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研学旅行课程育人体系的教学设计及其实践策略

    关键词 高校 研学旅行课程 教学设计 实践研究

    作者简介:罗马亚,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团委,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6.334

    教育部發布的教学改革纲要明确规定,要逐步推进在旅游行动中将旅游与学习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教学的方式,让学生们在旅行的体验中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行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内容,增强自身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开阔学生视野、开阔学生的思维,使学生遇到问题能够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思考,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特个性的释放,从而塑造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行为方式,用马克思主义辩证观点一分为二地看待世界,培养健康的生活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和人格,提升其人文素养科学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基于研学旅行课程的益处诸多,目前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这门课程,但在实践实施过程中由于没有对这门课程的深刻理解和认识,高校研学旅行课程设计没有从多角度考虑研学旅行目标、没有突出活动的探究性以及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致使这门实践课程偏离了旅行研学的本质,因此有必要将研学旅行课程的育人体系的教学设计及其实践策略作为重要课题进行研究展开讨论。[1]一、高校研学旅行课程主要特征分析

    (一)高校研学旅行课程设置具有独立性

    高校研学课程设置的独立性主要体现在优质课程的开发和特色课程的挖掘上,研学旅行课程是一门注重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人生体验的课程,以旅行作为形式载体学生达到学习的目的,所以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该项课程精心设计出丰富和特色的学习内容吸引学生兴趣,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比如带领学生参观巴蜀文化的发源地、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设计原理、游览颐和园了解清朝的发展史、通过集体野营生活锻炼学生的独立生存能力。

    (二)高校研学旅行课程定位要注重实践性

    高校研学旅行课程的定位是由课程的性质决定的,从本质上说,研学课程是一门注重学生实践性的旅行课程,实践活动是学生重要的学习资源和课程教学资源,这门课程的实践性体现在学生从课堂教学活动中走出来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树立和谐共生的理念、培养对大自然、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在“研”“学”“游”的相互融合中体验生活、感受生活、热爱生活、学会生活、感悟人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和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正确认识培养较好的道德情操和文化修养。

    (三)高校研学旅行课程内容具有广泛性

    高校研学旅行课程的教学内容应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能力、认知能力、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出发,针对不同学生的兴趣特点,开设多种多样的活动内容,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让学生在趣味性的活动中将知识和快乐相结合,比如通过带领学生参观本地的名人故居或者是红色文化,挖掘本地的特色文化增进学生对当地历史发展进程的了解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另外还可以开设民间技术、民俗研究活动让学生了解当地风土人情传承世界物质文化遗产和优秀手工技艺;通过参加科技展览了解我国的基因克隆技术、机器人研发等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2]

    (四)高校研学旅行课程有独立的评价标准

    课程评价体系的建立是高校研学旅行课程缺一不可的一部分,高校研学旅行课程的评价是对教学目标的进展情况的一个判断和评价,该评价体系是与课程目标设置、课程教学内容、课程管理体系以及课程教学主体想区别开来的独立完善的评比机制,课程的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标准、评价内容等都具有多样性的特征。评价主体包括教师、学生、校领导等多个主体、评价的方式采取自评和他评等多个角度进行;评价标准可以根据评价主体的不同见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评价的内容集中在学生实践能力和体验的过程上,而不是单纯地强调结果。二、高校研学旅行课程中的问题审视

    (一)高校研学旅行课程设计,要多角度的考虑研学旅行目标

    虽然研学旅行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体验活动,但他设计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古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不同角度看事物能得出不同结论,因此,研学旅行课程的目标也是多重的,一方面,教育部推进的教育发展刚要体现了对研学旅行课程的重视,将该项课程提升到了一定的高度,以此引起广大师生的重视,另一方面,研学旅行在游玩中能够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最后,在条件适宜的地区进行研学旅行有利于打造一批旅行基地为其他地区开展该项课程起到带头引领作用。

    (二)高校研学旅行课程设计,要突出研学旅行活动的探究性

    研学旅行课程与普通课堂教学最大的不同点就是它的探究性,参与研学旅行课程是对大自然、社会的亲密接触和深刻体验,学生通过对外面世界的好奇、参与、探究、获得自身的实际性体验,使课堂知识更加鲜活、更加立体、更加现实具体,比如对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文明的发展探究,可以了解我国文化的发展脉络、体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传承优秀文化教育、爱国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从而培养对社会的责任感和担当感。

    (三)高校研学旅行课程设计,要鼓励学生主题积极主动参与

    研学旅行活动的参与主题就是广大学生,因此,过去课堂教学采取以教师为教学主题,教师将自身的学习感受、学习体验以及自身感悟单向传达给学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研学教育的本质要求,很多的课程设置模块都需要学生亲身参与并融入其中才能获得最真实的情感体验,仅仅是教师的简单输送达不到该项课程的根本目的,所以,研学旅行需要教育工作者以及全社会通力配合,让学生释放自己的个性并为学生未来职业规划和人生发展做铺垫。[3]三、优化高校研学旅行课程教学的具体策略

    (一)要以研学旅行的課题为指引开展教学

    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展要以该项课程的课题作为出发点和方向指引,该项课程的开展要本着大众化、实践性、教育性的原则确定活动课题,大众化要求该项课程要以学生为本面向全体学生,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平等地参与实践活动促进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实践性就是使学生走出课堂走进世界、不断开阔自身眼界,通过与外在世界的真实接触开阔视野、成长思想;教育性是指“研”“学”“游”三位一体的活动,让学生提升人文积淀、人文素养、培养批判创新意识、理性思维、探索实践精神。

    (二)要构建起研学旅行的学习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作出了健全完善学习机制的重要论述,健全研学旅行的学习机制应当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自觉性,通过开发内容丰富和具备地方特色的课程、改变单一的学习方式、采取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开发多元的教学时间场地持续不断吸引学生的兴趣,促进个体的自我发展;将研学旅行和融入日常课堂也是构建学习机制的重点,在日常课堂教学中遇到对学生有启发意义的研究课题,教师可以进行研学基地的规划设计带领学生亲身体验其实物景点、文化习俗、风土人情,这不仅能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更能加深对学习资源的整合力度,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宽学生知识面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

    (三)要把塑造学生健全人格作为研学旅行课程的落脚点

    中国的教育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教育改革的关注点由先前的形式教育转向了内在教育,即推动学生人文素养和核心素养的养成,帮助学生树立合理地对待世界的价值观和形成健全的人格品质,要始终将塑造学生健全人格作为该项课程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由以下因素决定的:高校教育的最终目的和教育首位就是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研学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顺应高校教育的发展要求以塑造学生健全人格作为本质要求;另外就是人格教育的重要性,人格塑造是对“立德树人”教育的一脉相承,健全的人格是对中华传统美德仁、义、礼、智、信、刚、强等的传承发展,[4]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表达,同时有利于为社会输送全面发展型人才,加快四有公民的培育步伐。

    (四)要不断丰富研学旅行课程的学习形式

    研学旅行课程的学习形式要丰富多样,为学生提供广阔的选择余地,针对高校学生的身心发展的不同特点和兴趣爱好的不尽相同,可以为有绘画天赋的学生开设田野写生、乡村写生活动锻炼学生的绘画技巧和对乡下生活的体验,使自己更贴近现实、贴近生活,体味生活的艰辛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对热衷于搞小创作小发明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可以为此次参观活动设置一个导游,带领学生参观科技博物馆、基因克隆基地和机器人研发场地为学生创作提供灵感;研学旅行课程的进行还可以借助大数据发展下的现代高科技比如7D技术的发展,通过该技术使我国古代历史文物遗址再现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历史的真实性。四、结语

    高校开展研学旅行课程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形成对周围世界的合理认识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因此广大教育工作者要把握好高校研学旅行教育的实施现状和问题,从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研学旅行的学习机制、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拓展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保持研学旅行教学课程设置和教学评价的独立性研究,从而引起全体社会成员对该项课程的重视和支持,促进我国研学教育的平稳发展,为该项课程在其它地区的实践提供深层次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凌桂连.基于综合实践构架下的研学旅行思路探索[J].现代教育管理,2018(9):229.

    [2]杨晓.研学旅行的内涵、类型与实施策略[J].中小学研学旅行研究,2018(4):131-135.

    [3]曾军良.课程设计,打破“重游轻研”困境[N].人民政协报,2018-08-11.

    [4]何召军.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的几点思考——以沂蒙精神红色研学旅行课程开发为例[J].教研管理,2019(2):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