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金陵文化的南京“文学之都”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南京于2019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文学之都”,如何基于金陵文化为城市建设赋能更新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对学界中文化产业的界定与研究趋势、“江南文化”与“金陵文化”研究、文学之都建设路径研究等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以期对文都建设提供一种新的启发。

    关键词:文学之都;南京;城市建设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南京是一座具有35万年人类活动史,6000年人类文明史,2500年建城史,450年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古城。2019年10 月 31 日,南京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文学之都”。如何高水平规划和建设一个更具文学气质、更有世界影响的文学之都?如何激活南京丰富的文学资源,实现文学资源向文化资本的转化?金陵历史文脉究竟是如何被“延续”的?南京文学景观的数量和影响力等相关问题成为摆在学人面前亟待解决的难题和学界关注的热点。

    1.文献综述

    1.1文化产业的界定与研究趋势。根据《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8)》,文化及相关产业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相關产品的生产活动的集合。在文化部和旅游部合并的大背景下,文化+旅游产业的迭代升级与深度融合会带来更多的探索和机遇。相较于其他产业,文化产业具有创意性、引领性、低投入、低消耗的鲜明特点。内容的发展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文脉相传,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突出资源优势。史学慧,张振鹏(2019)认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除此以外,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也是研究的重点方向。但仍然存在传统文化资源转化创新动力不足、中国元素国际表达的创新能力以及南京的优质文化资源未被科学整合等问题。

    1.2“江南文化”与“金陵文化”研究。法国经济学家佩雷斯特经过研究认为:“精神气质”在一个地区的发展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江南”有着特定的地理历史定义,李伯重就根据施坚雅的区域研究理论提出“江南地区”的两个标准:地理上的完整性及该地区经济联系的紧密性和经济水平的接近性。梅新林《江南文化世家研究丛书总序》有“大江南”、“中江南”、“小江南”之分,解析甚为详实,可成一说。关于江南文化,刘士林(2003)《江南文化的诗性阐释》《西洲在何处》(2005年)、《江南都市文化的历史源流及现代阐释论纲》(2005),为我们分析江南文化的审美—诗性本质提供了一个清晰的划分界限。陈书录认为:“金陵文化……第一个高峰为孙吴与东晋南朝的六朝文化,第二个高峰为南唐文化,第三个高峰是以朱元璋定都南京为起点的明清文化。”

    1.3文学之都建设路径研究。以江南城市个体为研究对象的,有严明的《苏州城市文化心态的传承与变迁》(2006年),耿波的《金陵怀古诗中都市空间的产生》(2006),李正爱、罗文红的《徽州盐商与扬州城市文化艺术》。朱逸宁的《南京城市文化的形成过程与精神体系》(2015)《“文学之都”的历史源流与建设路径研究》(2020)等论述最有针对性。高翔(2019)认为“文学之都”的建设可以借鉴国外的四类建设模式:文学遗产综合开发模式、文学产业创意引领模式、文学教育普及助推模式和文学传播多元融合模式。并一针见血地指出:文学之都的建设离不开对文学景观的梳理和保护,以及文学景观的创意化开发。

    2.南京“文学之都”建设对策

    2.1从点到面打造南京文学景观。作为旅游企业的旅行社需要挖掘、梳理现有的文学景观中,与中小学教材相关的资源,比如“秦淮河”、“江宁织造博物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中国科举博物馆”等,打造成诸如“跟着课本游金陵”等线路产品。

    2.2 ?拓展文学多样性,多样性不仅仅体现在传统纸质主流文学作品创作宣传,包括亚文化文学作品,新兴科技融合文学产品及国际文学作品。对传统文学进行科技赋能。

    2.3 ?坚守南京文学创作、生产和传播的重镇。作为“文学之都”,创新才是永葆活力的源泉。南京文坛上有一批作家,不仅在南京和江苏省具有极高的影响力,在全国范围内也具有一定知名度。为南京的文学爱好人士搭建平台,使其有机会可以互相切磋,研讨,定期出版相关的成果,丰富文学体裁,进而打造成为独特的“金陵文学”品牌。将文学资源转化为文学资本。比如在秦淮河畔,科举博物馆内,举行“金陵诗词大会”等,并将其打造成国内有较高影响力的品牌。

    2.4 ?为创意文化产业培养人才,为城市文化可持续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2.5 ?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直播平台。云上观非遗,云游南京,跟着名著游南京,诗歌南京地图等智慧旅游与数字文博项目的开发和设计。设计强地域属性、强IP属性的文创产品。

    2.6 ?打造书香南京,对市民公共图书馆等硬件设施完善的基础上,利用节庆和活动,利用普通机构和企业对文学推广的热情及市民视角对文学生活的感知。国民阅读率的高低,大到一国,小到一城,都体现了当地的文明素质和竞争力,更是社会文化发展指标之一。所以,在当前如何在市民“手不释机”的情况下,提高市民的阅读兴趣,是推进文学之都建设的重点工作。

    参考文献

    [1] 南京历代名著[M]. 徐宁,南京出版社,2016.

    [2] 地域文化与唐代诗歌[M]. 中华书局 , 戴伟华, 2006

    [3] 从《吴都赋》解读六朝初期南京的城市文化气象[J]. 朱逸宁,王东.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1)

    [4] “文学之都”的历史源流与建设路径研究 ——以南京为例[J] . 朱逸宁,苏晓静.中国名城,2020(6)

    [5]南方想象的诗学——苏童小说创作特征论[J].张学昕,文艺争鸣,2007( 10) .

    [6]作为方法的文学之都——文学与创意城市建设的互动关系研究[J] . 高翔,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9(2)

    [7]江南文化资源的类型及其阐释[J]. 刘士林,刘新静.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11(05)

    [8]Scene Scapes.How Qualities of Place Shape Social Life. Daniel Aaron Silver,Terry Nichols. . 2016

    作者简介:张婷婷(1981.06.11)女,汉族,辽宁沈阳人,三江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专任教师,副教授。研究方向:旅游文化,美学

    基金项目: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以金陵文化为产业赋能的南京“文学之都”建设路径分析与实证研究 ?资助 ?项目编号:YB-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