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数学趣味性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周小花

    摘要:小学数学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知识运用、创新实践等能力具有积极作用。认识趣味性教学的重要意义、基本原则和主要策略,有责任、有智慧地推进趣味性教学,可以提高数学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改进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低年级数学? 趣味性教学

    一、小学低年级数学趣味性教学的意义

    (一)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知识虽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概括性,但其根植于生产生活的客观现象,反映了社会运行的现实需要。而且,从小学数学课程特点、知识体系来看,多数内容都与学生生活实际贴近,这为构建小学低年级数学趣味性课堂提供了基础条件。数学教师可以运用生活实例讲解数学知识,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可以有效降低数学知识难度,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习成效。

    (二)有利于調动良好的课堂氛围

    活泼、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他们对一切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探求欲。小学数学教师应当抓住这一点,通过开展趣味性教学,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其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通过师生的有效交流,营造了一种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这对发散学生思维具有重要作用。可见,通过各种趣味性教学活动的实施,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积极性,引导学生踊跃参与数学学习、挑战学习任务,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掌握数学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三)有助于数学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基础教育,强调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开展趣味性教学,以学生为中心。通过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技术手段、教学观点等,安排多层次的学习项目,实行启发式教学,使得学生在趣味性教学中掌握数学知识,巩固数学技能,培养推理能力,为今后学习难度更大的数学课程打下基础。教师以素质教育为目标,勇于改进教学方法,尝试丰富教学手段,必将促进数学教学模式的革新与进步。

    二、小学低年级数学趣味性教学的原则

    (一)突出学生主体教学地位

    开展小学低年级趣味性数学,首要任务就是要改变以往机械式教学模式,转换学生被动学习地位,开展以学生为主的数学教学活动。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开展有趣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使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与斗志。

    (二)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喜欢一切新奇的、有趣味的事物。基于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利用有效教学方法,创设丰富多样的数学教学情境,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愿望与动力,进而提高代数、图形等数学课程的教学效率。教师可以从低年级数学教材出发,创设生活情境、游戏情境、实践情境等,运用多种手段有效激发小学生数学思维,最终实现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教育目标。

    (三)着力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小学低年级是学生品质、能力、思维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在小学低年级数学趣味性教学中,教师需要透过数学知识,培养学生学习品质以及必要的能力,促使学生特长得以发挥。通过有效的趣味性数学活动,增强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效提升学生各项能力,进一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三、小学低年级数学趣味性教学的主要策略

    (一)将数学学习生活化,培养学生数学情感

    对于低年级小学生而言,由于其生活经历有限,因而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尚不足。教师应当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入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案例,将数学知识生活化,把抽象的数学概念与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实物联系起来,运用类比方式、联想思维展开教学。这种教学模式能有效帮助学生掌握数学概念、建构数学模型、掌握数量关系,同时切实培养学生的生活观察能力,引领学生打通数学与生活、与社会的联系。

    例如,在教学《厘米和米》一课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尺子、卷尺等测量工具,然后引导学生利用这些工具测量身边的铅笔盒、课桌、书本等,或者让学生测量学校内、生活中的实物。通过开展这种趣味性教学活动,在教会学生使用测量工具的同时,也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度量单位。例如,可以引导学生用拇指去测量宽度,发现拇指宽是一厘米左右,而标准的课桌高度为一米。也可以让学生测量同伴的身高,使得学生意识到生活中数学知识无处不在。

    (二)开展实践活动,增强学生探究能力

    低年级的小学生非常有活力,喜欢通过肢体动作表达自身想法。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天性,开展数学趣味性教学活动,使得学生在发挥天性的同时,提高动手操作能力,更好地提升发现数学问题、分析数学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由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思维能力还不够成熟,如果只通过教师口头讲述知识,则往往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教师需要为学生创设趣味性的数学情境,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思考、小组合作,将抽象的、间接的数学知识转变为形象的、直接的数学知识,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与推理能力、符号意识与空间观念。

    例如,在教学《认识物体》和《认识图形》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而后利用一些物体、图形等,让学生对其进行观察,如观察饭盒、水杯、足球等,通过对这些物体加以对比,让学生逐步感受这些物体的不同。然后,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带领学生制作一些简单的图形,如三角、正方、柱状等形状,引导学生观察、体验与总结不同图形的特点,并思考相应的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方向与具体案例。如此,带领学生经历动手、动眼、动脑的过程,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变得生动活泼、富有个性。

    (三)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理解能力

    基于核心素养这一教育背景,低年级趣味性数学课堂的实现,可以充分利用情境创设的方法,从学生思维习惯和行为特点的角度出发,将数学关键元素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创设符合小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数感与数学思想,帮助学生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更好地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教学《单位换算》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组织小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开展趣味性教学活动,以超市购物为背景,让学生在小组中模拟购物情境。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制作商品,并引导学生在商品上标明价码,如在苹果卡片上注明“每千克5元”等,然后组织学生扮演服务员和顾客,模拟购物情境。此种教学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密切了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达到了《单位换算》课时教学目标,不仅降低了数学知识的难度,而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四)将数学学习游戏化,营造愉悦教学氛围

    部分小学生不喜欢学习数学,主要是因为数学知识偏于抽象,相对其他学科有些枯燥。对此,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游戏,带领学生经历听讲、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过程,让学生在愉悦的教学氛围中掌握数学知识、训练数学技能、巩固数学思想,真正践行“学中玩、玩中学”。

    例如,在教学《加法和减法》一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数学运动会”,将班级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在题板上写出相应的数学题目,让学生以小组接力的形式进行加减运算。通过游戏活动提高了课堂的活跃度和学生的参与度,也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与团队精神,使学生爱上数学以及数学教师。

    小学低年级数学趣味性教学的思考与实践,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低年级处于起始阶段,让学生爱上数学至关重要,因而低年级数学教师的责任更加重大。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对教学坚持不懈地加以研究和探索实践,用责任担当和教学艺术,为培育学生的数学思想、增强学生的数学素养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