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革命年代毛泽东对“实用性”的重视

    陈筠淘 耿界

    [摘要]长期以来,毛泽东以具有理想主义色彩的诗人形象示人,以至于人们忽略了他在革命年代重视实用性的一面。事实上,毛泽东在青年时期,就已形成了一种尊重现实的思想方法。作为一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十分重视因时而动。随着日后革命斗争环境的日益恶劣,毛泽东在斗争策略上十分注重“实用性”,这充分体现在他的“胜利观”和对“土地政策”的看法之中。

    [关键词]毛泽东;斗争策略;“实用性”

    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因而他也是一个十分重视实际的人。但凡不是来自于现实的素材,在他眼中都很难有足够的信度。这样的人在采取行动之时,不会囿于以往的知识,而会因时而动,为最终的目标选定一个最为有效的手段。毛泽东深知,革命不是儿戏,不是请客吃饭,更不是在脑子里搞理论创造。革命作为一种极其激烈的政治斗争,时刻都有失去生命的危险。作为革命家,毛泽东首先要面对“如何破坏这个旧世界”——在极其险恶的环境下夺取革命的胜利,而“建立一个新世界”是在革命胜利后才有资格讨论的。所以,毛泽东十分重视革命斗争策略的实用性,他敢于突破党内教条主义的条条框框,从而规避了理想主义倾向,突出了策略的实用性,用“实质成果”替代“抽象成果”,最终使中国共产党取得了革命的胜利。毛泽东对实用性的重视,在他的“胜利观”和对“土地政策”的看法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一、毛泽东的“胜利观”中的实用性色彩

    共产主义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懈追求的目标,也感召着中国人民一同为之奋斗。但是,美好的理想是不能够对抗残酷的现实,脱离现实的理想只能是幻想。对此,毛泽东回应说:“丢掉幻想,准备斗争。”事实上,毛泽东之所以能领导中国共产党在历次革命斗争取得胜利,是因为他不拘泥于形式,灵活运用策略,并且追求实际意义的胜利(较之于既要赢又要赢得漂亮的胜利,他似乎并不太在意取胜的过程)。毛泽东很少一厢情愿地寄希望于别人,而更愿意拥抱实用性——掌握主动权,相信我能相信的人。正如他所说的:“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①,如果没法分清敌我,怎么能找到联合的对象?

    在毛泽东看来,战争的目的“就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消灭敌人,就是解除敌人的武装,也就是所谓‘剥夺敌人的抵抗力,不是要完全消灭其肉体)。”②可见,毛泽东眼中的“胜利”是让敌人失去抵抗力,不再对我方推行自身目的时造成阻碍即可;而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胜利,所付出的代价肯定会比前一种胜利大得多。毛泽东强调“事实上的胜利”而不提“理想化的胜利”,就表明他在战争问题上是十分注重实用性的。而且,他追求的是“最终的胜利”,“力求每战争取不论大小的胜利,在于力求每战解除敌人一部分武装,损伤敌人一部分人马器物。把这些部分地消灭敌人的成绩积累起来,成为大的战略胜利。”③可见,毛泽东从不纠结于每一次都要取得大的胜利,他追求胜利,但是不求赢得漂亮。

    他特别反对在战况不利的情况下仍寸土必争的做法,因为“拼命主义”于战略上是无助益的,这是“军事上的近视眼”④。“因为暂时地部分地丧失土地,是全部地永久地保存土地和恢复土地的代价。消极方面,凡被迫处于不利地位,根本上危及軍力的保存时,应该勇敢地退却,以便保存军力,在新的时机中再行打击敌人。”⑤在他看来,作战不在于一城一池的得失,而在于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当敌人的有生力量被消灭殆尽之时,重新收复失土的时机也就来临。

    反观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时,“左”倾教条主义者提出要“御敌于国门之外”,他们在观念上预设一种“抽象胜利”,认为根据地失守就是革命失败,军事上的退却就是革命上的妥协。所以,他们把不放弃一寸土地的政治口号用在战术上,而全然不顾自己的实力去和敌人硬碰硬,失败是必然的。事实上,寸土必争是对的,但不能以卵击石,要善于保存革命的火种,以图东山再起。偏执于“抽象胜利”只会将革命带入深渊,而只有争取到了“实质胜利”,才能获得最后的胜利。

    1947年的“延安保卫战”就充分体现了毛泽东对“实质胜利”的重视。正是他敢于付出一些小的代价,以个别战术上的退让,换取了战略上的胜利。彼时,蒋介石为了摧毁中共党、政、军指挥中枢,指派胡宗南集结了34个旅25万多人的兵力进犯延安。中国共产党根据敌我态势决定:先诱敌深入,适时放弃延安,在延安以北的山区创造战机,逐步消灭国民党军有生力量。当时很多同志不理解这样的做法: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岂能说走就走呢?为了说服广大干部群众,毛泽东亲自做工作:“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从全国战局、敌我军事力量对比方面看,暂时放弃延安,无损于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大局。”⑥在听了毛泽东的解释之后,其他同志才逐渐转变了思想。比如任弼时就说:“我们今天放弃延安,意味着将来要解放南京、上海,解放全中国。”⑦实践证明,这种战法行之有效,最终为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创造了条件。历史走到今天,中国共产党的确是成功夺取了政权,延安最终确实又回到了人民的手中。

    二、毛泽东对地主资本家的“爱”与“恨”

    带领中国人民推翻封建主义也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的主要任务之一。同时,毛泽东也指出农民是中国革命的“基本力量”。要想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的革命热情,就必须要给他们带来实惠。因此,无论从性质、使命还是宗旨来看,中国共产党都必须要领导广大农民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

    然而,在日寇全面侵华期间,毛泽东则主张将“耕者有其田”改为“减租减息”的政策。他要求“在劳动政策方面,是适当地改善工人生活和不妨碍资本主义经济正当发展的两重性的政策。在土地政策方面,是要求地主减租减息又规定农民部分地交租交息的两重性政策。在政治权利方面,是一切抗日的地主资本家都有和工人农民一样的人身权利、政治权利和财产权利”⑧。一个要推翻封建主义的政党,提出了保留地主资本家权利的政策,甚至还让农民交租交息,这对于原教旨主义者来说当然是难以接受的。然而,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做法。彼时国难当头,民族的内部矛盾已经让位于外部矛盾。要想保家卫国,必须摒弃那种理想主义的政策,而采取务实的态度。几年后,毛泽东再次肯定了减租减息,认为是“完全必要的。”⑨要想战胜日寇,就必须解决“民主民生问题”,否则无以维持根据地建设,抵御进攻。减租减息正是为了“抗日救亡”这个目的而提出,暂时保留地主对土地的所有权,并允许开明士绅参加政府工作,能在抗战紧要关头保证他们站在统一战线这一边,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

    不过,毛泽东却并没有将务实态度推向极端,他指出:“严肃地坚决地保持共产党员的共产主义的纯洁性,和保护社会经济中的有益的资本主义成分,并使其有一个适当的发展,是我们在抗日和建设民主共和国时期不可缺一的任务。”⑩在这里,毛泽东虽强调保留资本主义经济,将其与保持共产党员纯洁性一并提及;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也体现了他始终坚持着共产党的宗旨。对此,毛泽东自有一番解释,只不过他采用的是“功利主义”一词:“唯物主义者并不一般地反对功利主义,但是反对封建阶级的、资产阶级的、小资产阶级的功利主义,反对那种口头上反对功利主义、实际上抱着最自私最短视的功利主义伪善者。世界上没有什么超功利主义,在阶级社会里,不是这一阶级的功利主义,就是那一阶级的功利主义。我们是无产阶级的革命的功利主义者,我们是以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最广大群众的目前利益和将来利益的统一为出发点的,所以我们是以最广和最远为目标的革命的功利主义者,而不是只看到局部和目前的狭隘的功利主义者。”?他之所以重视斗争策略的实用性,除了这些策略确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之外,更重要的是共产党人代表的是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他所要追求一种远大且富有战略性的“实用性(功利性)”,而不是他嗤之以鼻的那种狭隘的、为了一己之私的“实用性(功利性)”。

    毛泽东在革命年代,一直在脚踏实地地书写他的共产主义诗篇。正如在前文中所叙述到的,一个坚持从实际出发来研究问题的人,是不会被书本上的条条框框束缚住的。他一生坚信:“一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如果不懂得从改造中国中去认识中国,又从认识中国去改造中国,就不是一个好的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所以,在实际斗争当中,必须要懂得灵活地转变策略,尤其要重视追求“实质胜利”,而不是观念中预设出来的“抽象胜利”。这也是毛泽东最终能够在党内脱颖而出,带领中国革命取得一次又一次胜利的原因。

    实际上,毛泽东在领导革命和政治斗争当中所展现出来的“实用性”,归根结底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追求共产主义理想与实际操作时重视实用性,二者并不矛盾。作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即使毛泽东在革命年代的斗争策略上采取了“实用性”的操作,但是他内心中的那份实现共产主义的信念,为中国的强大、民族的复兴、人民的幸福的执着追求却始终存在。毛泽东对“实用性”的重视,是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典范。

    [注释]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82.

    ③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83.

    ④⑤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98.

    ⑥毛泽东年谱(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杜,1993:176.

    ⑦任继宁.我的爷爷任弼时.引自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82819/82820/83451/5747539.html.

    ⑧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93.

    ⑨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76-1077.

    ⑩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93.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64.

    ?毛泽东著作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485.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逄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中央文献出版社.

    [4]吴齐林.现代西方的实用主义与毛泽东的实践哲学[J].江苏社会科学,1997(5).

    [5]潘锦全.近代中国实用主义思潮与青年毛泽东的心路历程[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