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内涵的重构

    何晓阳

    ◆摘? 要:从静态性质看教育是一项创造性工作。从动态性质看,教育是人的终身活动。从功用看,教育改善人的生命质量。

    ◆关键词:教育内涵;重构

    一、从静态性质看教育是一项创造性工作

    1.教育方式由简单到复杂。教育方式是教育方法、手段、途径的总称。从教育起源推测,教育方式原本是简单的、自然随意的。人们对教育的起源有多种推测。生物起源学认为教育源于动物生存竞争的本能。心理起源说认为教育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模仿。劳动起源说认为教育源于劳动。因此,作为早期为人类生活所需的教育最初是自发、简单、机械的。教育最初的方式主要是模仿、言传与身教。在沃辛顿·史密斯在其《史前的野蛮人》一书中描绘了史前年轻人模仿成年人取火、制作锐器的事实。事物是发展变化的,简单的教育方式随着时代变迁、升华,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发展。学校的出现意味着非专门化由专门化教育所取代。教师身份的出现,使教育具有目的性,有教育内容、方法、评价,原有的模仿被目的明确的学校教育所取代。学校和教师的出现,使言传身教让位于经验丰富的各种教育方法。教育已不是简单活动,已脱离稍读点书就能当教师时代。教育已成为技术含量高、拥有职业门坎和职业标准的行业。从幼儿教师到小学、中学、大学教师,均须拥有教师从业资格证。教师不仅要拥有专业知识,也要有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知识。

    2.教育内容由浅显到高深。最初的教育内容来自人的感性知识,是生活经验,是直接的、零碎的、浅显的。逐渐发展为理性知识,是间接的、系统的、深层的。中国古代的教育内容,源于生产劳动工具的制作、取火用火的传授、生活习俗的推广等。春秋末期的孔子主张“六艺”为主要教育内容,即:《诗》、《书》、《礼》、《乐》、《易》、《春秋》,意味着教育内容已上升为理性知识、书本知识。教人态度温顺,知晓历史,心胸宽广,了解正邪,懂得交往。其特点是注重社会文事,轻视劳动生产与科技,为古代教育内容奠定了基础,影响历朝历代。后代的思想家、教育家虽有各种主张,但只是在“六艺”基础上的个性化解读。教育内容不断拓展,至今形成了精细化的种类繁多的学科教育体系。西方的教育内容也由简单向高深递进。史前教育内容主要是劳动生产经验的传递、社会生活习俗的推广、宗教和音乐、舞蹈、军事、体育。后来,逐渐发展为逻辑严密、科学严谨的学科教育。

    3.教育理念和实践由保守到创新。教育行为由原始的言传身教到私塾教育、学校教育,逐渐演进。由一一对应的师徒传授到老师对多位学生的教授,由封闭向开放。教育方法最初为原始自然传授法,后通过实践、总结,形成了符合人的身心成长规律的科学法。教育目标由生存目标向综合素质目标演变。教育评价由实用至上趋向科学合理。经历了学而优则仕成才评价到分数至上的考试评价,演进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评价。教育理念由封闭、落后、狭隘向开放、进步、广阔转化。教育目的由个人目的向社会目的转化,培养社会有用之材。教育技术由黑板、粉笔的原始技术向电脑、网络转化。教育效果由丰富知识到提高素质。

    二、从动态性质看,教育是人的终身活动

    1.教育是认识活动。教育的三要素包括施教者、受教者、教育内容。首先,施教者一定是有学识、有经验的人,这种学识和经验显然不是天生的,应是后天学习得来的,是认识所获。施教者将教育内容传授给受教者,对施教者是认识的深化,对受教者是认识的过程。教育使施教者与受教者认识了自然、社会、艺术,教育使之增长了学识,开阔了眼界,由无知到有识。

    2.教育是提升活动。教育使施教者认识深化,使受教育者获得认识,使教育内容不断完善、科学。孟轲继承孔丘“仁学”,提出“仁政”、“性善论”。后来,四书及五经发展成为儒家主要经典。西汉董仲舒主张以“六艺”为教育内容,在道德教育方面,提出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说。魏晋时代,推崇玄学,《老子》、《庄子》、《周易》并称三玄。梁朝颜之推写出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育之书——《颜氏家训》,主张学习经史百家,了解琴、棋、书、画、数、医、射、投壶等,教育内容得到拓展。隋唐教育内容,除儒学外,增加佛学、道学,学校教育开设儒学、律学、书学、算学、时务、杂文等课程。宋朝儒、佛、道学逐步融合,以致孕育出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糅合佛、道思想的新的思想体系,即理学思想,为教育增添了新内容。宋元时期,蒙学教育得到发展,其内容为基本的道德行为训练和文化知识技能学习,《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成为通行的蒙学教材。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教育改革家王安石主持对《诗经》、《尚书》、《周礼》训释,修撰《三经新义》,成为官定教材。南宋理学家、教育家朱熹毕生写成《四书章句集注》,成為学校教科书。明朝推崇程朱理学,清代推崇儒家经术,倡导程朱理学。

    3.教育是探究活动。教育促使施教者不断探索自然、社会的奥秘,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不断探究教学规律。教育使受教者由接受知识、技能者向探究者转化。教育是一工作岗位,属于名词,显示其静态性。通常,一般把教育视为一种将原有知识、经验、技能进行传授的工作,因而有人认为是守旧的甚至机械的、低端的工作,没有创意。培根曾经在他的《新工具》一书中将已知的人类学术划分为九个层次,将具有教育性质的传递艺术划为第九层,将教育知识置于最低层次,居于依附地位。随着时代变迁、认识深入,人们认为教育是一项创造性工作,即教育工作能带来新思想、新行为、新方法、新效果。

    三、从功用看,教育改善人的生命质量

    1.教育使人产生灵魂。人出生下来,犹如一张白纸,正是由父母亲人的呵护、引导,社会熏陶,学校系统教育,使儿童由无知到有识,产生了概念、判断、推理,形成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有理想,有纪律,有信念,有爱心。

    2.教育助长生命成长。教育引导人向着正确的道路前行,教育指引政治方向,规定教育内容,宣传法律,规范纪律。教育引导儿童锻炼身体,调节人的心理。教育培养儿童形成劳动观念,培养技能,适应社会,自立自强。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 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人的成长是一个过程, 是自然生命与精神生命的统一。

    3.教育提升生命质量。教育使人培养学习观念,通过学习改变命运,通过知识成就未来。教育使人培养创造意识,通过创造产生物质财富和精神产品,通过创新增添新思维、新动力、新境地。教育使人培养审美意识,感悟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提升审美品位,创造美的言行。

    参考文献

    [1]叶澜.教育学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张斌贤.外国教育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4]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5]付筱冬.浅谈对教育内涵的理解[J].青年文学家,2009(14).

    基金项目:2018年度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新时代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班主任赏识式教育对学生政治思想引导作用研究》(项目编号:18C1667)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