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路径

    杨中宝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用时最多的一项内容,所包含的内容也是最复杂的,识字写字、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都与阅读教学密切相关。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积极地投入阅读活动中,授之以渔,让学生学会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提升阅读水平。一、巧读

    统编版语文教材在每个单元、每篇课文中安排的语文要素学习目标,是呈梯度安排、螺旋上升的,不是让学生随随便便地读一读就作罢。在教学中,落实许多语文要素的抓手都是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因此,教师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是指导学生学习阅读方法进而掌握阅读技巧的有效路径之一。如《猫》这篇课文,在描写动物特点上具有典范意义,这种典范意义体现在哪里呢?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句,从中理解和体会老舍先生在描写猫时的那种复杂的感情:“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表达猫古怪的典型句式:“说它……吧,它的确……可是,它决定……就会……任凭……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种拉家常式的表达,既有对猫可爱之处的肯定,又明确指出了猫的不可理解之处,应该是一种很客观的表达,并非将猫的不可理解也归入了可爱之列。之后,教师再让学生继续在课文中寻找类似的表达,从而真正感受到老舍先生对猫的“古怪”性格所持的态度。二、精读

    统编版语文教材中的課文,分成精读和略读两种类型。精读课文的教学,一般是学生在初读课文之后,进入精读、解读阶段。那么,精读、解读的重点是什么呢?精读需要教师选择文本中的关键内容,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理解其内容与表达特点。

    如教学《花钟》一课,课文所在单元安排学习的语文要素有“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聚焦课文第1—2自然段,根据泡泡提示语和句与句之间的联系,确定第1自然段的第二个句子和第2自然段的第一个句子为关键语句;但又不能直接以这两个句子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概括的常用方法:截取或改写。结合具体内容来看,第1自然段适宜截取,即以句子的后半部分“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作为这一段话的大意;第2自然段适宜改写,即把问句改成肯定句“不同植物开花时间不同的原因”。随后,学生运用所学习的方法,确定第3自然段的关键语句并概括段落大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采用哪种方法。三、品读

    文章不是无情物,作者要诉诸文字的正是情感的表达。每一篇课文中都充满着丰富的情感,虽然这些情感都藏在字里行间,但只要我们认真咀嚼文字,就能够在其间感知作者的心跳,读懂作者的内心,进而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这也是阅读教学的重要路径。

    如教学《乡下人家》一课时,课文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抓住关键语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关键语句,也是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学生借助“不论……不论……都……”这种句式进行品析,可以看出在作者眼中只要你置身乡下,总会有美丽的风景相伴;只要你仔细体会乡下人的平淡生活,总会有独特的风景令人流连忘返。这种感悟和发现源自作者对乡下人家的无比热爱,因爱生情;所以在作者笔下的乡下人家,无论是门前的瓜和花,还是屋后的鸡和竹,涉笔成趣,处处都流淌着令人向往之情。

    总之,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平面滑行状态走出来,借助巧读、精读、品读等路径,开展阅读实践活动,循序渐进地练就阅读的多种方略,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