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山水画构图形式的承与变

    吴琴琴

    摘 要:纵观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无论是其笔墨、色彩,还是构图,无不在承、变。构图作为“画之总要”,关系到山水画创作的整体效果,是绘画创作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当代山水画在继承传统构图和借鉴西方构图的基础上,形成了集传统与现代审美标准于一体的具有装饰美感和构成效果的构图形式。

    关键词:当代;山水画;构图形式;平面构成

    一、传统山水画的构图

    传统山水画中,构图既可称为章法布局,又可称为“经营位置”。画面的布局安排关系到山水画美感的呈现,所以历代山水画家在创作中都相当重视构图,在“师造化”的实践中,总结经验,巧妙灵活安排画面,形成了独特的山水画构图形式。早在唐朝,山水画构图已经被重视,自五代到北宋,山水画发展到高峰,构图形式也更加系统化、理论化,山水画构图有了突破性进展。

    (一)“三远法”

    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载:“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用几个“远”来表现仰视、俯视、平视的山水空间关系。“高远”是自山下看山上,具有山峦高耸突兀、气势逼人之感,类似于西画的金字塔式、纪念碑式构图;“深远”是从山上看山下,从前山望后山,具有意境幽深的空间感,类似于西画构图中的“之”字形或“S”形构图;“平远”是自山前看山后,自近山望远山,具有坦荡开阔之感。“三远法”也是传统山水画构图中古人一直遵循的一种程式化构图法。

    (二)散点透视

    散点透视是相对于西方焦点透视而言的中国独特的透视理论,它不受空间和视线的限制,传统中国画以散点透视组成画面,其特点是将不同位置的景物安排在同一画面中,是多个视点观察所得,画家创作不固定在某一位置观察景物,所以也称移动透视法,尤其是长卷立轴式构图,可把仰视、俯视、平视、远观近乎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表现咫尺千里的辽阔境界。这是一种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观察方式,不同于西方科学精准的焦点透视,这是中国独特的艺术创作方式。

    (三)传统山水画构图的形式和原则

    传统山水画的程式化构图包括全景式、边角式、对角线式、开合式、起承转合式、“之甲由则须”字形式等,在景物安排上注重对立统一的原则,遵循主宾、呼应、开合、虚实、疏密、藏露、节韵等规律。这些构图形式成为程式体系,为后来山水画家创作提供参考。传统山水画构图总体呈现出程式化、系统化、规范化、条理化等特征。

    二、当代山水画的构图特征

    20世纪80年代,受85思潮的影响,山水画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形成了坚守传统、继承古意的传统派和学习西方、力求变革的革新派,但革新派也并不都是完全抛弃传统,而是在传统基础上借鉴西方。

    (一)构成性

    当代山水画构图具有很强的构成性特征。平面构成原理指在二维平面空间内按照形式美法则对点、线、面有秩序地进行分解和重组,创造一种理想的形态,重新组合的形态具有一定抽象性和表现性。当代山水画家常利用平面构成艺术中的分解与重构、平衡与对比、重复与变异等构成形式将物象原本的排列方式打乱,物体错落、重叠,大小不同,形状各异,以不规律的排列构成新的画面。这种构图较为饱满,画面中常出现大片色块与墨点,墨线交错分割,视觉效果极强。虽是同一种方式,只要变换内容与形式,改变排列方式,画家们的构图形式也各不相同,因此平面构成艺术多被当代山水画家所用。

    (二)装饰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山水画越来越受广大民众的喜爱,或是为了实现其经济价值,满足人们的视觉感受,当代山水画越来越注重装饰性效果。实际上装饰性构图在传统山水画中早有体现,传统山水画构图利用散点透视的方法,使画面效果趋于平面化,崇山峻岭不受视点的阻碍,如《千里江山图》长横卷的构图形式,利用散点透视将起伏的山脉全部平面化,江水细致的勾勒配上青绿的色彩,装饰感极强。当代山水画构图依然延续了传统的平面化构图形式,但相比传统,更趋于简练,更注重画面的视觉效果。为了增强视觉冲击力,画家利用折叠、重复、平铺等平面化手法对画面进行排列组合,不局限于国画颜料等传统材料,大胆尝试不同的绘画材料,绘制出具有当代装饰性效果、符合当代人们审美需求的图式。

    (三)抽象性

    当代山水画构图具有抽象性特征,传统山水画中的意象性就是对具体形态的抽象表达,中国传统山水画重要的三个构成要素是点、线、面,各种皴法、点法是一种凝练的抽象性符号,这些抽象性符号组成了一幅山水画。當代山水画同样以点、线、面构成画面,只是内容有所不同,他们可能省略勾勒和皴法,直接以抽象的色块或者墨块代表山川,以不规则的色点、墨点代表树,或者运用挤压、分割、重组、夸张的手法让物体扭曲变形,表现一种抽象的形态。在某些画作中甚至看不到具象的形态,这是画家通过对原来山川的分解、重构主观创作的抽象性图式。

    三、当代山水画家的构图

    (一)贾又福

    贾又福的山水画多取截景构图,与上留天、下留地的传统构图不同的是,贾又福总能在有限的平面空间内将太行的蓬勃气势凸显出来。部分作品中结合运用了传统“三远法”与西方构成艺术,如《太行丰碑》中近景、中景、远景层次分明,几何化的山体如利斧切割而成,轮廓取用方折线将交替重叠的山峰分割开来,山体错落的布置以及远处隐晦的山川无疑将纵深感展现得淋漓尽致。其作品中带有律动感的横断式、内聚式、放射式、分割式等构图吸取了西方透视原理和构成原理,合适范围内的夸张与抽象也符合当代人们的审美标准,贾又福新颖独特的构图形式体现了其山水画艺术的时代性。

    (二)陈向迅

    善用满布局构图的陈向迅常常喜欢将画面完全铺满,不留一点空隙,高密度的布局在他任何作品中都毫无违和感。题材从不会限制他对形式语言的探索,所以他的构图往往极富形式感和构成感,《园林组画》中画面多纵横交错,直线切割,所有的物象也不依照对象的空间顺序排列,以平面构成的方式布局。这种不求空间感的板块式的分割重组以及轮廓的简化排列给人独特的视觉感受。其“课徒”系列和《水墨构成》与其他作品不同的是,远看好似用墨画的平面构成图形,似乎与传统毫不沾边,近看传统的斧劈皴、披麻皴、单勾、双勾全部符号化出现在画面中,画面中也看不出山石具体的形状,只是用多条纵横的墨线分割画面,让人感到无比震撼。

    (三)卓鹤君

    卓鹤君山水画构图极具现代性和抽象性,他将西方构成理念与中国传统山水画观念相结合,他迷恋于毕加索的立体派语言和康定斯基的构成语言,他肢解传统笔墨结构,用立体派语言和构成语言重构传统山川、屋舍,构成具有抽象性特征的全新图式。如《红房子》中形状不同的墨块与色块如敲碎的玻璃随意摆放,这些几何图形类似毕加索的立体派语言,画面中的红色房子以“S”形走向贯穿画面中央,增加了画面的纵深感。红色色块与黑色墨块相互重叠,层次变化丰富,装饰感极强。这幅画远看似西方的立体派绘画,近看全是传统的笔法、墨法。融汇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的绘画实践是成功的。

    四、当今山水画构图创作的启示

    中国传统山水画历史悠久,历代画家经过反复实践与摸索留给后人宝贵的经验和方法,我们应該将其传承下去,并且要注入新的时代内容。当代山水画创作存在一些极端和误区,例如,一些人为了追求形式创新,选择全盘西化。西方构成原理只是一种艺术创作手段,而非与传统决裂,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为了解构而解构。有创新意识固然好,但将西方的东西全盘搬上中国文化舞台也不适宜,中国传统山水画构图有其独特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底蕴,不能完全舍弃。艺术不应是固定不变的,每个时期的艺术都应顺应时代的审美和社会的需求,不能全盘西化,当然也不能固步自封。中国山水画发展应该立足于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结合西方构成艺术的表现形式,大胆实践,为传统山水画构图注入时代的血液,既不陷入程式化,也不过分追求标新立异。贾又福、陈向迅、卓鹤君等当代山水画家都在自己的创作中融入了西方的表现形式和艺术手法,但他们仍然立足于传统,重视传统的构图方式、笔墨语言,只是在画面的组织与形态的构造上进行了创造性处理,使其构图方式更具现代感。他们在对传统的传承与变革上把握了合适的度,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的山水画构图新样式。继承传统也好,借鉴西方也罢,好的构图形式往往就藏在自然中,“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才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独特构图形式。

    参考文献:

    [1]葛路.中国画论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郭金平.当代中国山水画的平面化构成图式[D].湖南师范大学,2010.

    作者单位:

    佳木斯大学

    通讯作者:

    徐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