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声读物声音质量评价维度

    ?童云 周荣庭

    【摘要】有声读物是以有声语言为主要传播符号,以音乐、音响、影像、图文等为辅创作形成的,声音质量是衡量有声读物优劣的重要指标。有声读物声音质量评价是基于听觉体验和认知的音频质量评价,由明晰性、规范性、交流性、人格化等构成的有声语言质量,声音蒙太奇与感染力组成的声音和谐程度,有声读物音频的适听形态等维度展开。

    【关键词】有声读物 声音质量 声音蒙太奇 评价维度

    【中图分类号】G221 【文献标识码】A

    声音,是最古老的传播符号,是迄今为止人类情感与社会文明的重要传播载体之一。尼葛洛庞帝( Nicholas Negroponte)在《数字化生存》中指出:“声音渠道不仅传递信号,同时也传递所有伴随而来的理解、深思、同情和宽容。声音中潜藏了能唤起感觉的信息。”①近年来,有声读物( Audio Readings)成为人们分享知识信息、传达思想情感的媒介,“听”是人们获取知识信息的一种普遍方式。2016年12月,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全民阅读“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提出支持有声读物开发。2017年《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十三五”发展规划》发布,提出实施建设有声读物精品出版工程,加强有声读物精品的创作生产,组织出版一批具有较高艺术水准和精良制作水平、受到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有声读物,加快有声读物资源库与服务平台建设,加强对有声读物的质量管理。

    有声读物以有声语言为主要传播符号,以音乐、音响、影像、图文等为辅创作形成的,是具有一定知识信息含量的媒体产品。创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力及声音创作能力是优质有声读物制播生产的必要条件。声音里凝聚了演播者、创作者的情感、观念和思想。人们通过对声音的体验来理解内容,体悟其中的情感和意境。优质的声音给人以审美享受。社会化媒体环境中生产主体增多,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及个人纷纷参与进有声读物的生产。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有声读物声音质量参差不齐。优质的有声读物应该具备怎样的声音质量?从用户体验感知的视角出发,探讨有声读物声音质量评价维度,对优化有声读物质量、规范其网络传播具有参考意义。

    一、有声读物声音质量评价内涵

    在信息研究领域,信息质量( Information Quality,io) -直是理论研究的焦点,国内外学者从不同学科、不同领域对其研究,成果颇丰。信息质量研究视角经历了从最初以数据质量( Data Quality,DQ)为中心到以用户( User)为中心的转变。②近些年信息质量评价越来越重视用户体验,将人的感知和体验作为研究新视角。刘冰从信息价值属性、系统技术功能、服务交互品质和感官心理体验四个维度构建了网络环境中基于用户视角的信息质量评价体系。③金燕、杨康认为,用户体验影响要素有理性要素和感性要素,理性要素指用户认知,感性要素指情感。④学者们较为一致地认识到,情感心理体验是信息质量评价的重要内容。人耳对于声音的体验直接而敏感。有声读物作为信息的一种有声形态,其声音中蕴含的情感和思想极其丰富。有声读物生产应提高声音的品质。⑤有声读物内容也关乎文字、知识和信息含量,但不作为本文研究重点,另作探讨。声音感知是从人耳到大脑、心理的反应,丰富的情感通过声音得以表现和传达,人们通过声音获得精神满足与愉悦。

    声音质量影响有声读物的听觉体验。有声读物声音质量评价是基于听觉体验和认知的音频质量评价,从三个维度展开:第一,由明晰性、规范性、交流性、人格化等构成的有声语言质量;第二,声音蒙太奇与感染力组成的声音和谐程度;第三,有声读物音频的适听形态。评价维度既包括“音质”,也包括“音形”。

    二、有声读物的有声语言质量

    声音是时间的艺术,呈线性传播,转瞬即逝。人们通过听觉感官获取信息,而在听的过程中人们来不及思考,所以有声读物应以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为基本创作原则,力求语言具有明晰性、规范性,有交流感,富有人格化特征。

    有声读物语言明晰性即语言清晰、明白、易懂。通俗易懂是看似容易实则不易的要求,语音、词汇和句式都需要认真揣摩。长期以来汉语书面语与口语存在一定差异,书面语用词严谨规范,逻辑性强,多用长句、复句、关联词,句式完整;口语通俗、简练、易懂,多用短句、单句、省略句。有声读物是一种精粹口语的创作,应做到语音正确清晰,吐字口齿清楚,词汇、语句表达准确,明白易懂。⑥有的图书文字存在大量专业用语、术语、文言文、古语词,如果照本宣科,则艰涩难懂,听觉感受会不舒适,需要进行口语化改编,以适应听觉需要。有声读物的叙事线索不宜多,以时间或空间为顺序较为适宜,少用倒叙、插叙。

    汉语普通话是我国各民族、各地域的通用语言工具,应运用规范普通话演播使作品拥有广泛的听众群体。语言是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也是开放的系统,随着社会进步而不断发展,新近出現的词汇、句式经过时间检验,也可为全体民众认可与使用。外语类作品录制应遵照外语语音、词汇、语法等规范。古音、方言类作品规范性体现于符合经典文化、当时或当地约定俗成的语言特征。由于地缘亲近性和认同感,方言类有声读物也易获得青睐,虽数量较少,但其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作用值得重视。如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特别节目《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抢救方言》聚焦正在遗失的方言,寻找纯粹地道的乡音乡情,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除通俗易懂外,有声读物的口语交流性是其重要特征。语言交流性指传播者通过有声语言与听者进行信息交流、心理交流、情感交流、思想交流。其一,这种交流感来自传播者内心对于传播对象的熟悉程度、平等意识和创作态度。从演播、讲述、讲解等传播者角度看,传播过程通常在相对封闭的室内环境中,面前没有传播对象,需模拟人际传播双向交流语境。从听觉感知来看,听者能敏锐地捕捉创作者语言中透露出来的态度和情感。揣摩收听心理、运用富于交流感的语体传播是一种语言策略。播音学的对象感,即目中“无”人而心中“有”人,这是产生交流感的一种心理技巧,例如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黎春播讲长篇小说《长袜子皮皮》,通过研究儿童心理,模拟孩子语气,声音透露出童真、有趣、好奇,一个天马行空的皮皮形象跃然眼前,满足了儿童的心理期待。其二,有声读物的口语交流将人际传播方式吸纳到内容里,如在线课堂中老师即时解答学生的提问。语言交流性赋予有声读物以人情味和亲和力,有效缩短了传受双方的心理距离,提高了听觉感知质量。

    交流性同时使得有声读物具有人格化的特征。语言人格化是指语言中渗透着创作者的人格特点。传播者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人文素养、学识功底、思维方式、语言习惯、兴趣爱好和脾气性格,都会通过声音表现出来。“听声辨音”“声如其人”即语言人格化的表征。有声读物演播者的人格特点融人作品中,优秀的演播者之所以演播出好作品,除了深厚的语言表达功力外,正是因为声音中渗透着难能可贵的人格化色彩。附着在语言中的表达风格,有的大气昂扬,有的沉郁暗淡,有的甜美可人,还有的温馨舒适。具有优秀人格的创作者在有声语言中渗透出一种积极的正能量,以亲和的声音感染人,以高尚的精神鼓舞人。作品中闪光的人格魅力、优秀的道德品质,具有极其强大的感召力和引导力。例如,在线教育类音频透露出老师的人格魅力,或热情洋溢、真诚宽容,或严谨认真、视野开阔。老师的人格魅力是吸引学生爱听课程的重要原因。提高有声读物创作者的素质和水平,有利于提升有声读物的质量。

    三、有声读物的声音和谐程度

    声音和谐性包括语言、音乐、音效配合,录音质量、播放质量等直接影响人耳感知的整体效果与和谐程度。人耳对于声音和谐性的感知非常敏锐,普通用户即可分辨出制作水平的高低。录制、编辑、合成等音频技术构建了一个新的声音世界。20世纪20年代苏联维尔托夫、库里肖夫、爱森斯坦、普多夫金等人创建的电影蒙太奇理论,至今对影视创作具有重要影响,用画面的构图、节奏等物理性特征对应其产生的美学特征,来实现镜头组接后的视觉冲击,使人得到理性和感性的启发。⑦声音蒙太奇也具有相似的艺术特征,例如在广播剧、小说连播、评书、故事讲述中,有声语言塑造每一位鲜活的人物,描述一个个灵动的场景,叙述生动具体的情节和细节。音乐、音效转场过渡,烘托情感,营造氛围。声音蒙太奇透露丰富细腻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象外之象,将各种声音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表达一种超乎现实的故事时空,激起听者内心澎湃,引发人们情感认同。提高声音的和谐性是遵循声音艺术表达规律和提升有声读物品质不可或缺的条件。

    和谐的声音具有感染力,声音感染力是声音中蕴藏的情感能量所带来的心理影响力。有声读物之所以受到人们喜爱,在于它不仅传递信息,还能够生动地传达喜怒哀乐等情感,区分是非爱憎中浓淡不同的尺度。有声语言最直接、生动、细腻地传递思想感情及人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有声语言蕴含着微妙而又巨大的拨动心弦的情感能量,⑧配以音乐、音效,达到作品更深之处。例如富有激情的朗诵,配上大气磅礴的音乐和海浪声,让人们发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以及超越个体微观世界的想象。播讲者的情感要丰富、细腻、贴切、深刻、分寸适度,还要考虑听者所处的环境,考虑其可能的心境,从收听细节处着想,满足情感诉求。

    优秀的播讲者能将所思所悟通过有声语言表达技巧精准地传达给听者,引发听者想象和思考。如有声科幻小说《人机战争》,日本超级计算机“深空”在未来某一天具备了人类意识,忽然变成超级杀手,引发一场人类和机器的生死大战。演播者用阴暗、低沉、缓慢、虚伪的声音来塑造计算机“深空”的反人类形象,通过混响和声音变形处理,配以音乐、音效,营造出浓浓的恐怖氛围。作品中人机战争的紧张、残酷和窒息感,启发人们对人机关系是非善恶的伦理与科学的思考。当人类以智慧战胜机器,语音、音乐和音效的配合又恢复到和谐舒适中。总之,提升声音艺术品质,要从情感层面人手,给人们留下美好的情感体验。

    四、有声读物的音频适听形态

    有声读物的收听行为具有鲜明的时间性特点。在快节奏生活中,社会对短音频的需求量增加。当时间比较充裕或兴致较高时,人们也乐于收听时间较长的作品。网络中大量历史知识、名著小说、在线课程等突破文字束缚,以听的方式提供知识和信息。有声读物不仅节约经济成本,也节约了时间成本,适合在移动状态下利用零碎时间收听。设计并优化有声读物音频的外部形态,以满足不同场景下的不同需求。

    有声读物适听形态包括每段音频时间的长短、声音符号的组织结构、节目样态与模式、每个剧集的完整性、针对对象的适听程度等。适听形态是音频的外部特征,也是声音的表达形式。形式取决于内容,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内容表达,二者互相交叉、渗透。在社会化媒体中,有声读物多以短音频、碎片化形态呈现,每一个单元短小完整、语言精练,一般为5~30分钟,适宜在任何地点和时间收听,数字化存储,便于携带和传播。这是基于用户移动场景收听而设计的产品形态,有声读物的开发和设计要满足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例如老年人爱听健康类内容,音频设计需要充分考虑老年人的理解力和接受力,语速放慢,音乐放缓。

    音频适听性不仅表现在时间长短上,也体现在文本内容、语言表达、编辑技巧等切实满足个性化需求上。例如由王凯团队主创的《凯叔讲故事》,为孩子们播讲优质的儿童绘本故事,成为孩子们的“哄睡神器”。为了让孩子们爱听,创作团队在音频的适听性上做出多种尝试,不断地改善产品形态,使之越来越精准地贴近用户需求。例如,有家长投诉,说凯叔的故事真好听,但是好听也有错。家长在孩子睡前讲故事是为了催眠,而孩子听完王凯讲的故事却越来越兴奋,还要再听一遍,家长很无奈。这个反馈让创作团队考虑如何使产品具有助眠功能。之后每次讲完故事王凯都会说:“宝贝,现在把眼睛闭上,听凯叔给你读一首诗。”选择一些孩子们难以听懂的诗词,每天连续念5遍,每一遍都比上一遍声音要弱一点,孩子就慢慢睡着了。《凯叔讲故事》认真揣摩用户的行为和心理,抱有诚挚、热情和关爱的服务态度,在音频的适听性、实用性方面下功夫,从而成为亲子故事类有声读物的优质资源。音频适听性实质上是充分了解用户需求,尊重用户体验,体现以人为本的媒体运营理念。

    五、结语

    综上所述,有声读物声音质量的优劣,是决定用户是否选择收听的最直接因素。好听的声音能吸引人,反之,品质差的声音会降低有声读物制作水准,带来较差体验,使人不愿收听。提升有声读物的声音品质是優化产品和服务的有效途径。优质的声音传递丰富的知识信息,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构建新时代的有声文化。随着人工智能等技术发展,智能机器生产的有声读物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工播读的劳动负担,提高了文本转换效率。然而,机器声音与真实人声仍存在差距,例如,在对作品深度的理解上,在深层信息的有声语言表达上,在情感与理智交融的内在语义的外部呈现上,在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把握上,机器还无法取代人类。

    人的语音中所蕴含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思想价值,是有声读物的核心品质。有声语言经过二度创作,形成不同于文字、画面等其他符号的另一种文本,凝结声音创作者的智慧,声音的创作过程也是知识生产过程。有声读物作为听觉文化的载体,凝聚人类的思想和情感,是巨大的知识宝库。有声读物的品质提升在于对这个知识宝库认真、负责任地开掘。

    注释

    ①[美]尼古拉·尼葛洛庞帝著,胡泳、范海燕译:《数字化生存》,电子工业出版社,2017年版。

    ②宋立荣、李思经:《从数据质量到信息质量的发展》,《情报科学》,2010年第2期。

    ③刘冰:《网络环境中基于用户视角的信息质量评价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

    ④金燕、杨康:《基于用户体验的信息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从用户认知需求与情感需求角度分析》,《情报理论与实践》,2017年第2期。

    ⑤诸葛寰宇:《我国有声书的发展困境和出路》,《现代视听》,2017年第9期。

    ⑥⑧吴郁:《当代广播电视播音主持(第二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⑦张菁、关玲:《影视视听语言》,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作者童云系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周荣庭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

    (本文编辑:林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