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环境下实验教学新思考

    杨东方+马俊武+腾宝仁+王春荣

    [摘 要] 一种新的“教育目的、方式和过程多元化”的教学理念,将教师、学生、大创团队和教学资源整合在一起的“四位一体”的新认知,分阶段、分层次,集中优势资源,利用现有条件,使其成为一种能够共同进步、滚动发展的高效的新模式。

    [关键词] 四位一体 ;实验教学; 创新团队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7)03-0082-04

    实验教学在整个高等教育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纽带,但随着高等院校专业课程不断增加的现状下,面临与其他课程一样的问题,即课程时间的缩减和教学模式的僵化,实验的趣味性、实践性和系统性都在降低,面对日益增长的新的教学诉求,这种“小马拉大车”的形式明显不适应新的教学要求。其中教师团队建设、教学资源的高效使用和实验学生的分类、分层次教学都成为了重点和难点。这还涉及到一个长效的问题,虽然提到终身教育有些大,但如果我们的教育偏离学生的未来生活和工作,越高深带来的结果越可怕。创新来自于实践,来自于工作和生活,脱离这一点,再好的理论也没意义,因此实验课程的设计要尽量贴近生活和实践。对于原有的教学模式、内容和固有思维该坚持的坚持,该改的得改。该坚持的主要就是“认知和实作类教学”,相对于传统的订单式教学,即教学时间和方式固定,这种模式是高效的;但对于更高层次的创新类教学,这种模式严重束缚了教学的内涵和外延,同时也严重制约了教育主体,教师和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积极性,因此必须要改。首先改的就是教育的单一主体形式,即学生单一受益,创新对于教师和学生都是新内容,教师的付出得不到资金的支持和自身的发展提高,创新教育只会流于形式;教学资源合理利用,主要指实验设备使用,高校存在的实验设备是挂在教学团队和实验中心的名下的,过多的使用必然造成设备的维护和维修成本的增加,设备使用的固有模式是统一定量支出,这也是造成设备闲置的元凶;教育必须做到有重点、有突出,必须针对有需要、有要求的学生做倾斜,某个程度而言“创新教育”属于精英教育阶段,为那些敢想、能做和能坚持的学生准备的,虽然推广到整个大学教育范围,但是它是一个优选的过程。教育目的、方式和过程的多元化选择也就成为必然。在这里我将教师、学生、大创团队和教学资源看成是多元、多层次和相互促进的四极教学模式,通过教师引导帮助,学生自选自学的方式合理安排创新项目进程,重视四者关系,利用已有成果,使之达到一个提高,优化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实现创新团队滚动发展的目的[1]。在这里我们通过多方面对比来加深对实验教学的理解,如表1。

    一、创新教育中主体的改变

    传统实验类教学属于订单式教学,即在规定的时间完成特定的任务,在分类别教学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专业分批分层次教学。教学过程中教学主体是教师和学生,而且学生的提高是重点,狭隘的说,受益主体是学生,教师水平很难提高,虽然近些年来教育界也意识到这种问题,但是实际上受限于固定的教学内容和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这一点很难实现,长时间从事单一环节的实践教学甚至会发生实践类教师动手和理论能力双退化的现象;在创新实验教学中我们将受益主体定义为4个:教师水平的提高、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受训学生的进步,其中学生又分为传统实验和创新实验两部分,将两者看成是独立而又关联的对象,将“大创团队”定义为是实习学生的高级阶段,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又满足了前者更高的诉求。创新来自于实践,实践是创新的源泉,创新团队是从实习学生中涌现的,是实习学生的深化和提高。在日常教学中选人,一是规避了选人的盲目,二是提高效率和节约时间。大创选题一般是带有实用性和原创性的,这既符合学生的能力,也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都是一种考验,在整个项目的执行过程,所需知识不在是单一的,而是系统的,需要具体分工和合作的,对教师和团队学生的水平提高都是一种鞭策。同时创新团队的建立,对整个教学资源也提出更高要求,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教育资源和设备优化配置和有效使用的问题。这一点也促使公共教学平台的建设,成为一种四元教学新模式,如图一,创新停留在四个方面,指导教师教学方法、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的创新,要求随着整个教学实施过程,随时调整教学方案,辅助团队进行教学;传统实习学生的创新,因为其不深入进行学习、研究和创新,将无法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创新团队的创新,要求其申请的项目必须具有原创性和可操作性,项目实施过程要求其有较强的动手、设计和统筹安排的能力;教学资源的创新,因为我们必须建立一个公共服务的教学平台,开放的教学资源,合理有效的利用原有教学设备和教学成果。

    二、教学目的和内容的变化

    传统的实验教学主要采用教师直授的固化模式,而创新实验教学主要是平台搭建和创新氛围的形成过程,主要依托创新项目进行的教学模式。传统的实验教学,因为时间、内容的固化,使实验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缺少发挥空间。虽然这种模式对于入门级、大批量实习而言是高效的,但其已经无法适应新的教学要求,改变势在必行。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对某种工艺的熟知和掌握,而新的教学要求是更进一步的創新。这一点从很多高校推动的“双师”计划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计划都可以很好的理解这一点,但创新不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其一定要有一个基础和平台,教师和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灵活地教学时间与空间和开放的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在高校而言就是“师资”,狭义上讲对于理工科高校而言就是教师和设备,所以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设备的合理利用率必然是重点注意事项;另外一个方面教学内容发生了变化,首先教学内容固定部分与传统教学差距不大,只是要求更高、更深,不同的是大量相关知识需要自学,随着项目的进行,会不断地有新知识需要了解,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来面对出现的新问题和新状况,攻克这些难点恰好是“创新”的外在表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