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幼儿数学区自主探究的策略

    张海杰

    

    

    

    一、数学区活动存在的问题

    数学区活动是幼儿数学学习的重要形式之一。相对于集体教学,数学区活动更能满足个性化需求,学习氛围相对开放、自主、宽松,支持幼儿按照自己的特点、速度主动探究获得数学经验,从中感受和体验数学的有趣,逐渐学习运用数学思维解决生活情境中的问题,更利于培养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然而,从幼儿园实践来看,数学区活动存在以下问题。

    (一)内容选择盲目、随意,没有考虑幼儿的经验水平和发展需求

    场景描述:“形状小魔箱”活动是让幼儿摸摸、猜猜箱子里面放的是什么图形。可可摸了2次就开始抱怨:“除了圆形就是三角形,我小班时就玩腻了!”

    佳佳想玩“插花”游戏,但“7”朵花的拼插组合列算式让她观望很久,不知从何下手。

    分析:从以上案例中可看出,数学区活动内容与幼儿需求不符,导致幼儿没有兴趣玩或觉得太难无从下手。现实中,这种现象并不少见。究其原因,一是教师没有因升班换班而更换活动内容,而是保留了原来的内容,或易或难,不符合本班幼儿的经验水平及活动需求;二是教师困惑于“多数主题中没有明确的数学区活动内容”,对相关主题数学经验的学习内容点的捕捉感到迷茫,于是盲目、随意选择活动内容。

    (二)材料投放机械、枯燥,难以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与探究欲望

    场景描述:教师请琦琦将一筐瓶盖按模式卡进行颜色排序,请乐乐看着算式插出相应的花,幼儿摆弄了一会儿就走开了。

    分析:练习排序,练习加减,目标单一明确,材料高结构,自主活动演变成附加特定任务的作业,幼儿机械摆弄材料,被动操作,感到枯燥、乏味亦是必然。教师设计、主导的现象太过明显,幼儿缺少选择、调试、创造的机会,如此种种,都不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难以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和自主探究的欲望。

    (三)玩法设计单一,限制了幼儿自主性的发挥

    场景描述:教师请数学区活动的几个孩子玩分类游戏,将蔬果图片分类放置在冰箱(用纸箱自制)的每一层。乐乐打开冰箱门嘟囔着“我都玩过了”。随之,几个孩子附和着一一离去。

    分析:该游戏旨在让幼儿进行集合与分类的练习。虽然教师精心绘制了各种蔬果图片,又用纸箱制作了冰箱,但玩法单一,没有变化。幼儿将图片摆放完后无法拓展玩法,因而吸引不了他们的兴趣。单一的玩法局限了幼儿活动的空间,影响了幼儿自主性的发挥。

    数学区幼儿不想玩、不会玩、被动玩等现象比比皆是。由此,笔者剖析幼儿数学学习及发展的特点和需求,从数学区内容选择、材料投放、玩法设计几方面进行优化调整,让幼儿在与材料及伙伴的互动中体验数学的有趣好玩,以此支持幼儿的自主学习。

    二、促进幼儿数学区自主探究学习的策略

    我们从幼儿的视角出发,结合幼儿数学学习的核心经验,遵循幼儿数学学习和发展的轨迹,通过对数学区内容、材料、玩法的调整,让数学区内容适合、材料适宜、玩法适意。活动中内容、材料及玩法既源于生活又联系主题,以游戏的方式渗透数学元素。实施中均以幼儿自主参与为前提,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促使他们萌发兴趣,自主探究。

    (一)遵循核心经验,选择适合的内容

    要激活数学区幼儿的活动状态,关键在于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动机,发挥幼儿的主体性。我们结合幼儿的实际生活,选择适合幼儿的数学区活动内容,其来源主要有兩方面:一是常规内容,这类内容依据数学核心经验,满足幼儿的年龄需求;二是生成内容,这类内容随着主题的进展、经验的积累而更新调整。两方面内容均以幼儿经验、需求为前提,师幼共商确定,避免以教师为主、盲目随意选取内容的现象。

    1.核心经验为纲,依据幼儿的发展需求选择内容。

    我们以幼儿“数学发展核心经验”为纲,仔细解读幼儿数学发展和学习的规律,选择相关内容,从而使选择的内容符合幼儿的兴趣和学习、发展需求。我们将适宜幼儿发展的集合与模式、数概念与运算、比较与测量、几何与空间四类数学概念和对应的集合与分类、模式、计数、数符号与数运算、量的比较、测量、图形、空间方位八项子内容,以及相应的核心经验、幼儿层级发展轨迹一一罗列,再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及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每一板块的具体内容(见图表1)。

    以“计数”为例,按照发展轨迹,幼儿计数可开展唱数、点数、目测数、按群计数等形式的活动,不同形式的活动对小中大班幼儿计数要求逐渐提高。比如唱数,小班是20以内,中班是50以内,大班则是5个5个或10个10个地数100以内的数。这样,依据核心经验,选择内容就有了大纲,不会过易或过难了。

    2.主题活动为轴,关注经验,生成内容。

    选择内容要链接幼儿的生活经验。以主题活动为轴,选用幼儿熟悉的有一定经验的内容更加符合幼儿的心理需求,更能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

    如,中班“秋天”主题活动,经和幼儿讨论、教研组审议,确定该主题核心经验是“感知秋天特征,观察变化,喜爱秋天”。围绕核心经验,班级设计了各区域内容。其中数学区的内容梳理如下(见图表2)。

    图表中“秋天”主题活动的数学区活动内容更多地关注幼儿所感知获得的主题经验,在区域中再次进行“买水果”“运果子”“秋游”“插花”等游戏,幼儿在与有生活链接的材料的互动中学习分类、点数、模式、空间方位等相关数学内容,自然而然地运用数学经验开展游戏。

    (二)满足个性需求,投放适宜的材料

    材料是幼儿学习和探究的桥梁,是数学学习目标和内容的物化。我们在数学区所投放的材料力求转变枯燥的作业方式,尝试以生活化低结构材料、分层式个性化投放、特殊辅材动态运用等策略,吸引幼儿走近材料、积极操作,活玩材料、挑战自我,拓展材料、演变玩法。

    1.源于生活的低结构材料。

    材料要能引发幼儿的共鸣,让幼儿有亲近感、操控感。数学区操作材料可以选择幼儿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物品玩具、安全的废旧材料以及周边的自然资源等。如,用各种空瓶、罐进行形状匹配以及瓶盖和瓶身的对应活动,用果核、贝壳、花生、石子、扣子等练习点数,用积木、纸盒、薯片筒、皮球等认识形体,用积木块、雪花片等小玩具进行数量的组合,用鞋带、线绳、冰棍棒、回形针等进行自然测量,用废弃的棋子“拼小路”,等等。

    低结构材料的投放能诱发幼儿的探究行为。我们在数学区根据内容及教育目标投放相关材料,对其玩法做一个大致的规划,但不限定具体的操作方法,给幼儿留出一定的自主空间。如“小鱼塘”游戏,教师投放小鱼卡片和各种颜色的雪花片,没有限定玩法。一段时间后,幼儿玩出围鱼塘(按红黄间隔模式排序)、喂小鱼(按颜色分类放在同一个盒子里)、钓小鱼(按数取物)等多种游戏,每种游戏都生成一定的目标。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按自己的想法、需求自行决定怎么玩,从而生发出多种不同的玩法。

    2.投放分层的个性化材料。

    幼儿的发展不仅有年龄差异,即使是同一年龄段的幼儿,数学经验的个体差异也较大。教师在投放数学区活动材料时需考虑这个因素,力求层次合理,满足幼儿的个体需求。教师应针对具体内容,根据幼儿的不同水平,从易到难或平行设置多份材料,做好标识,分类投放。

    如,中班“装饰鱼塘”活动,其目的是练习排序。教师根据幼儿模式经验的水平设计了5个层次,不仅在排序上有元素难易之分,方式上也从模式卡样板到掷骰子自选模式再到自创模式,由封闭走向开放。多层设计引发了不同需求幼儿的自主操作、多元互动(见图表3)。

    3.运用动态的辅助材料。

    如何促使幼儿爱玩、活玩材料呢?教师充分尊重幼儿的主动性,观察幼儿的游戏状态,在幼儿熟悉了基本材料的玩法或者兴趣减弱时,适时地增添辅助材料,以激活幼儿与原材料的互动,激励幼儿自由讨论玩法,自主掌控材料(见图表4)。

    从上表可看出,抛瓶盖自创模式、掷骰子自创棋路、寻宝藏等活动符合幼儿好奇爱玩的特性。各种骰子、小宝物以及沙漏、抢答器等辅助材料的动态投放,在数学内容中融入了更多游戏成分,使幼儿感觉到材料新鲜有趣,引发了幼儿与材料再次互动。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幼儿一遍遍地主动体验材料,在不知不觉中巩固数学知识,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三)巧寻激趣点,设计适意的玩法

    数学区游戏重在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和数学思维方式,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我们在设计玩法时基于幼儿的心理,尝试以情境渗透、竞赛融入、玩法迁移等策略满足不同幼儿的发展需求,支持幼儿的自主探究。

    1.巧设情境。

    基于幼儿常见的生活事件,创设生动的、有代入感的、能引发幼儿情感共鸣的操作场景,让幼儿置身于生活化的情境中,自主探究。情境赋予了材料鲜活、真实、生动的情感意义,无声地牵引着幼儿走近材料、自主探索。

    如,中班“夹毛球”活动,用夹子将毛球从一个杯子夹到另一个杯子中。开始,幼儿争着去玩,但几天后便无人问津。材料带给幼儿的新鲜感并不会持久,幼儿一旦发现没什么挑战性及新鲜玩法,材料便会遭受“冷遇”。这时可增设适宜情境,将幼儿经历的生活素材和有意义的信息融入材料中,使幼儿与材料的互动寓于温暖有趣的情感中。“夹毛球”链接当时的“秋天”主题活动,结合幼儿生活经验调整材料,变毛球为芸豆、蚕豆、黄豆等,并渗透“豆豆找家”“装饰小动物”“点缀小菜园”等相关任务,再度引发幼儿的操作兴趣。

    2.融入比赛。

    我们利用幼儿争强好胜的特点,在游戏玩法上设置双方对擂,以增强合作性、竞争性以及幼儿参与活动的持续性。

    如,“比长短”活动,初期是一个幼儿独立操作,观察、比较、匹配,比比吸管长短。兴趣减弱后,教师设计第一次对擂玩法:增加计时器,由一人玩变成两人玩,两人各持一份吸管,在规定时间内谁先按从长到短排好队谁就获胜。一段时间后,随着幼儿对吸管长短的熟悉度增加,调整对擂玩法(第二次):提供抢答器,两份吸管打乱放在一个筐中(增加了匹配的干扰度),由小裁判说“抢答开始”,谁先按响抢答器,谁就可以从筐中找出一对一样长的吸管归自己,结束后比比谁的吸管多,谁就获胜。最后幼儿自创玩法(第三次对擂玩法):多人组合,每人一份吸管,游戏时各随机抽一根比长短,长的为胜;如遇一样长,则猜拳定输赢。最后比比谁的吸管多。

    再如“7”的组成活动,双方轮流掷骰子取水果(雪花片当水果)放在相应颜色的果树上,谁先发现果树上同色雪花片合起来正好是7,就按下响铃,摘走果子,最后比比谁摘的果子多。又如“拼摆小动物”活动,裁判计时,谁先按图示拼好小动物就赢一局,三局两胜;“点数配对”活动,裁判抽取点卡,双方谁先找出相应的数字,谁就赢走点卡……

    融入竞赛的玩法让幼儿由独立操作走向两人合作、多人参与等不同的互动形式,趣味陡增,再加上由于玩伴水平不同,输赢结果便有了不确定性,更激起幼儿在对结果的期待中不断想玩的欲望,促使幼儿在主动的重复游戏中反复练习,自然而然地巩固了数学知识。

    3.迁移玩法。

    挖掘材料的可变性、玩法的互融性是数学区活动能够保鲜的重要策略之一。我们根据同一内容,将材料微调组合,形成新的材料系统,指向多元功能。通过逐层递增的玩法演变,使内容百玩不厌,让幼儿的数学思维开阔活跃。如大班10以内的加减活动,玩法演变如下(见图表5)。

    数学经验建构需要重复的、多方面的刺激。上述种菜、插花、放鞭炮,情境不同,目标相同,游戏设计随经验变换材料,让幼儿迁移玩法,拓展、丰富游戏内容。幼儿变着花样地玩,创造规则地玩,难度递增地玩,在一次次体验中积累数学经验,练习数学思维。

    情境有趣、融入竞赛、迁移玩法等策略,让幼儿觉得数学区活动有趣好玩,从而主动投入活动。在实践中,这些并非单独使用,当教师观察到幼儿有需要时,可适时组合提供,以满足不同幼儿的發展需要,推动幼儿的探究不断深入和拓展。

    总之,在数学区活动中,教师观察审视幼儿的表现,感同身受幼儿的个性需求,努力创设有利于幼儿自主探究、主动学习的环境氛围是活动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在支持幼儿自主探究的策略实施中,数学内容从幼儿视角和需求来选择、核心经验明晰,材料适宜、满足个性需求,玩法适意、自主有趣,幼儿便能专注、持久地享受操作的乐趣,思索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断积累数学经验。这不仅促进幼儿自主探究能力的发展,更促进幼儿数学能力的发展,提高幼儿数学学习的有效性,提升幼儿数学学习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