).

    [4]刘云山.着力培育和践行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J].求是,2014(02).

    [5]徐金超.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J].人民论坛,201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