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传统文化润泽学生成长之路

    金利珍

    我国的传统文化丰富多彩,源远流长。从充满幻想的神话故事到家喻户晓的传统节日习俗,从汉字的造字起源到精美绝伦的书法艺术,无不体现出祖先们无限的智慧和才干。为了让学生走进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喜欢传统文化,我结合学生所学文章的特点,进行不同方面的传统文化的渗透,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

    一、汉字源流解汉字

    我们的祖先用他们细致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出了汉字,每个汉字的本义都来源于生动的、形象的、有理可说的字形,每个汉字的引申义也都源于其合乎逻辑的、有理能推的本义。因此,在识字教学过程中,我将汉字源流引入课堂,帮助学生了解字的本义。如在学习某个比较难记的生字的时候,可以通过展示“汉字的演变过程”让学生了解汉字的意思并记住字形,同时感受到古人造字的有趣性。让学生觉得学习语文充满了乐趣,从而产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动机。例如,在学习“盾”这个字的时候就可以结合汉字演变的过程。

    在这个字中,撇,竖撇代表护身的挡牌,一横一竖是又的变形,表示手握的意思,目是眼睛,代表头部,几个部分合起来就是手持护牌,举在头上,护住头部,就是盾。汉字的造字起源不但可以帮助学生记住字形、了解字意。有的时候还可以作为区分形近字的工具。例如“站”和“战”这两个字的用法学生总是容易混淆。于是我抓住这两个字的偏旁“立”和“戈”的汉子源流,帮助学生进行字的用法上的区分。像一个人站在地上,而表示用手抓住有钩刃的长柄。这个时候学生就可以清楚地知道,和站立有关系的就是立字旁的站,而有戈部的战则和武力有关。

    二、节日文化助学习

    1.节日文化解难点

    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各具特色,因此,有些诗人喜欢用节日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写出了很多千古流传的美文佳句。但有些诗句学生经过字面意思的解释后,并不能完全理解诗句的内在含义。因此,我将节日习俗融入其中,让学生先了解诗人所介绍的这个节日的习俗,再进行诗句意思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课中,有这样的一句诗句学生很难理解:“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在处理这一难点的时候,我是这样解决的:首先从题目入手,先引导学生了解题目的意思。再对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进行介绍。并引出问题:你对重阳节有哪些了解呢?最后,通过这样一个传说来介绍重阳节的来历。

    东汉时,汝南一带瘟魔为害,疫病流行。有一个叫桓景的人,拜道长费长房为师,学消灾救人的法术。一天,费长房告诉桓景说,九月初九日,瘟魔又要害人,你快回去搭救父老乡亲。并告知九日离家登高,把茱萸装入红布袋,扎在胳膊上,喝菊花酒,即能战胜瘟魔。桓景回家,遍告乡亲。九月九日那天,汝河汹涌澎湃,云雾弥漫,瘟魔来到山前,但因菊花酒刺鼻,茱萸香刺心,难以接近。桓景挥剑斩瘟魔于山下。傍晚,人们返回家园,见家中“鸡犬牛羊,一时暴死”,而人们因出门登高而免受灾殃。自此,重阳登高避灾流传至今。后来人们就把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另外,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双九是生命长久,

    健康长寿的意思,所以重阳节后来又被立为老人节。重阳节又叫登高节,除登高山,有的还登高塔。

    孩子们非常喜欢听故事,于是我就抓住了孩子的这种心理,将教学难点在故事中解决。出示这个传说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多地了解重阳节的习俗和各种习俗的来历。在前面的背景介绍中,孩子们知道了王维在写这首诗的时候远在他乡。通过这个传说,孩子们知道了重阳节这一天,人们有登高、插茱萸、喝菊花茶等习俗。这时候,这一“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诗句学生再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

    2.创意作业说文化

    传统节日文化是我们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的中华传统节日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丰富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但当提及传统节日有哪些时,很多学生不知道什么样的节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在他们的眼中劳动节、国庆节、甚至圣诞节都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为了让学生加深对传统节日的了解,我设计了《多姿多彩的节日文化》创意作业。

    首先让学生搜集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传统节日进行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再将自己整理好的资料用图文对照的方式展示出来。要求介绍中要体现多个方面,可以从节日的饮食,节日的活动,节日活动中的寓意等多个方面进行介绍。让孩子在了解更多的节日文化的同时也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整理资料的能力。本次创意作业是以手抄报的形式呈现的,作业结束后对学生的作品进了展示,学生们都比较喜欢这样的作业,通过这次作业,他们知道了哪些节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中国的传统节日都有哪些特殊的习俗,等等,体会到了中国节日文化的丰富多彩。

    三、抓住资源渗文化

    我国的传统文化丰富多彩,种类繁多,从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到传统思想,等等,无不体现出先人们的智慧和才干。这些内容在学生的教材中也都有体现,但学生在学习文章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这些都属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将文本中出现的传统文化根据自身的特点用归类的方式在讲授课文的过程当中引导学生进行了解。

    例如,在学习课文《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时,从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国画”入手,通过欣赏国画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到国画是用毛笔、墨和中国画颜料在特制地宣纸或绢上作画,题材主要有人物、山水、花鸟,富于传统特色。“清明上河图”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极为珍贵的国画之一。这幅画描绘的是汴京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通过这幅画,我们了解了北宋的城市面貌和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在学习课文时,通過课文中的文字介绍和对文章重点词句的分析,让学生感受到这幅画画工的精湛,绘画技术的高超和国画所体现出来的艺术美。

    在学习《赵州桥》一课时,首先让学生知道我国的传统文化还包括建筑文化,桥梁建筑也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之一。传统的桥梁建筑材质是木桥和石桥两种,而石桥的主要形式是石拱桥。然后带学生走入课文《赵州桥》。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通过赵州桥的建筑材料、长度和宽度让学生感受到赵州桥的雄伟。通过上面精美绝伦,样式各异的石刻图案体会到桥身的美观,通过造桥专家立春独具匠心的巧妙设计,和桥梁几百年的屹立不倒,让学生体会到古代桥梁建筑的坚固,同时也体会到古代劳动人们的智慧和才干,产生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敬佩之情。

    我国的传统文化是一幅多彩的画卷,要想让学生了解到它的丰富多彩,就要抓住文本的特点,在点滴中让学生去了解,去进行文化的渗透。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会慢慢有所收获。

    作者单位:北京市樱花园实验学校(10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