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夜宴》:“权”“欲”旨归的叙事解码

    刘海

    

    

    《夜宴》这部自2006年9月14日公映的宫廷内斗戏,在围绕宫廷斗争而展开的关涉权力、爱情、死亡主题演绎中,吸引了多方热评。回望《夜宴》的影评史,它体现了一部“国产商业大片”惯有的“待遇”。其一,着力在阐释剧情演进的内在逻辑过程中,阐明影评人对该剧的理解与感受。故而在“夹叙夹议”中,更加侧重体验与感悟的鲜活性,却也有几分面面俱到的散论式写作风格。其二,在批判性思维与否定性美学的思维框架下,将该剧各处的瑕疵或问题一一剖挖,从而将剧作的不足之处尽情批判或嘲讽。其三,在以“球形多面体”的多维度观照下,借助诸多术语、方法、视点审视该剧的可解读性。例如,仅2006年、2007年两年,围绕该影片的学术文章就达200多篇。如从制作模式谈“中国大片”的市场运作,从剧本改编探讨此剧的得与失,从“王子复仇”模式比较《夜宴》《哈姆莱特》之异同,从“知人论世”谈论“冯氏电影”的特色,从音乐、色彩、服饰等谈其艺术元素的内在价值,从字幕翻译、造型设计、美术运用等技术层面谈其制作,从剧情人物剖析角色塑造与性格特征等,形成一种“众声喧哗”的热闹景象。与此同时,一系列新术语作为“手术刀”,也介入对这部影片的巡诊与把脉,例如互文性、文化隐喻、空间转换、本土化、全球化、音画互解、变异学、跨文化改编、多元主义等。两年的“热议”退潮之后,此剧迅疾沦为“冷话题”,或仅以某一层面或元素作为例证,绝少再有该剧的主体性探讨。

    如今回头再看曾经的那些评论,在过多切入理论的同时,对文本自身的细读,是一个必要的功底。尤其是在一种“高屋建瓴”的批评习惯下,对“文案”自身意义的“形而上学”反思,不应脱离文本内在的深层叙事,且文本内在的符号编码极具意象化的深层寓意。为此,我们试图“重回文本”,从文本内部的细微处体认影片的寓意与细节的编码。

    一、缘起:“乱世”纷争下的权欲博弈

    《夜宴》的开场,首先是对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的交待。公元907年之后,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这是一个相当混乱的时期,国与国之间连年战争,皇帝与大臣血腥角力,甚至各个皇室内部,父子、兄弟间彼此杀戮”[1]。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乱世”是导致一切矛盾冲突的根源所在。

    首先,唐朝统一政权的轰然崩溃,使万邦来朝的李氏政权及其版图四分五裂。据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主编的《中国人口史》显示,安史之乱后,以讫五代,因为藩镇纷争、战祸连绵,人口从7000万降至北宋初年的3540万。人口数量的锐减,充分体现了“改朝换代”的巨大破坏性,这就是为什么钱穆等学者都认为“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在这种乱世纷争的形势下,原本岌岌可危的政体,激起了野心家的窥伺,势必形成国与国之间连年混战的局面。

    其次,国与国之间的相互厮杀,也不断地撼动着一个个诞生不久的弱小政权。一国之内,在外交局势复杂的环境下,每一位“王”与“臣子”随时都面临着生与死的选择和权力的更替。在位的“王”对周围的人以神经质般的敏感与多疑防备他者对“王权”的窥伺与僭越,而王子、臣子、妃子、宦官、侍卫、侍女也在“伴君如伴虎”的忌惮下,竭力寻找着自己的生存空间与升迁机会,同时还要时时提防他者的计谋与陷阱。我们看到:厉帝对先帝王权的窥伺和肉身的迫害、对嫂嫂文婉皇后(先帝遗孀)身体的窥淫;文婉皇后对太子无鸾爱的割舍、对先帝招纳的默认、对厉帝淫威的屈从;殷太常对三朝君主的逢迎、对文婉皇后的懼怕、对厉帝王位的窥伺,如此等等,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个王朝内部的权势纷争。故而,幽州节度使裴洪称呼文婉皇后为“皇太后”时,厉帝不悦,质问裴洪:“皇后?”“皇太后?”“跪乎?”“受跪乎?”“继位?”“篡位?”……这一切问题的症结所在,即如厉帝所言“伦常朝纲,春秋大义”“祖宗礼制”“以孝治国”“三纲五常”等最基本的秩序被这个乱世彻底摧毁。当然,“篡夺者”一旦毁掉这些基本的秩序,也就成功地变成最大利益的获得者。然而,在继位之后,已为“在位者”的“他”尽管又想以重新修缮这个已被自己破坏的“纲常”来维护自身政权的稳固性,但终究又会沦为下一个“破坏者”的“牺牲品”。因而,厉帝篡位称王,终被毒害;再到文婉皇后称帝,又会沦为下一个“被害者”。这是“恶”的循环,也是历史偶然性中的必然现象。

    最后,一国之内,皇室内部如此,君臣之间亦如此。李泽厚先生曾说:“中国古代思想传统最值得注意的重要社会根基,我认为,是氏族宗法血亲传统的强固力量和长期延续。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了中国社会及其意识形态所具有的特征。”[2]与此同时,一家之内的血亲之间,也势必因为权势的纷争而同室操戈。从《左传》中的名篇《郑伯克段于鄢》再到三国时期曹植的《七步诗》,以及唐王朝时期著名的“玄武门之变”,王室内部弑父杀兄、互争储君之位的血腥事件最为频繁,且上自商周下至明清终未有绝迹。在这里,封建王朝血亲伦理铸就的却是血缘亲族的权力血拼,并成为王朝政变中一道特有的灰色暗影,弥漫于政权更迭的历史之中。于是,联姻、连坐、灭族等宗法制度,将血缘亲情与权力关系紧紧地捆绑在一起,既有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得势,也有一人犯罪诛灭族人的血腥。例如,厉帝的羽林卫九人队因没有除掉太子无鸾而选择集体自杀,就是为了保住族人免遭牵连的祸端;幽州节度使裴洪得罪厉帝,杖毙于庭下,族人也因此惨遭诛杀。

    二、高潮:“权力”与“欲望”的暗血炼狱

    当关乎“三纲五常”的祖宗礼法被破坏后,“混乱”激发了野心家的斗志,也搅动着世人的欲望。故而,“权力”与“情欲”缠绕在一起,主导了这个故事的衍进。例如,厉帝出场时随手握有一块美玉。男人爱玉,实则是“欲”。“玉”乃石之精品,然“石头”多有男根之喻,也即“欲”之源,此为《红楼梦》一大奥义。然“欲”之翼莫过于权力,无极却可至者,天下皇权是也。故“玉”与“欲”的可把玩性,以天下之玉玺为最佳的象征物。虽“玉”极有可把玩的观赏性,女人亦如此。女人之体宛如玉之温润、滑腻,沁有芳泽,可反复玩赏而不腻。故此,无论是“玉”,还是女人,皆成为欲望的物态意象,沦为男性权力的占有物。无论是厉帝对嫂嫂文婉皇后的玩弄,还是对幽州节度使裴洪杖毙的命令,亦或厉帝观戏时手握美玉的仪态姿容,皆以“玉”展示了身体之欲、权力之欲、身份之欲。因此,无论是厉帝还是文婉皇后,与其说他们都是为“情”而“动”,不如说是为“欲”而“乱”,后又因“权力”而嗜血仇杀。

    又如,文婉皇后不甘心殉葬于先帝而屈服于厉帝的淫威之时,厉帝明言:“江山美人,从来困惑着百代帝王。”[3]在这段对话中,厉帝对“皇权”的窥伺与对“女人”的贪恋暴露得淋漓尽致。然而,当厉帝的“贪欲”和“野心”打破了先帝统治时期的秩序之后,第一张多米诺骨牌引发了联动式反应。随之而来的是文婉皇后在“爱情”“自保”与“权力”之中左右抉择,进而由“一个无助的女人”蜕变成“一位野心勃勃的女皇”。与此同时,处于文婉皇后与厉帝政权夹缝中的殷太常也不平静。一方面其要小心地奉承着厉帝的威仪,另一方面又要在文婉皇后以青女为胁迫教唆他及儿子殷隼救出太子无鸾,且野心勃勃、伺机而动,欲在厉帝与文婉皇后的斗争中窥见时机,进而取而代之。在这一场“权力”与“欲望”的角逐中,每一个人都心怀鬼胎,且为自己和他人一步步布下棋局。与此同时,在“权力”的角逐中,又纠缠着“情欲”的诉求,故而厉帝在权力争逐中又被自身的肉欲所牵绊,给文婉皇后伺机谋反有可乘之机;也正因为文婉皇后因情欲牵绊而甘愿冒险营救太子无鸾,进而又引出殷太常、殷隼父子和青女三人卷入权力争斗的旋涡。就此来看,“这部影片的故事之所以异常清晰和合乎‘逻辑,在于其中每一个人物都是按照欲望塑造出来的,每一个人都仅仅受着自己的欲望支配”[4]。

    在这样一个尔虞我诈的纷争时代,剧中各个角色深陷权力斗争的旋涡无法自拔。与此同时,为了尽可能展现“权力”与“欲望”纠缠在一起的血腥,导演在环境的铺陈与色调的设置上颇费心思。例如厉帝的衣着与宫殿内景,“夜”与“黑”主导了整个影片的色调。然“夜”与“黑”的底色上,又涂抹着浓浓的血红色,使其弥漫着凝重的杀气与死亡的寂静。尤其是对红色的渲染,因为它像血一样,体现出权力斗争的嗜血性。故而,该剧在展现权力意志的过程中,首先赋予红色一种特定的权力符号。如厉帝以红色涂宫殿的梁柱,正是借厉帝之口,道出了“红色”之于权力隐喻的符号性意象,也明确地体现出政权背后的嗜血性。剧末,文婉皇后在权势斗争中胜出,成为又一个“新皇”。她对侍女说自己喜欢茜素红的原因,正是“因为它红得像人们熊熊燃烧的欲望”。[5]与此同时,文婉皇后又感慨到:“婉儿,从什么时候开始忘了?应该是你父亲娶我的那一天你走了。慢慢就忘了,你叔叔又娶了我,婉儿又贵为皇后了。以后,皇后也没人叫了,他们该称我皇上。”[6]文婉皇后的最后告白旨在說明:一旦卷入权力斗争的漩涡之中,任何人都会身不由己,并作出诸多迫不得已的选择。然而,文婉皇后终逃脱不掉被弑杀或夺权的命运。这种情况在中国千年的封建王朝制度中,被历朝历代的宫斗演绎得淋漓尽致,且成为推动中国历史衍进的一种特定方式。所以说,影片虽是“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小故事,但它又是中国千年封建王朝权力斗争的一个切片。

    三、尾声:“素白”与“新绿”的重生

    当然,此剧集中呈现先皇、厉帝、母后、殷太常、裴洪等“老一代”的权势斗争,而太子无鸾、殷隼、青女等“年轻一代”都做了权势斗争的“配角”,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血亲伦理秩序的又一种呈现。具体而言,基于血亲伦理根基之上、崇扬孝道观念的封建制度,以其实践性演绎出《二十四孝图》之类的示范性道德风范,但它实质上并不完全归属于个人侍亲的私属领域,更多是将“尊老”“忠孝”意识提升到一种体制上的行为规范,形成了多种形态(隐性、显性)的机制,并建立了一套自内而外、自下而上的孝亲-忠君伦理的秩序性,进而维护着秩序的稳固性与权力传承的合法性,这就是中国传统社会的血亲纽带、地缘政治及其血亲传承模式的实质所在。故而,每个王朝的“除根承变”,第一个对准的必然是掌握权力政治的血亲家族,甚至于一定要“斩草除根”,而替代它的又必然会是另一个血亲家族孕育中的新的权力政治。因此,封建王朝一千多年的文化政治就陷入到这种血亲伦理血淋淋的权势纷争之中无法自拔。

    但是,当我们看到厉帝及其宫殿的“黑”与“夜”、文婉皇后的“黄”与“红”之后,我们又看到了太子无鸾与臣女青女的“素白”及其天井上空投下的一束阳光,还有小水池里的那一抹绿。当然,在剧情的推进中,始终是“黑色”与“鲜红”主导了这部影片的色调,营造出一种压抑、沉闷的死寂氛围。而作为“素白”色调的代表人物无鸾和青女,仅是配角,并最终沦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但历史终不会放过任何一个野心家。刺向称帝后的文婉皇后的那把剑,既是某一个具体的篡位者,或者说是谋反者,又是来自历史深处的“一支剑”,狠狠地刺向“欲望”的肉身,这也正是“欲望”的代价。随后,我们看到天井上空投下一束阳光,一扫皇宫的阴霾与昏暗。尤其是小水池里的一抹绿,打破了宫廷内的死寂状态,带来了一股鲜活的生命力。因此,故事的最后,我们看到:当“血”与“火”的厮杀、洗礼之后,来自历史深处的“光明”与“新生”给权力的当事人狠狠的一击。在这一点上,影片又赋予“年轻一代”新的色彩寓意,或许是寄托了历史变革的希望吧。

    当然,此剧也不乏滑稽之处,例如剧末政治阴谋的大反转。厉帝处心积虑地完成弑兄夺权、娶嫂为妻、铲掉太子无鸾、卸掉殷太常父子职权等,为自己顺利实现权力的安全过渡细心筹划,岂肯因文婉皇后的几句情话选择自杀?这恰恰违背了权力的嗜血性,也违背了中国封建王朝权力内讧的游戏规则。一个自觉的悔罪者,一个为江山也为女人篡夺权力却又因女人而主动放弃权力的忏悔者,更像是莎翁作品里的某个帝王或英雄。当然,不仅故事结构存在诸多的相似之处,就连人物对话、独白等台词处理,也颇有几分莎翁的口吻。或如当代评论家崔卫平所言:“运用名满天下的莎士比亚著名悲剧《哈姆雷特》作为情节框架,是使得本片少走弯路、少犯错误的一个担保。”[7]

    参考文献:

    [1][3][5][6]冯小刚.夜宴[CD].北京:华谊兄弟影业投资有限公司,2006.

    [2]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284.

    [4][7]崔卫平.欲望,只有欲望了——关于《夜宴》[M]∥21世纪中国文化地图(第五卷)[C].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93-98.

    【作者简介】 ?刘 海,男,陕西乾县人,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西方文艺理论、空间诗学与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