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地方高校出版社转型发展的战略选择研究

    孙保营

    【摘要】“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对地方高校出版社的经营和管理产生了重大影响:它极大改变了人们的学习和阅读方式,严重冲击出版社的盈利模式,倒逼出版社管理经营理念和编印发模式的变革。在“互联网+”背景下,以郑州大学出版社为代表的地方高校出版社存在很多发展优势和机遇,但也有不少短板和挑战。基于此,提出了出版社转型发展的六大战略选择:创新与提升战略、人才与专业战略、数字与融合战略、质量与内容战略、资源与品牌战略、党建与文化战略。通过六大战略的强力推进,实现地方高校出版社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地方高校出版社;融合出版;发展战略

    近年来,在政府和市场力量的共同推动下,我国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取得了弯道超车的巨大成就。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及应用,对加快我国“互联网+”战略的实施起到了巨大的支持和推动作用。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也带来了人们阅读方式的网络化。亚马逊中国发布的“2020全民阅读报告”显示,以阅读电子书为主的受众越来越多,2019年有46%的读者选择同时阅读纸质书和电子书,而29%的读者将电子书作为自己的主要阅读介质。[1]民众特别是青年群体阅读方式的改变,使传统阅读即纸质阅读不再是他们的主要阅读方式。大众阅读方式的转变,对传统出版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当前,我国出版业市场分化比较严重,中央级权威出版社和地方出版集团占据出版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并且有足够的资源开发电子图书;而对于地方高校出版社来说,社会影响力弱,市场单一,经济实力不足,要在“互联网+”背景下取得较好的发展成就,面临的困难比较多。

    一、“互联网+”及其对地方高校出版社发展的影响

    (一)“互联网+”及其应用

    “互联网+”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主要表现为跨界融合、创新驱动、尊重人性、连接一切等特征。

    “互联网+”并不特指某一种经济模式,它是互联网与传统行业交织、变革、创新、融合发展的一种优势形态,也是推动我国产业升级的重要推动力量,在实际产业发展中应用非常广泛,如“互联网+工业”“互联网+商贸”“互联网+旅游”“互联网+农业”“互联网+教育”“互联网+金融”等。“互联网+”作为一种生产力和创新力,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正在构建各行各业的新型发展格局,正在颠覆着多个行业的游戏规则和商业模式。出版行业也需要在出版理念、商业运作、体制机制等方面做出创新,以适应“互联网+出版”的时代要求。

    (二)地方高校出版社及其特点

    地方高校出版社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所属高校的出版社,既包括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出版社,比如郑州大学出版社、新疆大学出版社等;也包括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出版社,比如河南大学出版社、安徽大学出版社等;还包括地方名校和特色高校出版社,如河北大学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等。地方高校出版社依托所在高校资源和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各自走出了一条专、精、特的发展道路,出版了一大批有特色、有分量的图书精品,受到了广泛好评。

    地方高校出版社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学术性特点。相较于地方出版集团出版社,地方高校出版社因为依托母体高校资源,一般以学术出版为主,教材教辅和大众出版为辅。二是区域性特点。相较于中央级出版社和部属高校出版社,地方高校出版社影响力和辐射半径一般以所在省(区、市)区域为主,很难在全国产生影响力,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点。

    (三)“互联网+”对地方高校出版社发展的影响

    在前互联网时代,一个企业的兴衰受其竞争对手的影响非常大;而在互联网时代,一个企业甚至一个行业的兴衰受时代的影响更加明显。“互联网+”颠覆了多个行业的商业模式:淘宝的兴起使万千实体店亏损或倒闭,微信的兴起使书信和电话变得可有可无。对于以传统出版为主的地方高校出版社来说,“互联网+”也对其发展产生了剧烈冲击。

    首先,“互联网+”正极大改变着人们的学习和阅读方式。网上阅读和生活已經成为青年一代的新常态,互联网为读者提供了自主、快捷、广泛的阅读可能。同时,互联网具有的互动特点,实现了读者和作者、读者与出版人,以及读者之间的自由沟通和对话,实现了阅读升值,提升了阅读体验。[2]这种网上阅读方式的流行,对以传统出版为主的地方高校出版社来说,现有的读者群正在迅速流失,开发潜在的读者和图书消费群体变得越来越难,对图书的出版和销售以及出版社的可持续经营带来了严重影响。

    其次,“互联网+”正迅速冲击着地方高校出版社的盈利模式。传统纸质书的出版及销售是当前地方高校出版社的主要利润来源。而互联网正改变着图书的存在形式,电子书能以较低廉的价格储存和销售,且传播速度快捷,传播对象广泛,其在图书市场上的份额快速提升。大多数地方高校出版社在电子图书的生产和经营上遇到两大发展瓶颈:一是电子书销售的瓶颈。电子书市场属于买方市场,网络平台具有强大的话语权,电子书的购买价格比较低,导致出版社的投入产出不成比例。二是知识产权的瓶颈。在纸质书出版后,图书作者一般期望有较好的销量和收入,在短期内不愿意把纸质书转化为电子书进行销售。作者不授权,出版社无法在网络上销售电子图书。“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严重冲击着地方高校出版社的盈利模式,在发展过程中大多处于比较尴尬的状态:一方面,纸质书市场逐渐衰退;另一方面,电子书出版大多处于亏损状态。

    再次,“互联网+”倒逼出版社管理经营理念和编印发模式进行变革。在“互联网+”时代,因为图书出版和销售的互联网化,传统的出版经营管理理念已经不再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地方高校出版人必须培养科学的互联网思维,强化互联网意识,不能再以发行量衡量经营业绩,而应以读者对出版物的关注度、出版物的影响力为衡量依据,在制定经营策略时要围绕这个衡量尺度开展工作。

    二、郑州大学出版社转型发展的现状分析

    作为地方高校出版社的代表,在“互联网+”对传统出版业剧烈冲击的时代背景下,郑州大学出版社必须转型发展,其在转型中有着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但同时也存在很多发展短板和瓶颈。

    (一)优势和机遇分析

    经过建社以来25年的发展,郑州大学出版社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出版特色和发展理念。第一,郑州大学出版社有一支成熟的员工队伍,出版的学科门类比较齐全,有人文、社科、医卫、理工、基教等。截至2019年底,共出版各类图书8800多种,能更好地服务河南省内高校及社会对图书出版的需要。第二,医学出版在全国有较高知名度,出版了一大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医学图书,比如《肾脏病科普丛书》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三,有比较丰富的国家出版基金和文产基金的资助出版经验,共有12种(套)图书获国家出版基金资助、3种(套)图书获中央文产发展专项资金资助,在全国地方高校出版社中名列前茅。第四,有一大批在社会上有影响力的知名作者,比如中国科学院院士赵玉芬、曾益新等,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金哲、王正国、付小兵、刘志红等。知名作者的支持和信任,奠定了出版高质量图书的基础,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共有260多种图书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在上级主管部门组织的两次社会效益评价中,都获得优秀的评价等级。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出版社有很多发展机遇。第一,河南省是人口大省和文化大省;国务院批复郑州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郑州市已经成为人才、资金、技术等的重要集聚地,这些资源优势将会带来丰富的出版优势。第二,出版社依托的母体大学——郑州大学,是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部省合建”高校,是全国拥有最多在校生人数的高校,学科门类齐全。高质量服务母体大学已成为郑州大学出版社发展的重要机遇。第三,近年来河南省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迅速,高校数量和在校生人数不断增加,为郑州大学出版社开发作者资源和开拓读者市场提供了重要保障。第四,“互联网+”的快速推进和人们阅读方式的数字化转型,为出版社的转型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

    (二)短板和挑战分析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因受制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其发展和转型还存在不少劣势和短板。一是与中央级出版社和地方出版集团相比,郑州大学出版社的社会影响力还比较小,其内部治理体系不够完善,治理能力有待提升。二是人才队伍建设相对滞后,金牌和品牌文字编辑比例偏低,优秀策划编辑和营销编辑比较匮乏,出版的图书质量有待提升。三是精品图书、品牌图书开发力度不够,受市场欢迎的畅销图书和大众读物偏少。四是数字化出版的比例偏低,跟不上“互联网+”的时代发展要求。

    在“互联网+出版”快速发展、市场竞争逐步加剧的背景下,郑州大学出版社也面临着很多挑战。第一,当前我国国民电子阅读、碎片化阅读已成为主流阅读方式,纸质书的需求市场逐步萎缩,以纸质出版为主的地方高校出版社面临着很大的生存和发展压力。第二,面对“互联网+”的挑战,数字化出版已经成为地方高校出版社的发展方向,但盈利模式还不成熟,我国法律法规对数字出版的版权保护还不完善。虽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发展数字出版,但大多数地方高校出版社处于亏损的状态,数字化发展困难重重。第三,国家对出版业提出的“社会效益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发展要求,对完全參与市场竞争的地方高校出版社来说,既是机遇更是挑战。第四,地方高校出版社面对的图书销售市场竞争异常激烈,既要面对中央级出版社的纵向挤压,又要应对本省(区、市)出版集团对基础教育图书市场的横向垄断,同时还要与经营灵活的民营图书公司进行惨烈的市场竞争,经营环境比较恶劣。

    三、地方高校出版社转型发展战略选择

    “互联网+”在我国的快速发展,对地方高校出版社的转型发展提出了全新挑战,对出版人的思维模式、经营管理理念、选题策划方式等都提出了倒逼转型的迫切呼唤[3],对出版社的战略选择提出了全新要求。这就要求地方高校出版人要培养科学系统的互联网思维,坚持读者(用户)至上的理念,打造创新与提升、人才与专业、数字与融合、质量与内容、资源与品牌、党建与文化等发展战略,提升出版社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社会产出更多的精品图书,实现出版社的高质量发展。

    (一)创新与提升战略

    创新是出版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永恒动力。当前,“互联网+”已经对出版行业产生颠覆性影响,地方高校出版社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出版”的技术和传播优势,充分发挥出版社管理、策划、编辑、设计、营销等各个层面的主观能动性,从选题策划到质量控制,从营销发行到读者服务,打造全流程、全过程、全员工的创新机制,营造出“每本书都体现创新,每个人都勇于创新”的企业创新氛围。同时,要积极借鉴母体大学的管理及科研创新成果,激发出版社创新动力,提升出版社创新水平。

    在出版社适应“互联网+”的发展过程中,创新与提升密不可分,创新的目的是为了发展层次的提升,提升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创新。在“互联网+”和5G技术迅猛发展和普及的当下,出版业正在从“数”与“网”的阶段提升到“云”与“端”的时代,升级、跨越、发展、融合已经成为地方高校出版社的新常态[4],它要求高校出版人要转变经营理念,提升管理水平,提高驾驭互联网、新业态的能力和水平。同时,要努力提升出版社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科学化水平。

    (二)人才与专业战略

    应对“互联网+”的挑战,出版社的人才建设是关键。“互联网+”对出版人才的素养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有深厚的人文素养,又要深谙出版规律;既要关注学术前沿,又要了解读者偏好;既要关心新媒体发展趋势,又要有驾驭数字技术的能力。要求培养大量的具有完备知识体系、能力结构、出版实践、数字技术、国际视野和互联网思维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5]但是,因体制不畅,激励机制及人才评价标准落后,当前地方高校出版社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存在着严重的结构性问题,一方面大量人员冗余,另一方面关键及技术岗位人才匮乏,导致整体生产效能低下。要破解人才困局,出版社必须实施人才强社战略,通过创新激励机制,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拓宽人才成长渠道,构建“能者上、庸者下”的多元选择模式和分级引导、过程管理等培养模式[6],真正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出版社基业常青的根本抓实抓好,提升内生发展动力。

    同时,出版社要实施专业化发展战略。专业化有两层含义:一是出版社出版方向的专业化,即地方高校出版社要紧紧围绕母体大学的学科和专业特色,打造自身的专业出版方向,体现出版特色,不求全而求精、求专、求特。二是出版人的专业化和专注化,即每一位出版人(包括策划、编校、营销等)都要成长为本岗位需要的专业人才,并专注于自身特长的出版领域。

    (三)数字与融合战略

    在“互联网+”背景下,数字化、智能化媒体已“俘虏”广大读者特别是年轻读者,数字出版应成为地方高校出版社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数字出版容量大,传播速度快,搜索和使用方便快捷,数字出版产品深得读者喜爱。地方高校出版社要强化干部职工的互联网思维和一体化发展理念,充分运用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先进技术,紧跟时代步伐,在技术提升、平台搭建、服务更新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同时,要培养大批懂技术、会管理、通营销的数字出版人才,以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但是,因为数字出版产品定价权的异化和盈利模式的单一化,当前大多数地方高校出版社的数字出版处于亏损状态。这就要求地方高校出版社要借鉴国家级权威出版社的先进经验,探索出一条符合自身发展特色的数字化出版之路。

    (四)质量与内容战略

    新时代的出版事业,出版质量是生命、是根本。图书生产的高质量包括内容质量、编校质量、设计质量、印刷质量等。就当前图书出版业的主要矛盾来说,就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高质量图书的需要与图书供给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当前我国图书市场发展不够规范,部分图书过度生产,高质量精品图书比例不高。因为地方高校出版社以学术出版为主,单本图书销售量和利润有限,很难在每一本书上都做到精益求精,往往暴露出质量建设的短板。但是,要提升出版社的社会效益,打造出版品牌,必须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牢记“书比天大,责比山重”的使命担当,大力推进质量发展战略。从选题到印刷做到全流程监督,从事前到事后做到全过程控制,确保实现精品出版和品质出版。

    好的出版内容是出版社发展的重要基础,地方高校出版社要选择高水平的作者产出高质量的图书内容,要通过各种方法和措施打造优质的出版内容,将出版物定位为高品质、高档次的产品。出版社要在设计、编辑等各个环节对优质内容图书进行精雕细刻,确保每本书都是一件精品,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传播力、竞争力和生命力。

    (五)资源与品牌战略

    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地方高校出版社要扬长避短,不与国家权威出版社比影响,也不与地方出版集团比市场。要充分挖掘自身的资源优势,采取差异化的市场策略,打造出版品牌,提升在业内的影响力。

    地方高校出版社以服务于高校教学科研的教材和学术著作为主,要充分挖掘母体学校资源和区域高校资源。比如,郑州大学出版社依托的母体大学郑州大学,拥有全国最多的在校生人数,学科齐全,师资和科研力量雄厚,同时拥有10家附属医院,其中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被称为“全球最大的医院”;并且,河南省有高等学校139所,而河南省的高校出版社只有两家。所以,郑州大学出版社的作者资源和用户资源非常丰富,可供挖潜的出版市场广阔。出版社要树立出版资源的战略意识,运用市场手段开发和配置市场资源,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走具有特色的专业化发展道路。

    出版品牌是出版物品质、形象、营销、管理等的总和,是出版物特色和知名度的集中体现。品牌圖书一般是畅销书,它是出版社的无形资产,是出版社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的重要体现,能给出版社同时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7]品牌和精品图书的打造要体现出专业、精致和创新等特点[8],既要依托母体大学的核心学科和专业优势,又要体现出专业水准和创新特色。比如郑州大学出版社依托母体大学的医学学科优势,在医学出版上打造了系列品牌图书,其中在创伤医学领域承担了3项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共出版《中华战创伤学》等40多部精品力作,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六)党建与文化战略

    出版社要发展,党建是关键。要发挥好地方高校出版社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在“互联网+”背景下,出版物的内容传播呈现出跨越时空的典型特点。因此,出版社党组织要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严把出版物方向导向,确保出版物有情怀、有思想、有温度,讲政治、讲品位、讲责任。

    作为文化企业,地方高校出版社要打造符合自身发展特色的企业文化,形成“每人都是文化人,每事都是文化事,每书都是文化书”的文化态势。郑州大学出版社着力打造文化战略,依托厚重的中原文化,坚持以人为本,凝练了“敬业、严谨、求实、创新”的出版社社训,培育了“创新发展、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企业文化,秉承“质量立社、品牌兴社、项目强社”的发展理念,出版了一大批学术精品、教育图书和大众读物,实现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企业发展和职工成长的全面丰收。

    (本文为2020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资助性计划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20-ZZJH-464)

    参考文献:

    [1]商务出版网.亚马逊中国发布“2020全民阅读报告”解读中国读者阅读特征与趋势[EB/OL].http://www.cptoday.cn/news/detail/9530.

    [2]别必亮.“互联网+”形态下传统出版的蝶变转型思考[J].现代出版,2017(6):36-38.

    [3]谢誉元,冯炜.“互联网+”对出版行业发展的影响及对策[J].编辑之友,2015(10):26-30.

    [4]施娜,王瑜.地方教育出版企业融合发展SWOT定量研究:以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为例[J].宁夏大学学报,2017(07):164-169.

    [5]别必亮.“互联网+”形态下传统出版的蝶变转型思考[J].现代出版,2017(6):36-38.

    [6]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学校名单[EB/OL].http://www.haedu.gov.cn/2018/06/26/1530003146758.html.

    [7]孙华明.浅谈出版社品牌图书的打造与维护[J].出版广角,2019(12):30-32.

    [8]戚德祥.国际化视域下出版企业品牌建设与管理[J].出版发行研究,2019(9):16-20.

    (作者为郑州大学出版社社长、总编辑,硕士生导师)

    编校:王志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