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情绪篇

    张磊 金晓婧 陈湘萍 吴凡 钱璐

    学校里人很多,担心会被别人传染,很害怕,怎么办?

    小兰是一名四年级的学生。最近,她忧心忡忡,原因是觉得学校里人比较多,害怕别人身上携带病毒。虽然她每天都勤洗手、戴口罩,但仍感到不放心,出现焦虑、多疑、害怕等情绪。

    重新开始在校生活,面对人员密集的场所感到紧张、害怕,这样的表现很普遍。因为当人处在一种压力性的环境下,如地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这样的突发事件时,会引发较大的情绪波动,随之而来还会出现很多身体反应,心理学称之为“应激反应”。

    这些反应是所有正常人面对危机情况时的正常反应,常见表现有:身体方面可能会出现头痛、胸闷、心慌的症状,容易疲倦,食欲下降,睡眠变差等;情绪方面可能会出现莫名的紧张、焦虑以及恐惧感,就像小兰总是害怕会被传染,对社区、学校的防控措施不放心;认知方面可能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等情况,会变得特别敏感,尤其是对身体上的各种感觉,常常会将各种身体不适与“疫情”相联系,觉得生活中充斥着被感染的风险;行为方面可能会特别关注负面信息,频繁洗手,易发脾气,伴有冲动性行为,有的还会出现逃避现实的情况。

    像小兰这样的同学,可以尝试以下方法来进行自我调整:

    1.正视自己的反应,感谢情绪的提醒。

    这些负性情绪源于特殊时期的特殊心态,通常会随着疫情的结束而结束。所以我们可以告诉自己:在这样的情况下,我有些害怕和担心,比平时更谨慎一些是正常的,也是必要的,因为适度的紧张和害怕有助于我们提高警惕、保护自己。

    2.增加身体锻炼,绘制“快乐台历”。

    每天保持半小时以上的有氧运动,不仅能有效减少精神上的紧张,还能增加对自己的信心。还可以尝试“快乐台历”的游戏:每天写一件让自己感觉很好或开心的事在台历上,比如泡个澡、抱抱让自己感到安慰的东西、听几个笑话、和朋友聊天等,完成后在台历上画一个笑脸,一个月后就有一本“快乐台历”了,可以拿出来反复看。

    3.尝试自我鼓励,保持积极思维。

    每天早上对着镜子和自己说话:“学校的防护措施很到位,我很安全”“学校里的人的确有些多,但我会注意防护”,也可以和亲人聊聊自己的担心,寻求他们的安慰。

    适度的应激反应不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如果这些反应的时间持续两周以上,就需要寻求专业热线或心理健康教师的帮助。

    (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星港学校 张磊)

    距离高考、中考的日子越来越近了,毕业班的学生很紧张焦虑,怎么办?

    小张是一名高三学生,平时在校的成绩不错。她一直有心仪的学校,但是想考上还需要再加把劲。如果一直按照学校老师的复习节奏以及自己的计划,她是很有信心考上的。寒假开始后,她按照老师布置的任务继续查缺补漏,然而疫情开始,她措手不及,不知道如何自主复习才更有效果。开学的日子一拖再拖,距离高考也越来越近,她害怕自己复习得不够充分,无法应对即将到来的高考。得知好友小丽每天能做好几套模拟题,该背的都背得差不多了,她越发觉得自己跟不上了。焦虑使她白天学习的效率不高,晚上失眠,她不知道如何是好。

    面对即将到来的高考和不开学的现状,有焦虑害怕的情绪正常吗?面对这样的情绪状态,小张可以自行调节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即将到来的考试,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次考试,适度的紧张焦虑都是正常的现象。如果按照正常的学习计划按部就班,渐入佳境,会让小张获得自信,从而稳定心态和情绪。但是突如其来的疫情延迟了开学,打乱了小张的节奏,这导致她情绪上的变化,我们可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小张在疫情期间情绪变化的原因。

    首先是重大考试临近带来的压力常常会引发不良情绪。高考、中考等重大考试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挑战,要考入理想的学校需要付出非常大的努力,克服许多困难。因此,这样一个重要事件的逐步临近,本身就会让学生感到有压力,容易产生“压力应激反应”,表现出活动抑制和紊乱,容易感知记忆错误,复习时手忙脚乱,无法集中精力;还可能活动亢奋,过多地思考可能的后果,从而造成睡眠障碍。

    其次是对自己在家复习不充分的担心带来的焦虑情绪。疫情延迟了学校的开学时间,原来的复习进度受到了影响,有的学生可以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通过自学跟上备战高考的节奏;也有许多学生没有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自主复习不能达到在学校老师指导下的效果。这些学生非常着急,然而,越着急越无法集中注意力,学习效率就会越低,如果再和其他学习效率较高的同学进行比较,就会更加担心和焦虑。

    针对上述情绪的变化,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1.接納情绪变化。

    首先要接受自己的焦虑情绪,适度的焦虑紧张是正常现象,也有助于我们积极应对考试。可以思考焦虑背后的原因,是因为自己的准备不充分,还是因为没有合理的安排,或者是对结果的过分担心,又或是经常和好朋友做比较。必要时可以用纸和笔一一记录下来,并标注好哪些是无用的担心,哪些是可以改变的。

    2.学会情绪转移。

    可以运用一些心理学的方法,如正念法,将自己的注意力从“无用的担心”转移到目前可以做的以及可以改变的事情上。减少对无用信息的关注,避免可能带来紧张和恐慌的因素。若因为过分焦虑出现很多负面情绪,无法集中注意力到学习上,可以稍做停顿,调整为舒服的坐姿,闭上眼睛,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缓慢地呼气和吸气,让自己平静下来。当情绪平稳下来后,就能将注意力放在问题的解决上,而不是对各种结果的担忧。

    3.多进行正向沟通。

    可以试着和父母、老师进行沟通,客观地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也可以表达自己的不安和担心,听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如果能获得父母、老师的肯定,就能增加自信心,减少对即将到来的考试的担忧。也可以适当地和同伴进行比较、互相鼓励,通过竞争加速自己的前行,这样的积极陪伴非常有帮助。但如果比较只是增加了心理负担,那么建议按照自己的节奏继续复习即可,减少和同伴之间无意义的比较。如果你已经足够努力,不管结果如何,都是最好的自己,以后也一定会为今天的自己感到骄傲。

    (江苏省苏州市沧浪实验小学校 金晓婧)

    回归校园后,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大大减少,内心感到很空虚无聊,怎么办?

    在漫长的寒假里,小明每天都和电子产品为友,除了上网课、做作业,他时不时找各种借口使用电子产品,丰富的网络世界给宅在家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乐趣。开学后,电子产品被父母管控起来,小明基本没时间玩手机。他坐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总是动不动就走神,想起寒假期间打游戏、听歌曲的情景,完全找不到学习的状态。没有了电子产品的日子真没劲,空虚无聊啊!

    没有了电子产品,乐趣从何而来?小明该如何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可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过度使用电子产品导致情绪变化的原因。

    首先是习惯改变导致的不适应。习惯是渐渐形成的自觉行为,类似本能的条件反射行为,到了某个时刻或某個情境就想做某件事,不做就感到难受、手足无措。寒假里,每天玩两三个小时手机、打一场游戏已经成为小明习惯性的行为,现在忽然打破这种习惯,替代性的行为还没有产生,就会出现没事可干的状态,无聊感油然而生。

    其次是刺激缺失导致的无兴趣。游戏会给人以非常强烈的感官刺激,会促使大脑产生快乐因子——“多巴胺”,令人感到愉悦。这种愉悦感容易让人对其他活动失去兴趣,同时强化了依赖电子产品的行为。如果学生总是依赖电子产品制造兴趣,回归校园后,生活会因缺乏持续的外部刺激而变得无趣。

    再次是虚拟世界产生的成就感。追求成就感、价值感是每个人生活的意义,小明在虚拟世界里感受到了别人的追捧和关注,这是在现实世界中得不到的成就感。

    小明可以尝试以下几个方法来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

    1.制订学业小目标。

    每个人都有“控制的需要”,这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也是安全感最重要的基础之一。有规律、有计划地学习与生活,可以帮助我们提升自我内在的掌控感,缓解焦虑与不安。制订学习计划便是控制的第一步,计划一定要详细,落实到每一个细节,并且确保这些计划是可以通过努力完成的。

    2设定目标小奖励。

    每个人都需要肯定和鼓励,完成既定目标后,可以给自己一个奖励,当然这个奖励不能是玩手机或打游戏,否则前功尽弃。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自己喜欢又健康向上的奖励。

    3.寻找生活小确幸。

    在现实生活中一样可以获得愉悦感、价值感和成就感。可以和小伙伴畅快地聊天、运动,可以在学业上努力达成一个小目标,可以为班集体做一份小小的贡献。当有了为之努力的目标,并从中获得价值感和成就感,内心的空虚和无聊自然就消失不见了。

    (江苏省昆山市教师发展中心 陈湘萍)

    开学后,感觉上学好累,看到别的同学很轻松,觉得自己很没用,怎么办?

    欣欣是一名四年级的学生。假期里,欣欣“停课不停学”,上好每一节网课,课业排得满满当当。开学后,欣欣发现别的同学都能很轻松地跟上老师的节奏,自己却怎么也听不明白,花大把的时间做数学题,却总是做错。课间,好朋友们有说有笑地相约出去玩,自己却在订正错题,欣欣非常焦躁,觉得自己很没用,什么都学不好,失落和沮丧的情绪困扰着她。

    无力感是部分学生受挫时会出现的情绪体验,面对这样的困境,欣欣可以靠自己的努力走出来吗?

    习得性无助会带来无力感体验。马戏团里的大象被一根细细的绳索拴在小树上吃草,不远处就是广袤的大森林。它的力气很大,为什么不挣脱绳索离开呢?原来,在它还是小象的时候就被绳子束缚住了,它无数次想要挣脱,但都失败了。长期的失败体验让它认为自己没办法挣脱绳索,即使它已经长大、变强壮,有足够的力气,却再也不会去尝试。美国科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实验中发现:重复的失败或惩罚会造成动物听任摆布、不反抗的行为。正如这只大象一样,如果我们在一件事上失败了太多次,就有可能放弃努力,甚至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认为自己什么都做不好。欣欣经常做错数学题,就产生了这种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

    针对无力感的情绪体验,我们不妨做出以下自我调整:

    1.改变归因的方式。

    归因指的是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论的过程。欣欣采用的是内在的归因方式,认为“自己什么都做不好”,这样不仅会降低自尊感,也会降低自我效能感。我们要做到客观地分析原因,了解自己的真实状态。可以主动寻求学科老师的帮助,共同探究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将“一定是我能力不行,我实在太笨了”,调整为“这个题目是有难度的”“也许是四年级数学题目的思考方式和以前不一样了”等。

    2.给自己一个机会。

    给自己尝试改变的机会,不要轻易拒绝,不要简单否定,告诉自己“认真仔细,下一次我可以做对”。爱迪生发明电灯尝试了1600多种材料,正是这种不放弃、反复试验的精神让他获得了成功。

    3.制订客观小目标。

    要学会根据自身能力为自己制订客观的目标,如“每天完成一份数学小练习”,而不是“比我的同桌多做一份数学小练习”。同时,这个目标要足够具体、足够小,如“三道计算题都做对”,这样才能看到微小的进步,并以此激励自己,感受成功的喜悦。

    4.积极的自我暗示。

    每天入睡前躺在床上,在心里罗列出一天所做的事情,对自己说:“今天的小目标我已经完成,我做得很不错!明天也要继续加油!”积极的自我暗示会让人更加有信心。

    (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星湾学校 吴凡)

    开学后不太适应节奏紧张的校园生活,心里发慌,怎么办?

    经过一个漫长寒假后,新学期终于开始了。可上学第一天,小花就有些不适应。早上7点,闹钟准时响了起来,小花睡眼惺忪,同时响起的还有妈妈的催促:“快起床洗漱吃早饭,第一天上学可不能迟到。”小花马不停蹄地赶到学校,紧凑的学习开始了,早读、语文、数学、英语,一节课连着一节课,刚打了个哈欠,一个知识点就错过了。一天下来,小花疲惫不堪,回到家看着作业本,心里一阵慌乱,新知识点都没掌握,这可怎么办?第一天就这样,接下来怎么办?想到这儿,小花着急了,吃饭没什么胃口,晚上睡觉也不踏实。

    像小花这样的“开学综合征”正常吗?会不会是心理出了什么问题?有的学生和家长面对这样的情况很担忧。开学后,生活节奏需要进行大幅度调整,在这过程中出现一些不太适应的症状是很正常的。有的学生会出现焦虑、紧张、不想上学、上课走神、情绪不稳定等表现,有时这些负面情绪还会转化为躯体症状,如睡眠不好、头晕、恶心,或者感觉很疲惫、胃口不太好等。这些症状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不过不用担心,这只是暂时的,可以尝试以下方法,尽快适应校园生活。

    1.接纳情绪变化。

    在面对生活状态发生巨大变化时,每个人都可能出现情绪波动,陷入慌乱和紧张,这只是特殊阶段的特殊表现,很快就会消散,不必对此感到抗拒和厌恶。而且出现这些担忧正说明我们对学业很重视,也对自己有一定的要求,有这样认真的态度,一定能尽快恢复正常状态。

    2.学会调节情绪。

    转移法:将关注的焦点转移到积极的方面,而不是负面情绪上,如今天上课保持注意力的时间延长了5分钟;或通过运动舒缓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

    调节法:当感到特别心慌时,可以做几个腹式呼吸,或者将注意力集中在身体的每一个部位,让自己感到平静、踏实。如果有时间,还可以做一些能让自己放松的事,如听音乐等。

    (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景城学校 钱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