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

    窦刚 雷玉菊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正越来越受到国家、社会和高校的普遍重视。立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实践,高校及教师需要加快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模式的探索与构建,切实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有效性。由胡谊、张亚、朱虹主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4月出版)一书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专著。该书以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规律为指导,以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需求为中心,以案例分析和活动设计为内容,科学专业地探索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有效策略。为了使教师与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并应用书中的心理健康知识与技巧,该书带有显著的通俗性和实用性特征,可读性强。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模式探究方面,该书的论述方式别具一格,具体来说,该书具有以下三大特色:

    一、立足大学生视角,便于学生自学、自测和自纠自查

    该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论述中,始终站在大学生的视角,阐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情绪表达和意识发展,强调大学生在心理健康管理中的主体地位,要求大学生增强自身的适应能力、自我认知能力、情绪调节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和抗压能力等。例如,在第一章“三省吾身”中,通过具体的问题与案例阐释了青年期的心理特点、心理健康的标准、压力管理的方法。又如在第二章“心安是家”中,则分析了大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并针对不同阶段适应方面的困扰,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除此以外,第三章的“认识自己”、第四章的“喜怒哀惧”、第五章的“力学笃行”等,这些章目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划分成几大鲜活的板块,大学生可以从自身的生活体验和心理体验出发,在学习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与技巧的同时,结合自身的经历和经验,切实发现并解决自身的心理健康发展问题。

    囿于现代心理学科实践发展的局限性,大学生心理健康仍依赖于大学生的自主认识,若能够从专业上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自查、自测能力,将大大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效率与水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书以通俗易懂、条理清晰的论述方式,充分强调了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列举了大量大学生可以自主处理与培养的心理健康管理能力,有助于大学生的自学、自测和自查自纠,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得以真正渗透到每一个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实践当中。就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功能来说,该书进行了专业化的分析和总结,并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自主心理调节的机制来帮助大学生优化心理健康自主管理的内容、形式与方法,让大学生能够自主、自发地掌握科学、规范的心理健康管理策略,更加科学、专业地处理好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就教师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引导作用来说,教师应当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科学地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逐步训练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感知力、注意力、记忆力、创造力和应用能力,激发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管理的兴趣,鼓励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展开个性化的探索。总之,要想将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课程实践之中,高校需要创建多层次的课程与咨询体系,在课内采取灵活的项目讨论,引发大学生对自身心理健康管理经验的思考。在课外辅以专业的心理咨询,及时有效地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状态,帮助大学生走出心理困境,形成健康的心理,更好地应对现在与未来的多样化心理问题与困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跨学科综合分析,增强论述的系统性和應用性

    该书站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自主管理的角度,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提供了科学和专业的指导。为了让学生看懂、学会和用好心理健康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达到更优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应用效果,该书又进一步梳理与融合了跨学科的专业知识,包括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等,兼顾了心理学研究的专业规范性和应用复杂性,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更加丰富和实用。一般而言,心理学方面的理论与实践十分复杂,大量现实性的现象和问题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解答,大学生的言行举止与前途选择更是蕴藏着丰富的心理成长活动。因此,要想更好更快地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学模式,高校及教师需要结合更多专业化的知识与技能,全面探究大学生心理方面的实际问题与发展状况,进而更科学准确地把握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一般原则与规律,促进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在高校教学与管理体系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通常并非是单一性的课题,它除了跟各种心理学分支理论与实践有关外,还与大学生思政教育、学科专业教育、校园文化建设、教学管理等密切相关。因此,高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应当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体系,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融合到高校教学与管理的系统性发展之中。在该书的知识结构中,编者兼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关键模块,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中的情绪管理、自我认知管理、人生管理、心理疾病防治等都做了介绍,让大学生尽可能全面地了解心理学多个分支的理论与经验,逐步形成系统化的心理健康知识体系,继而真正科学掌握自身的心理健康发展。

    我国应当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真正纳入到大学生教育课程体系中,建立与校园文化建设、大学生思政教育相结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明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标准,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规范化发展。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校园文化建设、大学生思政教育有同有异,高校及教师应当着重进行分析、梳理和整合,在提高教学资源利用率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增强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差异性认知,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化和专业化发展。

    三、案例生动详实,着力提升心理健康教学的有效性

    该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的论述中,增加了通俗易懂的科普问答、丰富生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案例,融入了知识点的课堂小游戏,显著提升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调动了大学生的自发性和积极性,继而切实提升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有效性。着眼当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现状,课程理论性过强是普遍的教学难题,大学生深感这门课程的专业、深奥和枯燥,并因此产生了畏难情绪。这不利于心理健康教学实践的推广。不仅如此,有些高校及教师认识到这一问题后反而陷入矫枉过正的境地,一味地引进大学生爱情心理学、色彩心理学等课程,课时短,讲解不系统不深入,非但没能对大学生产生一定的指导作用,反而使大学生陷入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误区。因此,该书在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用性特征的同时,也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用性和专业性上作出了较好的平衡。

    值得注意的是,大学生群体往往会因为背景、环境、生活学习习惯和心理基础发展模式的不同而展现出不同的心理特征。如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抛开事实只谈理论的学习,那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很难在大学生群体中产生更加深入的影响。鉴于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一刀切地展开教学管理,而应当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根据大学生自身不同的情况来完善教学内容。从该书的论述来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涉及多方面的心理知识与内容,比如学习、交际、爱情、职业生涯规划等,而每一个教学板块下,不同的大学生往往有不同的心理体验。要想更好地消化各个教学板块内的知识,就要多分析案例,多联系自身实际,并在实际的生活和学习中进一步理解消化所学的知识。该书引入的案例和设计的活动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较为全面地覆盖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难点课题。一般而言,专业化和个性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虽然针对性强、效果好,但是教学管理难度高,为了能够更好地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管理教育,高校还应当继续收集最新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案例、信息和数据,根据数据与信息的分析、归纳和总结,科学探索更高效、高质量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与教育的有效策略与方法。站在大学生的角度,生动鲜活的案例越多,就越容易形成具体的、深入的认知印象,丰富自身的心理健康管理经验,从而在遇到心理健康问题的时候,更积极主动地面对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纵览全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突出了大学生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中的主体性地位,构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形式和策略方法进行了探索和总结,对当下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作出了良好的示范。基于该书的相关论述,我国高校需要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需求出发,不断探索现代化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模式,让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与教学真正融入高校教学与管理的制度体系当中,切实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效果。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4-6岁儿童错误记忆的特点研究及其在早期阅读教育中的应用”(项目编号:16Y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