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国学经典诵读 传承弘扬历史文化

    梁爽

    【摘 要】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延续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命脉。在艺术类高职院校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营造浓厚的诵读氛围,帮助学生迅速吸收国学经典中最有价值的知识,充分提升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将他们的视野引向国学经典博大精深的知识海洋,让当代艺术类高职院校学生的精神根须深深扎进民族文化的沃土里,为艺术类高职院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积极的努力。本文对国学经典诵读的现实意义、存在问题和方法策略等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国学经典;诵读;艺术;历史文化;方法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志码:A? ? ? ? ? ? ?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02-0128-02

    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的总称,其中的精华部分即是国学经典。它是我们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文化根基和精神营养。国学大师季羡林曾说:“对于本民族文化的珍视是一个国家屹立千年的基石”,在艺术类高职院校教学中让学生诵读国学经典,正当其时。笔者结合国学经典教学实践和课题研究,对艺术类高职院校学生诵读国学经典的教学方法策略进行了探索研究。

    一、艺术类高职院校传承和弘扬国学诵读教育的现实意义

    (一)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当下,高校学生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了解祖国传统文化、不尊重社会公德、不讲文明礼貌、不善于为人处世、不爱美好事物、不受生活之苦等人文素养缺失的问题,《论语》《孟子》《老子》《弟子规》等国学经典,为高校学生提供了诸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明心见性”等足可以解决现代人精神问题的巨大力量。

    (二)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列宁语)。不论是屈原的《离骚》,还是岳飞的《满江红》,或是文天祥的《过零丁洋》,都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国学经典诵读激发高校学生自觉发扬历代爱国志士的奉献精神,确立起爱国主义思想。

    (三)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许多国学经典作品都反映了自然美、人性美等美好的内容和思想,特别是我国古诗文所具有的形式美、韵律美和情感美,为学生认识和感知传统文化提供了饕餮盛宴。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放,到“杨柳岸晓风残月”的细腻委婉,再到“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凄凉伤感,无疑会给学生带来强烈的审美享受。

    (四)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

    诵读达到了看、听两种感觉的叠加效果,建立起了视觉、听觉和思维的联系,从而加强了学生对作品的记忆。同时,诵读还促使学生自觉辨析字词的音形义,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共同促进了学生记忆力的发展。

    二、艺术类高职院校传承和弘扬国学诵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大环境对艺术类高职院校国学诵读教育的影响

    目前,还有相当一部分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家长将专业学习成绩和就业因素作为唯一的标准来衡量学生的发展,故而对诵读国学经典存在着排斥心理,不支持在大学校园和课堂上广泛开展国学经典诵读。加之一些大学生受不良社会思潮影响,盲目崇拜和欣赏“快餐文化”“流行文化”和西方价值观,对中国传统文化学习浅尝辄止。

    (二)教育工作者思想认识不到位,作用发挥不充分

    近年来,兰州大学、辽宁大学等高校定期举办国学经典诵读,引领学生进一步深入感受和领悟中华经典,但反观培养艺术人才的艺术类高职院校,却在国学经典诵读方面存在短板。艺术至上,不在非艺术专业上浪费过多时间的思想认识不同程度的存在,导致部分教师对国学经典诵读不重视、组织不积极。

    (三)诵读存在形式化,对国学经典的内涵意境挖掘不深

    国学经典往往内涵丰富,意境深远。一篇《逍遥游》体现着庄子卓尔不群的人生观,一篇《离骚》寄托着屈原多少忧国之思,一首《归园田居》表现了陶渊明别样的高洁志趣,一阕《水调歌头》包含着苏轼深厚的人间情怀。但现实中“填鸭式”单一诵读和图热闹、走过场的“过节式”诵读却因不能遵从学生的思考和心灵内化,导致他们对作品丰富的意象和意境体会不多、不深。

    (四)诵读方式创新不够,缺乏学习国学经典的劲头和活力

    艺术类高职院校还没有形成普遍地自觉进行国学经典诵读创新的教育氛围。为数不少的院校及教师因为惰性或教学方法使然,除开展一些简单诵读或为校园活动排练几个平淡无奇的诵读节目外,平时再无创新之举,积极主动创作出可供艺术类高职院校广泛学习的优秀节目和教学方式比较少,致使诵读教育整体缺乏生机与活力,质量不高。

    三、艺术类高职院校传承和弘扬国学诵读教育的策略

    (一)学校应躬行实践努力营造国学经典诵读氛围

    国学经典诵读在艺术类高职院校如何进行,具体怎样推进,院校责无旁贷。如果院校总体上重视诵读教育,国学经典诵读就会开展得好;院校(系)领导如果能够自上而下推动,国学经典诵读就会蔚然成风。院校的重视体现在方方面面,总的来说涉及人、财、力三个方面。院校能从强化国学教育入手,加强对表演、播音、主持、音乐、戏剧等专业教师的选拔和培养,能够对课题研究、开展国学诵读活动进行资金倾斜投入;院校领导能带头组织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教育和各种活动,能够引领和示范并帮助教师在关键环节做好协调工作,做到了以上几个方面,艺术类高职院校开展国学经典诵读的难题应该就可以解决,人人都是国学诵读者的良好环境与氛围也必然会形成。

    (二)教师要身体力行引领国学经典诵读的开展

    艺术类高职院校的表演、播音、主持、音乐、戏剧等专业课教师,应该说都是开展国学诵读教育的主力军,绝不能以“非我专业”的眼光和“与我无关”的思想来看待和淡化國学诵读教育的基础地位。换言之,国学与艺术课的关系极为紧密,国学天然地为艺术类课程提供人文素养和精神养分,可以说是艺术类课程的母体。各专业教师既是诵读教育的组织者,又是诵读教育的引领者,应该主动从高定位国学经典诵读教育在艺术类高职院校学生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引领制定诵读计划、抓好诵读计划落实、指导诵读技巧等方面,发挥好自身的组织示范作用。首先,制定完善的诵读计划。教师应结合自己所教艺术专业一学期的教学计划,进行诵读需求调查,在此基础上为学生选择诵读的内容,制定中长期诵读计划,保证每天、每周、每月、每学期都有突破,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其次,要抓好诵读计划的落实。“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起不到诵读教育效果的。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保证诵读教育的进行。

    (三)指导学生从细节入手掌握诵读的方法和技巧

    诵读并非一般性的阅读,也非朗读,教师应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方法指导,提升学生的诵读能力。目前,很多国学诵读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只注重发声、朗读和成诵,对一些诵读的细节不够重视。其实,国学经典诵读是有技巧和方法可寻的。总体来说,国学经典诵读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有声诵读,这一阶段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把握阅读的节奏、语气和腔调,读出文章的情感,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划分停顿、读出重音、注重语速、使用正确语调等。学生对作品的思想含义有了一定的品悟后,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熟记诵读。当然,教师也可以进行记忆方法的传授和指导,以使学生取得事半功倍的诵读效果。在这个过程中,要做到“正音正读、正字正义、正心正行”三个步骤。首先,指导学生读熟课文,做到正确、流畅、成诵;其次,指导学生晓畅文义,直译理解文本,在诵读中进行理解与表达;再次,体会知人、论世、悟理、审美,达到文化感悟、心灵触动、联系现实、矫正行为的目标。

    (四)结合艺术类专业特点开展诵读,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国学当中有艺术的因子,艺术当中有国学的影子,不论是表演、舞蹈,还是音乐、绘画,抑或是播音、主持,都需要厚实的国学功底。国学经典诵读应多关注艺术类课程的精神内涵,提倡诵读与艺术类专业课程齐头并进。要以广泛的阅读打牢学生的国学底子。学生通过大量地阅读经典、观看名家名师讲座,全面了解经典产生的背景和其思想内涵,这将有助于学生在专业课上快速上手。如表演专业的学生在排练《屈原》这部剧作时,因为先前已阅读了大量关于屈原的国学经典及相关背景文章,便可以很快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排练出好的作品。针对不同艺术专业的特色,可以选取2-4本专业性质的国学经典进行针对性的诵读教学,从而保障学生的学习时效。表演专业可以结合影视化的作品内容对于《墨子》《论语》《战国策》等经典进行诵读、理解;音乐专业、舞蹈专业和相关的专业可以结合《离骚》《归去来兮辞》以及古诗词进行诵读、学习;播音主持专业可以结合《道德经》《大学》等经典内容,夯实自身的专业基础。在此基础上,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顿悟,实现诵读之上的质变,并引导学生积极践行国学经典核心思想,抓住大学生所处的人生智慧蝶变期,将经典思想准则进行实践,在实践中把国学经典落到实处,从而促进自身心灵的成长。

    (五)创新活动形式,开展经典诵读,传承弘扬历史文化

    开展丰富多彩的诵读活动是提高艺术类高职院校国学经典诵读教学效果的必要途径。第一,充分利用艺术课堂举办多种诵读活动。比如,利用表演、播音、戏剧等课堂进行“5分钟诵读比赛”“你读我也读”“你读我来评”等活动,进行优质高效的诵读比赛。第二,开展专题诵读活动。以班级或系为单位,确定某个主题进行诵读。比如,通过开展“走近《论语》——我来读《孔子》”“我心中的老子”等活动来进行比赛。时间可长可短,贵在选好主题,聚焦主题,围绕主题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把国学经典的思想精髓读出来、悟出来。第三,定期开展诵读交流活动。如“山水之中寄真情”“践行《弟子规》”“诗话人生”等主题读书交流会。第四,举办知识竞赛、经典演讲或表演比赛等。比如举办“轻叩诗歌的大门”“毕业诗汇”等诗歌朗诵会、“腹有诗书气自华”辩论比赛、“快乐就从书中来”课本剧自编自导比赛等活动。通过这些诵读活动可以让学生在过程中学习知识、陶冶情操、提高素养,有效发挥国学经典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作用,使学生真正从祖国传统历史文化中汲取源源不断的营养。

    参考文献:

    [1]赖向忠.回归教育本位 实施经典诵读[J].教育,2014,(9):17.

    [2]周明仙.诵读国学经典 提升学生综合素养[J].学周刊,2014,(15):188.

    [3]楊素娟,姚明.高职文科专业应用与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9,(6).

    基金项目:天津市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2018年度课题《艺术类高职院校传承和弘扬历史文化国学经典诵读教育的策略研究》(课题批准号:xvIII4123)。

    作者简介:梁 爽(1982-),女,天津人,天津艺术职业学院戏剧表演,播音主持专业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戏剧表演、语言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