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低段学生读写素养的策略

    张惠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与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重视学生的语言积累问题。教师通过加强对语言要素知识的讲解,加强对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的训练,使学生在读写结合模式下体会和感悟语言文字的用法,从而及时、准确地完成听话、说话、写话任务。这不仅夯实了低段学生的语文基础,也为他们升入三年级打好基础。一、加强积累练习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说好话、写好话。教师引导学生合理组织语言文字,熟练运用标点符号,准确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学生坚持“照葫芦画瓢”的原则,从阅读中积累知识、经验、情感,在仿写中遣词造句,加强对语言的把握,从多层面、多角度上培养读写能力。

    以统编版语文教材《葡萄沟》为例,本文用生动的语言讲述了吐鲁番葡萄沟的民风民俗,突出了吐鲁番葡萄品种多、味道甜、产量高等特点。文中具有较多句型,教师可以加以引用,以增进学生的语言意识和思想情感。比如“到了秋季……有红的、白的、紫的……”这段话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仿写。这样一来,既达到了让学生遣词造句的目的,又能使学生积累知识,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为了引导学生把习得的方法运用到不同的情境中去,有效提高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教师必须紧扣文本,借助语言的典范,巧用文本资源为学生语言训练搭建一个循序渐进的迁移平台,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文本范例的语用价值。二、培养语言表述习惯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强的语言学科。学生要想学好语文,必须要具备良好的素养和语用能力。如果教学互动过于简单,问题内容过于直白,很容易使学生养成“长话短说”的不良语言习惯。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语言知识,合理设计教学互动环节,利用有梯度性、层次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语言意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习惯。

    以统编版语文教材《找春天》为例,教师要深入分析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尽可能多地设计问题。比如,教师可以先提问“文章中有几个自然段?有多少句话?”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初读文章,搜索答案。然后结合文本中的关键句子,如“我们几个孩子脱掉棉袄,冲出家门,奔向田野,去寻找春天”等,让学生回忆生活,深入思考春天的特点,从而准确地概述文章的中心思想。最后,教师再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经历,谈一谈“春天有哪些景色,春天与夏天、秋天、冬天有什么不同”,进一步锻炼学生的语用能力,使学生能在说话、写话中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三、加强知识迁移

    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拓展和延伸文本中的知识。通过加强知识迁移,在教学中渗透说话、写话的要领,使学生在深入学习文本时,能够运用学到的知识说话、写话。

    首先,教师要注重运用多媒体,熏陶学生的语言情感。教师通过创设真实的情境,提供想象空间,使学生在表达自己观点的过程中灵活运用语言。以统编版语文教材《曹冲称象》为例,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展示曹冲称象的过程,并配合相应的语言文字加以说明,使知识内容直观化、简单化。接着,将曹冲称象这一事件进行迁移,要求学生说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小妙招,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开发学生的语言思维。然后,教师对学生的观点和想法进行评价,让学生在由少到多、由易到难的写话训练中,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其次,教师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言意识。教师可以围绕某一课题进行拓展训练,使学生在记忆、理解、应用新知识的过程中,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以统编版语文教材《坐井觀天》为例,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将这篇文章编写成一个小剧本,让学生扮演青蛙、小鸟,从台词中体验文章的中心思想,感知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这样的训练,不仅能激发学生听话、说话、写话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综上所述,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语言学科。培养学生的阅读和习作能力,是提高语文素养和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听话、说话、写话的训练,讲授习作方法,使学生在深度学习中,在提问与答题中,在交流与探讨中锤炼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提升语文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