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季节之美 品语文之美

    范新萍

    【文本解读】

    《四季之美》是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以“四时景物”为人文主题,组织编排了《古诗词三首》《四季之美》《鸟的天堂》和《月迹》等课文,让人在阅读时仿佛漫步在绚丽多彩、生机勃勃的自然风景中。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为“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和“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清楚明了。

    《四季之美》是一篇以时间为序的写景散文,全文共四个自然段,春、夏、秋、冬每个季节各为一段。文章仅三百多字,篇幅简短,结构简单。在每段的开头,作者都开门见山地点明每个季节中最美的时刻,后面的语句就抓住这一时刻最美的景物进行描述。语言简洁,富有韵味,作者细腻而真挚的情感,溢于言表,值得再三品味。教学时,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反复品味优美的语句,想象语言所描绘的意境美,体会作者透过作品传达的情感。同时学习作者描写景物、表情达意的写作方法,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生活体验与阅读经验结合起来,去尝试写自己身边的景致,去表达对大自然,对生活、生命的热爱!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词语,积累优美的句子,背诵课文。

    2.品词析句,想象画面,领略作者笔下四季的动态之美,感受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

    3.指导学生从“视觉、听觉”的角度,运用想象,模仿写话,写写四季别的景致。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品读、想象画面,体会四季的动态之美,并模仿运用,写写四季别的景致。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初读感知

    1.同学们,一年有几个季节?你最喜欢哪个季节?如果让你用一种事物来代表你喜欢的这个季节,你会选什么?(学生畅所欲言,如春天的新芽、夏日的荷花、秋天的瓜果、冬日的雪花……)

    2.你看,每个季节都有最美的事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日本散文鼻祖清少纳言的一篇散文《四季之美》。(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在作者眼中,四季到底什么最美?又因何而美?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可以在书本上圈圈画画。

    4.美文,要读美,首先要解决文中的生字词。谁来读一读这些词语?

    教师指名读,正音“红晕yùn”。学生齐读词语。

    (设计意图:“四季到底什么最美?又因何而美?”教师通过设置这样一个大问题,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在研读中尝试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朗读课文,寻找视角

    1.这篇文章的结构非常简单,四个季节,四个自然段,有没有特别之处呢?

    学生交流:每段话的开头第一句是中心句。学生朗读句子。(相机板贴:春天最美是黎明。夏天最美是夜晚。秋天最美是黄昏。冬天最美是早晨。)

    2.一起来读一读这四句话。在这四句话当中,你还发现了什么?

    交流:黎明、夜晚、黄昏、早晨……这些都是描写时间的词语。(板贴:时间)

    3.我们喜欢一个季节,往往是因具体事物而喜欢。但清少纳言的视角不同,她喜欢某个时间,很独特。

    (设计意图:文章的层次清楚,语言清秀、瑰丽,是一篇美文。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发现作者写作视角的独特。)

    三、研读段落,感受四季

    (一)研读“春之黎明”,感受柔和之美

    过渡:我们先走进作者眼中的春天吧。(出示第一自然段)

    1.在作者眼中,春天的黎明是最美的。那作者寫黎明时有没有写到具体的事物呢?(板贴:具体事物)

    学生交流。(相机板书:“天空”“红晕”“彩云”)

    ◇ 预设:对,红晕也是具体事物,如“妹妹脸上透着红晕”,指淡淡的浅浅的一团红色。

    2.在清少纳言的眼中,这些具体事物为什么美?你能找一找特点吗?(板贴:特点)

    ◇ 预设1:色彩丰富,有变化,又很柔和,很美。(朗读句子)

    ◇ 预设2:“一点儿一点儿”,用了叠词,有一种悠然的感觉,读来更有韵味。

    指导朗读:这样的叠词还有吗?对,放慢了语速读,感觉更美!

    ◇ 预设3:还有别的发现吗?

    关注动词:(相机板书:泛着、染上、飘着)换掉这些动词行吗?我们来比较一下。

    ◇ 春天最美是黎明。东方一点儿一点儿泛着鱼肚色的天空,染上微微的红晕,飘着红紫红紫的彩云。

    ◇ 春天最美是黎明。东方有鱼肚色的天空,有微微的红晕,有红紫红紫的彩云。

    小结:用上动词,就有了动感,有了动态的美。(相机板书:动态)

    3.清少纳言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瞧,这些都是视觉描写。(相机板书:视觉)

    4.通过这些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黎明?请想象一下。

    出示:通过 ? ? ? ?,我仿佛看到了 ? ? ? ? ? ? ? 。

    学生交流。教师小结:可见,清少纳言的黎明,不仅美在色彩,还美在动态,美在柔和。对于这样一个春天的黎明,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这种美,你认为是一种怎样的美?(交流提炼,相机板书:柔和之美)

    5.好一个柔美的春之黎明,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地欣赏吧。(学生朗读积累)

    (设计意图:对春之黎明的描写中,首次出现动态描写。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体会动词、叠词、表示颜色变化的词,想象、感受黎明的柔和之美。其中,叠词的使用还蕴含了作者的情感,适合学生朗读体会。)

    (二)自学“夏之夜晚”,感受宁静之美

    过渡:同学们,请按我们刚才学习第一自然段的方法,自己来学习第二自然段,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认为夏天最美是夜晚。

    1.学生自主学习第二自然段。

    想一想,描写的具体事物是什么?特点是什么?还可以批注:通过 ? ? 我仿佛看到了 ? ? ? ? ? ? ? 。

    2.写好后四人小组讨论。(指名一小组学生板书)

    交流反馈,请板书的学生向全班汇报。

    具体事物:月夜、暗夜、雨夜、萤火虫。

    特点:翩翩飞舞、朦胧。

    3.同学们,作者写了三种夜。你认为她最欣赏哪种夜,理由是什么?

    ◇ 生交流:

    月夜,如中秋佳节赏明月,当然美,美得人尽皆知。

    暗夜,有无数的萤火虫,像小精灵,像星星。通过萤火虫,我们感受到了灵动之美。

    雨夜,有一只两只萤火虫,像提着小灯笼,它们是静夜里的希望之光。

    有了萤火虫的加入,暗夜、雨夜都变得灵动了,有一种动态之美。

    4.同样也用一个词形容夏天夜晚的美,你认为这是怎样的美?(学生板书:宁静之美)

    6.朗读积累。

    (三)自学“秋之黄昏”,感受温馨之美

    1.默读第三自然段,圈出关键词。

    2.指名上台写。

    3.理解词语,感受动态美。

    ◇ 预设1:急急匆匆。

    指名说,读句子。思考:乌鸦为什么急急匆匆地往家里赶呢?指导朗读(用急切的语气)。

    ◇ 预设2:比翼而飞。

    指名说。猜一猜:比翼而飞是怎样的动态? 借助微课理解“比翼—比翼而飞”。

    大雁的比翼而飞,让你感受到什么?(齐读句子)

    4.词语分类,引出“听觉”。

    刚才板书的这些词语都是表示动态之美的,有什么不一样呢?哪些词可以归为一类呢?

    同桌讨论。小结,关注“视觉”“听觉” 。

    5.朗读积累。想一想,这是怎样的美?(学生板书:温馨之美)

    (四)自学“冬之早晨”,感受和谐之美

    1.走过秋天的黄昏,我们来到了冬之早晨。它带给我们的是怎样的美呢?(学生板书:和谐之美)

    2.自由读读,和谐在何处呢?(闲逸的心情和寒冷的冬晨)

    3.结尾写到了“扫兴”,这还“和谐”吗?

    4.朗读积累。

    (设计意图:关于夏、秋、冬的描写虽然都是动态描写,但又不尽相同,有不同的动态之美。夏天三种夜晚的对比,凸显萤火虫的灵动之美。秋天的黄昏细分为两个时段,夕阳斜照时凸显动态的视觉之美,夜幕降临时凸显声音之美。对于冬天的早晨,文章采用“当然……,就是在……或是在……只是到了……”的句式,将事物的变化与心情紧密结合起来。教师引导学生找关于动态描写的句子,朗读、感悟,从关注文字内容到关注表达形式,从而有新的发现。)

    四、读写一体,总结延伸

    1.同学们,如此简美流畅的语言,不积累可惜了。请借助板书,四人小组合作(一人背一段)背下来。

    2.同学们,在你眼中,四季之美又美在哪里?请选择一处景致,将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借助自己丰富的想象,可以把画面写得富有生动感。

    (课件出示四季景致组图)请选择一幅画,仿照课文写一写,通过你的写作,让它富有动态之美。

    最美是 ? ? ? ? ?。

    3.反馈,点评:这名同学眼中最美是什么?他是怎么把这份美表现出来的?(抓关键词点评)

    4.链接《春》。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朱自清《春》

    思考:读一读著名作家朱自清写的春花,你发现了哪些动态之美?

    5.推荐阅读。

    课后请大家读一读《朱自清散文集》和清少纳言的《枕草子》,领略文章独特的韵味,去发现更多的动态之美。

    (设计意图:借助板书随文背诵,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语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读写一体,促使学生学以致用,写属于自己的美文,在实践中琢磨、体会语言文字的动态美、画面美、简洁美。)

    五、板书设计

    【教学思考】

    语文课堂到底什么最美,因何而美?

    一是美在创新。统编教材采用了“双线结构”,编排了“人文主題”和“语文要素”两条线。人文主题体现了语文教材全面育人的价值取向;语文要素是指语文训练的基本元素,包括基本方法、基本能力、基本学习内容和学习习惯等。双线统一,齐头并进,凸显了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教师要读懂教材,用好教材,做到一课一得,让每个学生都有不同层次的发展。

    二是美在守正。语文教师要研究统编教材与人教版教材之间的变与不变。变在统编教材构建了严谨的语言发展体系,不变在语文教育的本质。只有守正才能拥有初心。本课的学习,聚焦写景文的学法,即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先学第一自然段关于“春”的描写,提炼出学法步骤、关键词,板书到黑板上,再回顾小结刚才是怎么学的,然后引导学生按着这样的步骤,自学后面三段“夏、秋、冬”,巩固学法。以后再遇到类似的文章,学生就会回顾学法后自学、交流,达到主动学习的目的。

    三是美在生长。一堂课究竟要教给学生什么,希望学生能学到什么?对此,教师要不断地追问自己。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要到位,语文要素的指向性要明确,要学着深入浅出地教学。理想课堂永无止境。对教师而言,对文本的解读、对相关知识的了解、对儿童心理的把握等,都需要不断深化。要关注文体、关注教材、关注作者、关注表达方法,深入研读,发现教材背后的美。

    《四季之美》的字里行间没有悲凉,只有温柔的凝望。《四季之美》能让我们感受季节之美,领略语文之美!

    (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实验小学 ? 31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