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重塑和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意义

    李海兰

    【摘 要】工匠精神形成于传统手工业时代,是一种追求精、巧、专的职业精神。在工业化、现代化的当代中国,重塑和培育工匠精神,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社会转型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工匠精神;重塑;培育;意义

    【中图分类号】D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7)09-0026-02

    工匠精神内涵丰富,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在传统手工业时代逐渐形成的一种追求精、巧、专的职业精神,包含了精益求精、严谨细致、专注敬业等精神特质。在工业化、现代化的当代中国,重塑和培育工匠精神对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当下中国社会转型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重塑和培育工匠精神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客观需要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1]这一科学论断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有机结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集中体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重塑和培育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两者同根同源,只有重塑和培育工匠精神才能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从理论上讲,现代工匠精神不是传统工匠精神的机械照搬照抄,而是其传统优秀文化内核与现代科学精神的有机结合,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高度统一。工匠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辩证统一性。一方面,工匠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文化溯源。中国古代工匠精神倡导勤劳敬业、钻研技艺,追求精益求精、德艺双馨,强调责任担当、和善诚信等,这些职业道德精粹不仅成就了中国古代经济文化的繁荣,而且彰显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和文化软实力。正是包含工匠精神在内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重塑和培育现代工匠精神的价值坐标和根本指引。要将中国古代工匠精神转化为现代工匠精神,使之彰显时代特征和科学属性,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坐标和指引,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使工匠精神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服务,为构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因此,重塑和培育工匠精神,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题中之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要求。[2]重塑和培育工匠精神,可以从三个层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从国家层面看,重塑和培育工匠精神,推动劳动者热爱职业,崇尚劳动,钻研技能,有助于促進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做出重要贡献,实现国强民富的宏伟目标。其次,从社会层面来看,重塑和培育工匠精神,摒弃封建的等级观念,追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目标,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深远。再次,从个人层面来说,重塑和培育工匠精神,有助于弘扬和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伦理精神,提升职业道德水平。

    二、重塑和培育工匠精神是推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发展的现实需要

    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社会转型的过程。目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阶段,社会的转型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社会转型必然会引发各种矛盾,尤其在经济全球化加速推进的国际背景下,各国间经济文化竞争交锋激烈,人们的职业价值取向多元,工匠精神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强工匠精神的重塑和培育契合时代需求,具有强烈时代针对性。只有重塑和培育工匠精神,提升全体公民特别是青年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助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化,才能有力地推进社会的转型和发展。

    首先,重塑和培育工匠精神可以助推“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从精神文化层面促进中国制造业水平的提升。当前我国已成为一个制造大国,但还不是制造强国。与制造强国相比,我们创新不足,品牌意识差,文化软实力不强。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快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令人十分欣慰。但这种单纯依靠资源消耗和廉价劳动力推动的数量扩张型经济增长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相反还可能制约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抓住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机遇,推动制造业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的战略转型,是目前中国制造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正是推进高品质“中国制造”的文化基础。其次,重塑和培育工匠精神可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供给角度讲,现今,我国的公共和个人层面的需求出现某些空档,但传统制造业却出现相对的产能过剩,必须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消除产能过剩,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品质量,才能满足社会公众对高质量产品的需求。基于此,必须重塑和培育工匠精神,提升产品质量,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打造优质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才能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到稳中求进。再次,重塑和培育工匠精神有助于推动技术进步与自主创新,实现“中国创造”。工匠精神是不断创造创新的精神基础,创新创造是引领社会发展的的第一动力。改革创新的动力,来自对事业的追求。从业者必须在事业上倾注强烈的情感,才能够不断创新创造,改进生产劳动技术,促进技术的进步与创新。过去社会偏重物质经济的提升,忽视内在精神文化的修养,出现各种消极浮躁现象。当前,加快社会发展,推动社会转型,不仅要鼓励创新创造,更要培养和弘扬工匠精神,提高民族的整体素质,增强人民群众的自信心,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风气。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迈进。

    三、重塑和培育工匠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迫切需要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经济实力的增强,离不开文化水平的提升,更离不开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工匠精神所蕴含的创造和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原生动力。重塑和培育工匠精神可以提高国家的创新能力,培育创新型技术人才,形成大批技能高超的职业技术人员,打造创新驱动型经济,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工匠精神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的重要内容,反映中华民族追求卓越、创造求新的精神品质,体现了中华儿女坚韧执着、崇尚道德的文化品格。可以说,能工巧匠在整个社会文明的进步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重塑和培育工匠精神,有助于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加速中国梦的实现不仅要在科学技术上加快步伐,更要提升精神文化自信。一方面必须用科学技术武装自己,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另一方面必须用精神文化充实自己,增强文化自信心。重塑和培育工匠精神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是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它可以作为一种心理支撑、道德规范、内在动力、人生目标、价值标准等贯穿于每个行业每个人的成长历程,从而影响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教育、精神状态等各个方面,成为提高国家综合国力和提升民族文化软实力的助推器。对国家而言,重视创造创新和发展,讲究品质,才能在世界上立足;对民族而言,必须重视民族文化和精神的传承,珍视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对自身文化充满信心;对个人来说,树立民族自尊心、文化自信心,不断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文化,是每个中华儿女应当履行的责任。可见培育与弘扬工匠精神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需要,是提升文化自信的要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 [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责任编辑:秦 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