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转新闻”与“观点超越事实”问题的解决策略分析

    孙婷

    【摘要】“后真相”时代,“反转新闻”与“观点超越事实”作为两种日益突出的新闻真实问题,反映出职业媒体原有报道模式在网络信息环境中面临的困境。上述两种新闻在真实问题上有着各自不同的概念内涵、相关事实特征及规避失实问题的技术特点,最后基于“新闻策展”理念和网络互动视频技术,提出在网络信息环境中职业媒体实现两种新闻真实的策略路径。

    【关键词】后真相;新闻真实;新闻策展;互动视频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迅速准确核查事实对保障主流媒体的公信力,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加强网络舆情引导具有重要意义。“后真相”时代,伴随着网络中无序的信息狂欢,“反转新闻”和“观点超越事实”成为两种较为突出的问题。“反转新闻”即已报道新闻迅速被新发现的事实“反转”,“观点超越事实”指受众不再相信“唯一的客观事实”,而以自己的观点、立场选择性相信事实。这些现象暴露了职业媒体原有的报道模式在网络信息环境中面临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应当借助网络技术的力量引入新的核查与报道模式,以应对当前存在的上述危机。

    “新闻策展”[1]理念认为,考虑到网络信息环境给媒体生态带来了剧变,职业媒体应从新闻的“把关人”转变为“主持人”,将传统的“完成时态”新闻报道转变为“进行时态”新闻报道,向网络用户开放新闻生产“后台”,筛选、整理网络用户发布的大量碎片化信息,以更好地为受众揭示新闻真相并引导舆论。本文基于“新闻策展”理念,结合目前出现的互动视频等新媒体技术,分析职业媒体解决“反转新闻”与“观点超越事实”问题的思路与策略。

    一、“反转新闻”与“观点超越事实”的不同

    (一)“报道真实”与“接受真实”

    杨保军教授指出,新闻真实是存在论和认识论的统一[2]。也就是说,新闻真实的实现在存在论层面上指新闻报道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呈现,在认识论层面上包括受众是否接受新闻报道为真。尽管“反转新闻”与“观点超越事实”问题都属于新闻真实范畴,但前者需要实现的是新闻的“报道真实”,后者需要实现的则是受众对新闻报道的“理解真实”。因此,解决“反转新闻”真实性问题需要解决的是新闻事实的核查问题,而“观点超越事实”真实性问题需要解决的是受众对新闻事实解读的共识问题。

    (二)外部特征事实与内部特征事实

    从相关事实的类型来说,“反转新闻”与“观点超越事实”所涉及的事实类型并不相同。比尔·科瓦奇和汤姆·罗森斯蒂尔认为存在两种事实:一种是事件的外部特征事实,另一种则偏向于内心世界。对于外部特征事实来说,真实是客观唯一的,不以人的主观立场为转移。例如一个快递员是否真的具备北大全日制本科学历,紫菜是否是黑色塑料袋做的等。而内心世界事实的报道受到人的立场、视角影响,这类经过人为呈现的事实被称为内部特征事实,例如特朗普是否是个好总统,卡车司机闯红灯时在想什么,等等。总体来说,被“反转”的新闻基本都是外部特征的事实,而“觀点超越事实”的现象则主要出现在内部特征事实上。

    二、避免“反转新闻”与“观点超越事实”现象的技术要点

    (一)快速准确“证实”与“证伪”,避免“反转新闻”

    避免“反转新闻”发生的主要因素在于尽可能快速、全面地了解事件相关的客观信息。一般来说,记者完成新闻的“报道真实”有“证实”和“证伪”两种方式。“证实”法指记者通过实地调查,采访当事人和目击者,不断收集材料为受众勾画事实全貌,这一方法是人类最为传统的真实检验方式。它的不足在于,受时效性的制约,记者很难在短时间内收集到事实的全部信息,导致“盲人摸象”式的失实。这类失实新闻常常被掌握了更多经验信息的当事人或目击者“反转”。“证伪”的真实验证方式需在展开调查之前先根据理论提出假设,然后再去实地验证这一假设。这种方式能够增加真实验证的确定性,但只有调查者对相关领域非常熟悉,才能在调研之前提出假设,然后再去检验假设真伪。而大部分记者是通才而非专才,如果新闻事实与记者原有知识背景差异较大,那么记者就难以用“证伪”的方式进行事实核查,只能根据信息源的叙述进行报道,这类失实报道常被熟悉相关领域知识的网络用户“反转”。

    (二)打破同质化信息壁垒,避免“观点超越事实”

    “观点超越事实”的新闻真实问题反映了人们在真实验证中受到自己已有经验、情感、立场的影响。这些主观因素推动受众对事实进行选择性相信。例如,支持本科生考研的人认可研究生教育对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从而坚信考研的必要性;而反对本科生考研的人则认为考研是逃避社会的方式,知识水平提升有限,认为本科生直接就业获得收益更大。网络的搜索功能、偏好推送、圈层化交流等信息传播特点给受众带来了“信息茧房效应”“回音室效应”等,在这种环境中,同质化信息反复出现并互相支持,使受众越发坚信自己选择的事实。为避免“观点超越事实”问题的出现,需要首先促进不同群体受众打破信息茧房,促进双方尽可能地系统了解对方观点的来龙去脉,理解对方的立场、视角与真实认定逻辑,并设法促进双方的对话与沟通。

    三、“新闻策展”视角下两种新闻真实的实现路径

    (一)有序引导受众提供核证素材,解决“反转新闻”问题

    一个新闻事件发生时,相关信息往往从四面八方涌来,十分混乱,阅读者难以消化。因此,在客观特征要素的信息收集上,职业媒体应充分利用网络的互动功能,应用H5场景或互动视频等便于用户互动的媒介形式,采取“设置分支”的方式引导用户提交“证实”和“证伪”素材。具体操作上,记者首先梳理并向受众提供采访获得的碎片化新闻素材,再根据新闻事实有待“证实”“证伪”的思路,设置受众提供信息的入口。新闻平台的后台借助大数据算法技术可以统计出受众高频提及的关键词、态度等,这些数据统计既可以用可视化图表实时展示给受众,更可以帮助记者编辑遴选有价值的内容。对有价值的内容,记者再以实地调查或向权威专家验证的方式来验证信息的真实性。最后记者编辑将对受众提交内容的验证过程和结果反馈给受众。这样,经过职业媒体有序的“新闻策展”,新闻报道模式由过去的“完成时态”报道转为“进行时态”的报道,可以改变以往网络用户杂乱、无序提供新闻事实的局面,促进新闻真实的更快发现,避免职业媒体报道不断被“反转”的尴尬,也可以提高网络受众的媒介素养。

    (二)促进受众“多元视角”体验,达成“视阈融合”

    如何使多元受众在对事物意义的不同解释中形成对真实的共同认知呢?尼采《道德谱系学》认为,应该从促进主体了解多元信息入手。[3]伽达默尔的诠释学真实观则认为对于并无标准答案的艺术真理的探寻主要靠主体在具体情境中的体验与领悟才能完成。因此,当真实的认定涉及主观感受,并无完全统一的真实结论时,应给予受众从多元视角出发及观察事实、感受事实的机会,以打破信息茧房和刻板印象。

    目前,互动视频这一备受各大视频平台重视的新的视频类型具备分支剧情、视角切换功能,能够为新闻事实报道提供多种视角的报道,辅以全景VR或AR技术更可以提供给受众身临其境的感受。例如受众可以在一个互动视频中分别体验施害者、被害者、旁观人等多种视角,增强用户在具体情境中的沉浸感和参与感。数据证明,互动视频的受众一般都会选择将几种视角下的剧情分别观看,这为局限于信息茧房中的受众提供了打破视角局限的机会,有利于达成伽达默尔所说的真实的“视阈融合”。

    四、结语

    从本质上说,客观事实的核证与促进共识达成是职业媒体的传统功能,也始终是社會发展、构建的必需品,但传统范式媒体报道已经不能适应今天舆论环境的要求。“后真相”问题的频现,信源与信息渠道垄断优势的消失都倒逼职业媒体转变其社会功能的定位。因此,职业媒体必须因时而变,开放媒体生产“后台”,充分利用受众智慧和技术赋予的可能性,更加有效地消除“反转新闻”和“观点超越事实”带来的不利影响,这将提供更有效的社会沟通。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互联网与表达权的法律边界研究”(15ZDB144)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Bruns A.Gatewatchingnot gatekeeping:Collaborative online news[J].Media International Australia Incorporating Culture and Policy,2003,107(1):31-44.

    [2]杨保军.论收受主体视野中的新闻真实[J].现代传播,2017(8):25-28.

    [3]杨俊.尼采哲学中的真理问题探析[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4):10-14.

    (作者为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生,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

    编校:王〓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