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文化强国是高校学生的重要使命

    罗国忠

    《高校思想教育的理論叙事》(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9年出版)是高校思政教育建设进程中的必读书目之一,收录了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韩震教授的部分访谈、致辞及论文等重要文章,对于高校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文化强国作为我国一项十分重要的发展战略,旨在推动文化繁荣、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和进步,文化强国战略的提出,对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都有着很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其正处于重要的人生成长阶段,善于借助文化的力量,来对大学生进行思想、行为等方面的引导,有助于强化学生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感,从而更好地完善自我、提升自我,对国家和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立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稳扎文化强国教育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体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板块之一,承载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需要在因时而进、因势利导的前提下实现教育工程的递进。结合当下文化强国理念,诸多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开始将着力点放在学生的使命意识构建之上,而如何达成这一目标也成为高校面临的共同问题。《高校思想教育的理论叙事》(以下简称《叙事》)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一方面号召思政教师强化自身知识体系构建;另一方面提出了立足现状加强创新的重要指导思想,致力于探索全新的文化强国发展路径;同时也强调思政理论需立足于现实发展,防止脱离实际。

    《叙事》一书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教育的神圣使命”“与青年朋友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章节中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了明确总结与表述,主要涵盖了思想共识、文化认同及实践动员等方面,对党的十八大报告进行了深度解读与延续号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取得稳步发展,初步论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我国国情的契合性,也预示着在后期的发展战略目标构建中,也应始终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地位,以统一的发展观应对国家发展进程中面临的各种矛盾与问题。文化强国理念是目前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无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还是在高校教育道路上,都占据着里程碑式的关键地位,《叙事》一书中也倡导将其作为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目标,并深度根植于思政课程体系当中。

    对于高校学生而言,要切实参与到文化强国阵地当中,首先需要清晰认识到自己未来主人翁的身份,将文化强国意识作为与自身发展息息相关的因素,在充分掌握理论知识的前提下,依照马克思主义指导,做好个体文化建设规划,遵循客观发展要求,并主动参与到实践探索当中。其次,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在宏观层面建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微观层面树立以文化强国为方向的发展目标,致力于突破狭隘格局的禁锢,将个人行为、个人观念与集体乃至国家相联系,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为共同目标,并通过强化精神文明建设来打造其中力量。再次,在文化强国目标导向下,重新梳理当下思政理论课程脉络,奠定好充足的理论认识基础,建立科学社会主义信仰,加强自身在文化强国路线参与过程中的坚定性与自觉性,从而在目标战略推动进程中始终保持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价值观。

    文化强国战略在高校学生群体中的渗透需以核心价值体系构建完善的思政课堂体系为基础,要达到直观教育成效,除常规教育模式的应用外,还应从本质教育角度出发,激活学生内心热爱文化、尊重文化的意识,逐层完善认知结构,并联系社会主义发展实际及前景完成实时更新重构。《叙事》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文化强国战略、科学发展观属于同一个有机整体,存在相互联系。同样,对于党的十八大精神的理解不能仅仅停留于具体的方针政策层面,而应主动跳出框架,由根本的思想路线出发,跟进时代变化革新方法,使文化关怀与发展内核融于一体。总的来说,文化强国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土壤,当代大学生应找准着力点,迎合时代要求,由个体的奋斗出发,汇聚集体的力量,为文化强国战略的落实奠定可靠的人才基础。

    二、立足当下高校思政教育进程,强化教育资源支撑力量

    《叙事》一书在“高等教育改革要甩掉陈旧的包袱”“优化学科结构,提升核心竞争力,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高级涉外人才——关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等章节指出了教育资源在教育改革进程中的重要性,对人才培养所需的支撑力量做出了大致的总结。从教育资源构成来看,教师资源与教材资源是其中占比较大的因素,也是能够直接对学生学习成效产生影响的因素。自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的要求后,如何掌握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建设的主导权便成为诸多教育工作者共同面临的问题。从教育资源角度来看,鉴于教材资源与教师资源在思政教育工作中的影响,可在立足当下教育进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资源渠道的建设,同时紧密联系文化强国要求,坚持走文化育人道路,从根源上强化教育资源支撑力量,使高校学生与文化强国战略的联系更为紧密。

    文化强国战略的核心在于文化,教材资源的核心在于总结并呈现一类文化,创新编写思政教育教材的目的也与强化学生文化教育有直接相关性。在教材资源创新层面,首先应当找出现有教材资源的滞后因素,探究时代发展、话语权转移、社会格局等元素对于思政教育体系的影响所在,再通过提取重点的形式来将主要因素作为教材更新的参考,从而主动触及思政教育的本质。同时,将取得的最新实践成果转化为理论体系,使思政教育架构始终符合时代发展要求,且始终作为实际实践成果的客观反映,从而保障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在高校学生群体中的正确指导意义,避免脱离文化强国战略的初衷。另外,注重教材内容的时效性,在完成编写的基础上进行动态化不定时修订,尤其在党的理论创新不断加快的当前,更需要时时关注文化强国战略实施的情况,同时吸收实践转化的理论精华,做到实践与理论两手兼抓,突出教材在思政教育中的功能价值。

    教材的编写难免存在普适性高而针对性弱的特点,因此在实际教育工作中还需以专业的教师资源作为引导力量,在把控教学节奏的同时规避空洞化、抽象化等问题。一方面,注重教师资源结构的搭建,尽可能扩大复合型人才的占比,如招收同时具有理论传达经验与社会实践经验的教师,以便更深入地向学生传达“文化强国”概念的表层要义及参与路径。另一方面,注重方法应用的创新,尝试探索更易被学生所接受的教学方法,分别由学生的价值观念、责任意识、独立思想及创新意识等各个方向出发,点对点切入,通过因材施教的策略达成针对性引导,突破教材普适性过高的限制。

    三、立足現实思政教育变革需求,优化现有教育空间环境

    《叙事》一书在“大学的使命与完善大学治理结构”“作为方法论的哲学——与青年教师谈治学”等章节中指出了当前高校教育环境中仍存在空间狭窄、框架老旧的问题,亟须在探索实践道路、丰富理论体系的过程中加以调整。无论从人才培养还是文化传递的角度来看,高校的思政教育体系均有着明显的变革需求,如需要转变滞后模式、开拓教育空间等,在融合文化强国战略目标的基础上关注学生本质变化,并作为依据应用到后续教育变革当中。

    针对以往思想教育过于强调理论性的特点,可在后续变革中加强行为模式方面的指导作用,将纯理论灌输转变为“知行合一”的引导,侧面观察文化育人战略的落实成效。例如,将思政教育与学生的行为管理进行结合,树立规范的行为准则标杆,奠定良好的文化认知基础后,再于实际中践行。同时,为扩大文化强国理念在学生认知体系中的覆盖面,还可考虑由更贴合学生信息搜集渠道的方向着手,如利用互联网平台将文化强国的概念进行渗透,通过新媒体等渠道吸引学生主动获悉,并在提供交互渠道的前提下号召学生之间更多地进行实践体验交流。总之,思政教育的开展途径是多元且丰富的,无论理论学习还是实践学习均能够尝试挣脱单一课堂教学的束缚,通过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来达成事半功倍的效果,使文化强国这一使命深深根植于学生的基本认知当中。

    思政教育体系中,内容层次丰富且相互关联,教学中需由统一视角出发,引导学生以辩证的方法来看待问题,从而在文化强国战略中保持个体的独立性,彰显现代化教育空间的广阔性。例如,在确立教学主题的前提下,以项目制教学方法来使学生逐层构建起对主题概念的认知逻辑,同时在团队协作过程中找准自身定位及优势,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再从实践中总结新的理论。总的来说,学生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解读与践行离不开思政教育的铺垫,只有在教育环境得到扩大与优化的前提下,真正将学生作为教育主体,以满足学生需求为落点,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才能得以根除,这也是《高理》中所强调的方法核心。

    总之,《叙事》在高校文化强国理念建设中参考意义明显,可用于作为思政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书目,由此加大高校文化强国战略教育力度,巩固学生的使命认知,认清当前路径下大学生群体应当承担的职责与应当发挥的力量,从而以更积极的态度参与到文化强国建设中来。

    (课题:海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大学生公共外交能力培养的实践模式研究”,项目编号:Hnky2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