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媒环境下运动康复训练的开展策略

    运动康复训练为物理疗法,能够有效减少药物治疗副作用带来的健康伤害,是当前疾病康复治疗的重要选择之一。然而,运动康复训练的开展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适用范围,以确保运动康复训练的有效性。《筋膜拉伸》([美]安·弗雷德里克著,科学献出版社2019年8月出版)一书认为,运动康复训练具有较强的个体性和灵活性,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自由组合制订运动康复训练的方案,以强化运动康复训练的效果。虽然在微媒环境中,运动康复训练得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但在具体的训练开展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不足,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着运动康复训练的效果及开展。本文从开展机制建设、训练模式选择、运动康复结构等方面探讨微媒环境中开展运动康复训练的相关策略,以为运动康复训练效果的发挥提供参考。

    一、微媒环境下运动康复训练机制体系的建设

    对于一些慢性病的治疗,傳统的或单纯的药物治疗已经难以满足人们的健康需求,而专注于运动员运动康复的专业服务得到了拓展,运动康复训练已经成为一种专业化的学科,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康复疗法,并走进人们的生活。运动康复训练属于物理疗法,该疗法操作简单,直观而易于掌握,能够对身体的各个部位进行针对性的康复训练。当然,这需要制订一定的运动康复训练策略和方案。

    正如《筋膜拉伸》一书所言,开展运动康复训练,必须在科学合理的范围内进行,此框架或范围的制定需要依据一定的原则。开展运动康复训练必须对其显示意义进行深入理解和挖掘,而后从运动康复训练的特征及性质出发,应用运动康复训练的基本理论去指导运动康复训练,并综合其训练的整体与局部间的关系,对训练阶段和目的间的关系进行合理把控,从整体上对运动康复训练的理论原则进行系统的理解和把握。要基于整体性指导原则,从心理健康、身体健康和道德健康等方面开展运动康复训练。依据患者具体特点和状况,整体规划患者运动康复训练的需求,严格按照整体性原则开展运动康复训练工作。

    此外,《筋膜拉伸》一书指出,运动康复训练过程中,要充分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注重患者体验,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指导和规划患者开展运动康复训练,由低强度训练开始,观测且记录患者身体变化情况,而后逐步提升患者的训练强度,以避免其因负荷不符合其身体状况而产生不良状况。在运动康复训练的不同阶段,都应遵循训练的最优化原则,整体规划康复训练,对其中的各个因素进行全面考虑,比如,对运动训练的环境、频率及时间等进行全面整合,把局部因素完全纳入整体训练中,以构建运动训练的科学体系。当然,在制定训练规划和构建训练体系时,可以利用大数据及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以及微媒体技术,对患者身体机能和训练效果进行深度分析和综合评估,并搭建完善的康复训练微媒体平台,使患者能够利用微媒体实时动态化地了解和掌握自身训练状况以及身体机能、康复效果等情况,便于其选择最佳的康复训练模式,并利用此平台指导其康复训练,提高其康复训练的效果。

    二、应用微媒体技术构建康复训练选择体系

    《筋膜拉伸》一书指出,运动康复训练可缓解压力,改善机体功能和调节神经系统、增强机能等,但运动康复训练具有长期性和持久性,是分阶段的综合性训练,为便于凸显康复训练的效果,需要对患者的康复运动训练进行阶段性划分。按照患者机体受损情况将其划分为损伤的急性期、康复医疗期、体能康复期、体能训练期等阶段,在综合分析各个阶段患者的康复情况后,灵活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训练方式,以指导患者的康复训练,使其恢复效果达到最佳。在不同训练阶段,同一患者的训练方式也是不同的,其训练方式的选择需要针对训练原则来开展。这种原则就是基于患者此时期的身体特征,来选择质量周期和运动康复方式,以切实把握好患者的治疗节奏,从其身体变化情况入手,灵活地调整各个阶段的康复治疗方式,从而实现其治疗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同时,要将此康复治疗模式、身体机能评估模式等纳入康复训练模式选择体系中,应用智能化技术、大数据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构建康复训练模式选择体系,使患者和医务人员能够利用移动终端等微媒体随时了解训练情况,并可灵活地选择康复训练方式,为患者康复训练模式的选择切实提供便利。

    在刚刚发生运动损伤时期,要根据伤者的具体状况,确定是选择手术治疗还是保守治疗,当然,伤者需要通过正规医院进行身体检查,按照检查结果选择治疗方案。针对此时期的患者因其身体应用不当所致的慢性、急性运动损伤,如患者肌腱、肌肉、韧带等的创伤、关节创伤、骨骼创伤等损伤,需要医生对其伤情进行综合评估,制订出合理的治疗方案。康复治疗期主要是保守治疗或术后病情比较稳定的阶段,此阶段通过康复师综合评估患者的伤情,以及使用的治疗方法、身体变化等,对其伤情进行客观评定,以调整此阶段的治疗方案,使其能够更好地满足患者康复训练的需求。体能康复期主要是对患者体能重建和恢复进行专门的训练,可以通过复诊方式强化训练患者恢复中的薄弱环节,利用技能的功能性、康复性动作训练,以及肌群康复的体能训练等来达到治疗和恢复的效果,促进患者患处的愈合。在体能训练期,患者的机能和肌体基本得到恢复,但为强化和巩固身体机能,需要采用针对性的物理疗法来促进机体恢复,比如利用按摩、中医针灸、推拿等方法来促进康复,也可利用此方法消除患者训练中产生的不适感。当然,在不同的康复训练阶段,有些康复训练及身体机能的评定等无法完全利用微媒体技术来实现,这就需要患者借助医疗机器检查和医生客观评估等方式来综合选择康复训练模式,以实现康复训练效果的最佳化。

    三、微媒体环境下的运动康复结构及其信息化建设

    微媒体技术为运动康复训练的推广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渠道,其推广范围和时空性都是前所未有的。《筋膜拉伸》一书认为,开展康复运动训练时,也要以患者实际需求来选择、调配训练方法及方式。立足于体育运动并兼顾医学康复运动的操作,在运动康复训练中引入体育运动项目的成功经验,以身体功能的训练和运动损伤的预防性训练、康复再生训练方法及理念与相应医学治疗相结合,比如同传统疗法中的按摩、推拿和针灸等方法的融合,以实现医学与体育学间的融合,从而为运动康复训练提供更为丰富的结构模式。

    当然,在微媒体环境下,开展运动康复训练离不开专业人才和信息建设。但此类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基于时代背景,需要在充分认识运动康复的现实意义及价值的基础上,同运动康复训练的专业要求相结合来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也要注重医学同体育学的融合,注重学科的融合及交叉,注重微媒体的重要性及其在人才培养中的价值,優化课程设置,利用好学生最易接受的微媒体教学模式来看待人才培养工作,并细化医学专业和体育运动专业内容,构建完善的运动康复训练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便捷、直观的学习途径,以提高其学习效果。

    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将运动生物力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等教学内容利用微媒体技术以动漫、图片或视频的方式呈现出来,或通过微媒体技术手段的处理呈现肌体变化的效果,以直观和生动的方式展示运动康复训练的教学内容,并注重中医疗法和体能训练的实践性,将“实践”贯穿于整个教学及学习活动中。不过,开展运动康复训练教学还要同当下微媒体时代的特征相结合,将微媒体等信息技术融入运动康复训练的学习及教学活动中。从运动康复训练的特征及教学内容可以知道,其同信息技术融合具有共通之处,能够有效地提高康复训练工作的效果和延续康复计划。也就是说,在微媒体环境中,运动康复训练中的信息化工作主要是健康指标、伤病档案、功能评估指标、机能诊断及运动康复等指标的信息化。在开展运动康复训练及教学中,可以利用微媒体等信息化技术,将患者身体的变化作为横轴,将时间作为纵轴,构建交叉性的数据信息网络,以有效预防患者再次发生运动损伤或降低其再次发生损伤的概率,确保顺利实施运动康复的计划。在信息化管理过程中,还需要制定实施运动康复计划延续性的保证措施,利用微媒体等信息技术指导、规划患者的运动康复训练,确保各个环节的资源、信息都得到有效运行,进而为运动康复训练的开展提供重要保障。

    总之,《筋膜拉伸》一书为运动康复训练提供了良好的训练方法,并对运动治疗的效果评估进行了探讨,为开展运动康复训练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由此可见,开展运动康复训练需要坚持专业特征和原则,结合微媒体时代环境,整合社会资源来不断升级和优化运动康复训练专业,注重人才培养和信息化建设,不断探索和创新运动康复训练方法,全面推动运动康复训练的开展。

    (本文为2017年度河南省科技攻关“微媒环境下运动康复训练的开展”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172102310530)

    (马书彬/硕士,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