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文化自信 建设文化强国

    梁贞

    【摘 要】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坚定文化自信有利于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凝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力量,有利于阐释好中国特色、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不断完善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文化强国。

    【关键词】文化;文化自信;中华文化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7)010-0043-02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文化自信是提出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之后的“第四个自信”,是支撑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一、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基础是文化,文化不自信就不会有价值观的自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但当前各种错误社会思潮纷杂,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等思潮不断渗透,扰乱人们的视听,十分具有欺骗性和迷惑性,如果我们没有坚定的文化自信,就会导致个人方向迷失、产生自我怀疑,继续发展会导致国民精神信仰坍塌。

    (二)有利于凝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有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勇气,我们就能毫无畏惧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就能坚定不移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文化具有凝心聚力的强大作用,是人们增进思想认同的基础。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历程,没有一帆风顺,更是经历了战争的洗礼,遇到了无数的艰难困苦,但中华儿女都坚强的挺过来了,因为我们拥有强大的精神支撑——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当今社会文化思潮纷杂多元,外来文化思潮冲击搅扰人们的思想,迫切需要发挥文化的重要作用,统一不同社会群体的思想和行动,凝聚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力量。

    (三)有利于阐释好中国特色

    冯友兰先生曾说过:“盖举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翻开世界文明史,唯独中华文化是没有中断的文明,我们有必要去传承去发展。另外,我国的快速发展与变化情况和国外对我国的认知还存在极大差距,很多人对我国的认知还停留在文明古国上,认为我国没有吸引人的文化。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不乏生动的故事,关键要有讲好故事的能力。”我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心,但一些国家对我们还不够了解,对我国的认知存在偏颇,甚至妖魔化我国,这就需要我们积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让世界真正了解高速发展中的中国。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示中国的良好形象就必须坚定好文化自信这个关键基础。

    二、坚定文化自信面临的挑战

    (一)扭曲的价值观

    在我国社会中,扭曲的价值观自古以来就有,从我们常见的成语中,便可知一二,如“升官发财”“封妻荫子”“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等。我国是人情社会,国人讲究的是情义,遇到事情喜欢找个熟人,可谓是熟门熟路好办事,过去是有理走遍天下,现在更多表现为有理也到处找人,不找个熟人,不通融一下就办不成事。社会上种种“不打点就办不成事”的乱象背后,扭曲的价值观正是幕后推手。我们两千多年封建史,使得“官本位”“笑贫不笑贪”诸如此类的封建思想文化仍然左右着一些人的观念,形成彼此心照不宣的“潜规则”。这种“潜规则”的盛行,就会引起价值观扭曲,影响我国的文化建设。

    (二)“去中国化”的西方文化观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多元文化之间的碰撞和冲突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随着我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的互联互通加强,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合作也随之增多,国人有了更多的比较,出现了“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之类的声音,久而久之形成“国民经济越来越强,文化自信却越来越弱”的怪象。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考察时指出,把中国古代经典的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加入西方东西的“去中国化”现象是很悲哀的。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用了“去中国化”这一重要判断,其实这些“去中国化”的现象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以“洋”为优,一切向西方看齐,实质上这是一种西化思维定势,认为西方模式是好的,中国社会应该向西方靠拢。比如某些地方热衷于复制洋文化,建成的小区和建筑物都喜欢用“洋名”,如普罗旺斯、香榭麗舍、维也纳、曼哈顿等等层出不穷,这些不知所谓的“洋名”和当地文化丝毫不沾边,既没有历史韵味,更谈不上文化传承,这种“以洋为尊”“以洋为美”甚至“唯洋是从”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缺乏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感。只有坚定对中华文化的自信,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这些现象。

    (三)否定、歪曲党史国史的言行

    龚自珍曾说过:“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想要颠覆一个国家,一定要先去解构这个国家的历史,毁灭支撑这个国家历史的英雄人物。西方分化瓦解苏联,就是从否定他们的英雄人物开始的。苏联人民心中的英雄被一个接着一个的抹黑,列宁也被恶毒攻击谩骂,致使前苏联的英雄一个个地倒下,国民精神信仰随之坍塌,最后是整个国家的分裂。近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打着言论自由和学术研究的幌子,否定我国的革命、否定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歪曲我国的党史,想以此来颠覆我们对党史国史的认知,此种现象需要我们高度警惕。

    三、坚定文化自信的对策措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阐明了坚定文化自信的底气来源。

    (一)汲取传统文化智慧,振奋中华民族精神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发源地之一,被誉为“文明的摇篮”,有着延绵不断的五千年文明史。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也不断创造并传承了优秀的传统文化,铸就了历史的辉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文化自信不可能在茫然无知的文化荒漠中形成,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首先要了解自己的文化,了解后才能产生认同,认同了才能树立自信。举办社会大众容易接受且喜爱参与的文化活动,如《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等,通过电视节目展现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智慧,极大地满足了当下社会大众传统文化的渴求心理,更是掀起了学诗词学成语的热潮。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对历史文化特别是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应取精去糟、古为今用,有扬弃的继承,用优秀传统文化智慧化人、育人。

    (二)传承革命文化精神,继承红色文化基因

    我们经历过长期的革命斗争,在艰苦卓绝的长期革命斗争过程中培育了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等一系列宝贵的革命精神财富,也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红色革命文化,红色革命文化是党和人民自身奋斗的真实记录。正是革命文化精神为我们渡过难关取得胜利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持,应发扬传承红色文化基因,挖掘整合红色资源,加强对革命遗址和老一代革命家故居的开发,建造成红色文化教育基地,根据新方法、新手段、新科技开发创新传播途径,让群众了解革命历史、增长革命知识、学习革命精神,让革命文化入脑入心,让红色基因传承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在面对歪曲党史,抹黑丑化英雄人物的言行时,自觉进行抵制。

    (三)培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要做到知行合一,首先要做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这是基础更是前提,只有内心认同才能自觉践行,才能够润物细无声的影响人们的日常行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使其家喻户晓、深入人心。通过大众媒体传播价值观,用讲故事等简单易懂生动的方式传播正能量,坚持正确道德舆论导向,引导人们自觉参与到社会文明进步的进程中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抓起,青少年时期价值观尚未形成,这个阶段可塑性最强,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可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通过多方式引导,形成课堂教育、社会实践等多位一体的教育平台。

    参考文献:

    [1]薛秀军等.文化自信:全面深化改革的強大精神引 擎[J].理论探讨,2015,(15).

    [2]刘林涛.文化自信的概念、本质特征及其当代价值 [J].思想教育研究,2014,(4).

    [3]陈先达.文化自信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M].北京:人 民出版社出版,2017.

    [4]曾仕强.中华文化自信[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6.

    [5]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 讲话[R].2016,(7).

    [责任编辑:秦 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