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逻辑、育人功能与实践路径:新时代 主题出版研究

    【摘要】? 新时代主题出版的地位更加突出,意义更加重要。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基本观点以及现实的人、人民美好精神文化生活、人的全面发展是新时代主题出版的价值逻辑。提高人民思想觉悟、凝结人民共同价值、增强人民文化自信、滋养人民精神世界是新时代主题出版育人功能的主要体现。因此,新时代加强主题出版工作,要以满足人的需要为主线,坚持主题出版精品化、差异化、融合化、大众化和国际化的实现路径。

    【关? 键? 词】主题出版;价值逻辑;育人功能;人的需要

    【作者单位】蓝廖国,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的长效机制及实施路径研究”(19BKS147)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239.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0.16.007

    主题出版活动由来已久,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很重视利用主题出版配合革命斗争工作。自2003年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提出实施“主题出版”工程以来,经过16年的发展,主题出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题出版发展学术报告(2019)》显示,新时代主题出版的概念不断丰富和深化,在选题上涵盖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全方面,从原来集中于政治类选题,扩展至关注党、国家和社会的核心问题,以及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选题;在选题视角上逐步由宏观向中观甚至是微观层面拓展;在展现形式上,逐渐向融媒体转变,“纸”和“电”的结合更加紧密。各界对主题出版的定位、内容、发展趋势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主题出版也展现出新的特点。

    马克思主义人学以唯物史观为基础,侧重研究现实的人和人的发展规律。“人的需要、人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关系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核心线索。”[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既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无论是马克思提出的社会主义思想,还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都离不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个永恒的话题。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聚焦于人的生活、发展、幸福、利益、解放等方面,具有丰富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意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也是马克思主义人学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坚持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基本观点,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对新时代主题出版进行理论透析,有助于出版主体深化对主题出版的认识,并肩负起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使命。

    一、主题出版的价值逻辑

    价值是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意义关系。价值是相对于人而言的,人是价值的创造者、实现者和享有者。把握主题出版的价值逻辑起点、价值主题、价值旨归是梳理其价值逻辑的关键。

    1.现实的人:主题出版的逻辑起点

    逻辑起点是研究对象的“最基本、最简单抽象”,是矛盾发端的胚芽,蕴含着尚未展开的可能性和丰富性。逻辑起点亦是问题的初始假设,不同的假设往往会得出不同的论证结构,甚至完全不同的结论。西方学者对于人的假设众说纷纭,例如“自然人”(德谟克利特)、“经济人”(亚当·斯密)、“社会人”(梅奥)、“宗教人”(伊利亚德)、“观念人”(黑格尔)等,这些假设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有积极意义,但都没有超越“抽象的人”的思想范畴,具有不同程度的片面性。在批判借鉴前人理论的基础上,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这让人的假设具有了完整性和科学性。现实的人是指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是社会的、历史的、具体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主题出版是以一定的主题为出版主体、介体、受众建立紧密纽带的特定出版活动,兼具出版的共有属性和自身个性。不同时代的主题出版可能主题有所不同,但本质上它归属于人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范畴,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人。主題出版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版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属性决定了其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既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必然要求,也是主题出版题中应有之义。现实的人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逻辑起点,亦是主题出版的逻辑起点。主题出版只有在“什么样的人”这个初始条件上兼顾科学性和完整性,才能确保其发展的生机活力。

    2.人民美好精神文化生活:主题出版的价值主题

    马克思认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2]自由自觉的劳动是人的本质,而人的生命活动的总和就是生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永恒的历史主题。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的集合。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转化,要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不仅要满足其物质生活需要,还要满足其精神文化需要。从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理论视角看,人的物质需求是基本需求,是首位、有限的,精神文化需求是高级需求,是其次、无限的。 “我们必须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3]人的存在就是人的现实生活过程,主题出版脱离不了现实的存在。不管主题出版侧重于理论或实践,都必须立足于现实、立足于时代,立足于人的美好生活的主题出版才有价值。因此,积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更好地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是主题出版的主要价值主题。不断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不断书写人的历史、讴歌人的生活、传播人类文明是新时代主题出版保持活力的源泉。

    3.人的全面发展:主题出版的价值旨归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2]主题出版具有经济和文化双重属性,除了回应国家之需、民族之需、时代之需,更根本是要回应人的需要。不同时代的主题出版所对应的人的发展价值诉求不同,但在促进人的进步、促进国家发展的方向上是一致的。例如,主题出版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塑造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新人;在改革开放时期塑造“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进入新时代,则主要塑造“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主题出版具有历史性特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时代是主题出版的基础和前提,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始终是主题出版的终极目标。

    二、主题出版的育人功能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主题出版必须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3]的使命。育人功能主要是指事物或方法在培育或者教育人的过程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主题出版主要通过满足人的精神文化需要来实现其特殊的育人功能。

    1.提高人民思想觉悟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人民的思想觉悟水平高低对其理解和践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有重要的影响。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主题出版的首要政治任务,牢牢把握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是主题出版的工作主线。主题出版应在弘扬主流思想、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回应时代主题上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纵观百年党史,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出版,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出版,主题出版都能最直接、最及时、最集中、最系统地宣传主流思想,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的《2018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显示,2018年主题出版图书印数大幅提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年度印数超过3200万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第二卷)年度印数超过600万册,《共产党宣言》年度印数首次超过100万册。由此主题出版在提升人民的思想觉悟和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方面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彰显。

    2.凝聚人民共同价值

    价值不在于知识或者事物本身,而在于对人的意义。主题出版的关键不在于出版本身,而在于其对人展现的价值。“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4]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重要的稳定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灵魂是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社会成熟的人民共同价值观,也是主题出版重中之重的内容。国家新闻出版署有关部门公布的2019年全国各出版单位的选题综合报告显示,主题出版选题共2800余种,其中宣传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选题有221种,占比约8%。从内容上看,该类主题出版紧紧围绕“育新人”的主题,重点主要放在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养成上,既有普及性的通俗理论读物,又有研究性的专著,有效强化了读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进一步凝聚了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凸显了特殊的育人功能。

    3.增强人民文化自信

    人是一种文化存在。在这个意义上,人的世界就是文化的世界。因此,主题出版对文化的关怀就是对人的关怀。出版从诞生之日起,从来没有停止过对文化和人的关怀,主题出版亦如此。文化是国家之根、民族之魂,是国家发展软实力,特别是在全球化的当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主题出版传承文化、开启民智的本质不会随着时代的更迭和技术的变革而发生改变,以优秀文化塑造人、涵养人、教育人是主题出版题中应有之义。从近年出版的主题出版物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直是主题出版的重要内容;近年涌现的许多优秀主题出版物,如《中国文化的前途和使命》《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等都是立足于人民、聚焦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增强人民文化自信的精品力作。主题出版在中国从出版大国到出版强国转变的进程中,将继续发挥资政育人以及重塑文化自信的作用。

    4.滋养人民精神世界

    马克思主义人学认为,人是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是社会存在物,亦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人是自然存在、社会存在和精神存在的统一体。从人的精神维度看,主题出版的过程本质上是一种理性活动,是一种精神传播、创造的文化活动,有助于滋养人的精神世界。主题出版紧跟时代步伐,“甚至反映的往往是中国处于一个伟大时代最核心的课题”[5]。相关主题出版向世界传递中国精神,具有很強的时代感。主题出版除了传承中国传统精神,更重要的是弘扬中国当代精神,提振人民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奋斗精神。例如,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战役”中,浙江省委宣传部主动强化主题出版的引领作用,将抗击疫情类选题优先纳入2020年全省主题出版范畴,优先统一配套相关资源。这种通过充分挖掘人民群众在疫情防控实践中的先进典型、感动故事的主题出版,无疑具有强大的育人功能,对鼓舞人民战胜困难、增强人民的国家认同感、凝聚中国力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新时代主题出版的实践路径

    进入新时代,主题出版为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经济发展和思想文化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为人民群众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滋养和智力支持。我们“不能囿于出版板块划分的局限来理解主题出版,而要从出版行业的全局来做好主题出版”[6],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把握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需求,这是推进主题出版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

    1.适应人的品质追求,实现精品化发展

    为了满足人们对图书品质的需求,主题出版可从策划选题、图书内容、理论创新和呈现形式等方面实现精品化发展。首先,精心策划选题。好的选题是成功的一半,选题是精品化发展的关键;要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原则,充分聚焦人民关注的热点、重点、焦点,完善选题的讨论、论证、修改、审批等环节;把国家的要求与人民的需求结合起来,策划重要的主题出版选题或精品出版选题。其次,抓好内容建设。坚持内容为王、内容为首的理念,牢牢把握内容这个核心,始终把人们对精神生活高品质的需求贯彻主题出版全过程。再次,加强理论创新。理论创新能力是主题出版的生命线,是主题出版实现“双效统一”的重要保障。相关出版单位要加强权威作者队伍建设,重视作者的理论原创能力;重视顶级专家的主题解读,重视理论再创新能力培育;高度重视编辑的地位,创造条件有效促进作者与编辑的深度合作,搭建理论创新的桥梁。最后,表现形式美观大方。好的内容也需要好的形式来呈现。在成本合理可控的前提下,主题图书的装帧设计、结构情节、印刷质量等应精益求精,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适应人们对高品质图书的要求。

    2.满足人的个性需要,实现差异化发展

    人的需要有共性和個性之分,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年龄的人的需要有很大的差别。因此,新时代主题出版要重视读者的个性化需求。出版单位要在主题出版的产品类型、战略选择、营销模式上实现差异化发展。首先,在产品类型上进行差异化布局。要充分考虑受众的年龄特点、阅读习惯、兴趣爱好等,践行出版的人民观。其次,执行差异化战略选择和营销模式。出版单位要根据自身的传统优势,结合地方特色,明确自身定位,因地制宜,确定自己选择进入主题出版的“红海”还是“蓝海”;加强市场调查,精准把握受众的特点,因人施策,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减少同类竞争,缩短与读者的距离。

    3.顺应人的行为变化,实现融合化发展

    人的行为受自身的需要和利益支配,是以人的需要为驱动的。随着5G、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融入出版领域,人们的阅读行为发生了改变,数字化、网络化、个性化的阅读需求越来越强烈。网络与现实的结合点越来越多,结合得越来越紧密,融合度越来越高,移动化、碎片化、图像化、体验化的阅读逐渐成为人们新的阅读习惯。主题出版应顺势而为进行转型升级,在技术融合、知识融合上寻找突破点。一是从“相加”到“相融”,突破融合的瓶颈。消除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之间的矛盾,缩小线上与线下之间的鸿沟,由简单的技术相加向深度融合转型升级,让现代先进的生产工具覆盖主题出版编辑、印刷、发行的全过程,提高主题出版的效率和效益。二是从“知识供给”向“知识服务”转变,打破融合的藩篱。要加快从以纸质媒介和IP为中心的知识供给阶段向以全媒体出版、全媒体营销为核心的知识服务阶段的转型升级;加大全版权运作,利用5G技术、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3R”技术(VR、AR、MR)等新技术创新产品形态,丰富内容的呈现方式,延展知识服务模式,提高主题出版物的亲和力,吸引更多的读者;树立微模式、圈模式下主题出版的新理念,把阅读者当作创作者、传播者、自媒体来看待,主动顺应人的阅读行为变化,将知识服务渗入读者学习、生活、工作的全方位、全领域、全过程,实现主题出版融合发展,双效统一。

    4.契合人的文化内需,实现大众化发展

    随着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出版的兴起,主题出版的读者出现了大众化的趋势,逐渐超越了传统的党政干部以及中老年读者范畴,形成了年轻化、多样化的特征。大众化的出版具有更广阔的市场,因此,主题出版应坚持“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读者”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创新表达、营销方式,不断提升主题出版物的传播力、影响力、感染力。首先,实现叙述模式的转变。要细化题材与受众类型,有针对性地实现从国家叙述模式到个人叙事模式的转变,把国家和个人内在联系在一起叙述,适应大众的话语体系。其次,将理论通俗化。主题出版必须有学术研究做支撑才能持久,而且必须对学术话语进行转换,使“有深度”的理论“有温度”,“有意义”的思想“有意思”,激发主题出版的活力和创造力。再次,宣传营销要接地气。要善于抓住时机、把握节奏,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让主题出版深入人心。

    5.实现国际化发展,为人类的美好未来贡献力量

    交流是人的本能需求,也是人类走向文明的必经之路。“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7]新时代的主题出版是彰显“四个自信”,弘扬中华文明、提升文化软实力和扩大文化影响力的重要载体。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是要实现文化“走出去”与主题出版的有机结合。加强国际交流出版合作,实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促进图书对外版权贸易,让中国声音、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精神释放强大生命力。二是要把主题出版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相结合。新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的时代。主题出版单位应当积极投身到“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中,完成从文化“走出去”到“走进去”的升华,为人类的美好未来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韩庆祥. 现实逻辑中的人:马克思的人学理论研究[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1):43.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9-295.

    [3]习近平. 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24-30.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2.

    [5]于殿利. 出版是什么[M].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8(7):106.

    [6]崔波,韩建民,郝振省,等. 新时代主题出版新理念[J]. 编辑之友,2019(10):14-22.

    [7]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