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口镇幼龄羊绦虫感染情况的调查报告

    马得梅

    摘要:应用微生物学检查方法—饱和盐水漂浮法,对来自青海省门源县泉沟台地区的幼龄羊进行粪便检查,以摸清其绦虫感染情况。结果表明,随机抽查的300只幼龄羊中有13只羊感染绦虫,其感染率为4.33%,这说明泉口镇仍存在羊绦虫病的感染,需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强检疫和综合防治力度,力争净化该病。

    关键词:幼龄羊;绦虫病;感染率;调查;泉口镇

    中图分类号:S858.2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7)11-0021-01

    羊绦虫病是由裸头科多个属的多种绦虫寄生于羊小肠引起的疾病的总称。主要特征为引起羊只的消瘦、贫血、腹泻,尤其对羔羊危害严重。常混合感染,轻度感染或成年动物症状不明显。羔羊临床症状表现极为明显,主要症状为消化紊乱,经常性腹泻,后躯常被粪便污染,常发生间歇性肠臌气,若仔细观察其粪便,会发现混有孕卵的节片。羊逐渐表现为消瘦、贫血。寄生数量多时,可造成肠阻塞甚至肠破裂。由于寄生的绦虫在羊体内不断释放毒素,在临床上大部分羊会出现低头耷耳、像小鸡在地啄食的典型症状,有时也出现回旋运动、体躯痉挛犹如醉酒状、抽撞倒地、空口咀嚼等神经症状,喜欢躲在阴暗潮湿的地方,常与羊群分离,处于自我孤立的状态。严重感染时可引起羊群大批死亡。

    该病主要是当人用带有绦虫幼虫的牛、羊脏器喂犬,或狗在觅食死畜或随意丢弃的有病脏器后而感染,感染后幼虫头部吸附在犬的小肠内吸取营养,发育长大,经20~45 d发育成熟,随犬粪向外界排出大量的虫卵,虫卵内的六钩蚴逸出发育为似囊尾蚴,牛羊吃草时吞食含有似囊尾蚴的甲螨而感染,常引起犬、地螨、牛羊间的循环感染。北方地区5~8月份为羊绦虫感染的高峰期。成虫在牛、羊体内可寄生2~6个月,一般为3个月。

    为摸清泉口镇泉沟台地区幼龄羊绦虫病的发生发展规律,避免因绦虫病的大量感染对养羊业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也为今后制定综合性防疫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本兽医站于2016年12月进行了一次羊绦虫病感染情况的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1 地理概况

    泉口镇位于门源回族自治县县城东部11 km处。西以西滩乡为邻;东与东川镇毗连;北以祁连山北麓与肃南县交错接壤;南以浩门河与阴田乡为界。总面积276.2 km2。辖有泉沟台、中滩、沈家湾、后沟、黄树湾、西河坝、俄博沟、多麻滩、 窑洞庄、大庄、牙合、西沙河、东沙河、腰巴槽、旱台、黄田、花崖、大湾18个村民委员会。泉口镇是一个拥有近2万人的人口大镇,辖区内18个行政村,以农业生产为主,畜牧业生产为辅。共4 114户,19 652人。有耕地3 585 hm2,草原面积7 291 hm2,有各類牲畜128 809头(只) 。

    2 调查时间

    2016年12月,在门源县泉口镇泉沟台地区抽样300只幼龄羊进行了羊绦虫感染情况的调查。

    3 检查方法

    (1)材料准备。漂浮瓶,载玻片,竹签,滴管,饱和盐水,显微镜。

    (2)操作方法。用竹签取适量的粪便(约1 g)置于含少量饱和盐水的漂浮瓶(高3.5 cm,直径2.0 cm的圆柱形小瓶)中,也可用青霉素小瓶代替,将粪便充分捣碎并与盐水搅匀后,除去粪中的粗渣,再缓慢加入饱和盐水至液面略高于瓶口但不溢出为止,在瓶口覆盖载玻片一张,静置15 min后,平持载玻片向上提起后迅速翻转,使有饱和盐水的一面向上,立即镜检,以防标本干燥盐结晶析出,妨碍镜检。

    4 检测结果

    在门源县泉口镇泉沟台地区随机抽样检测了300只幼龄羊新鲜粪便,结果有13只幼龄羊的粪便中检出了虫卵,其感染率为4.33%。

    5 小结与讨论

    (1)从本次调查结果看,泉沟台地区农户饲养的羊群中仍有绦虫病的感染,由检测结果可知,其感染率为4.33%。这说明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大力开展该病的检疫,加强该地区羊群的综合性驱虫力度,力争使该病在泉口镇得到控制。

    (2)广泛开展科普宣传教育,利用各种机会向广大农牧民宣传防治绦虫病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宣传广大农牧民一定要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

    (3)幼龄羊只在春季放牧后4~5周进行成虫期前驱虫,2~3周后再驱虫一次。成年羊每年可进行2~3次驱虫。常用药物有吡喹酮,羊每千克体重10~15 mg,一次口服。驱虫后的粪便做无害化处理。

    (4)感染季节避免在低湿低凹地带进行放牧,并尽量不在清晨、黄昏和阴雨天放牧,以减少感染。有条件的地方可进行轮牧。

    (5)对地螨滋生的场所,采取深耕土地、种植牧草、开垦荒地等措施,以减少地螨的数量,尽量避免其对羊群的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