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文化摇篮“东北小延安”

    付昕

    【摘 要】在东北解放战争时期,佳木斯市这座东北边城曾称为“东北小延安”为解放战争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文中从学校机构,新闻出版,文化名人三方面进行整理与分析。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文献的平台。

    【关键词】文化摇篮;东北小延安

    【中图分类号】D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7)09-0018-02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历史悠远,是一座具有文化蕴藉灿烂的城市。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居住这里的劳动人民一起开发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创造了光辉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东北解放战争时期,当时佳木斯是合江省省会,中共合江省委,省政府所在地,被称为“东北革命文化的摇篮”。1945 年,日寇无条件投降之后,为落实党中央建立巩固“东北革命根据地”的战略部署,从延安到东北的学者、文人、教育家、艺术家、出版家都迁离延安,来到东北,云集到佳木斯市,各种文化活动非常活跃。一方面在解放区办学,揭起了新文化运动;另一方面也参加当地剿匪、建政、土地改革,恢复经济、支援前线革命斗争。在1946年11月初,当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中央东北局副书记陈云同志来到这里,见到许多从延安来的文人,教育学者后说:佳木斯成了“东北的延安”,从此以后佳木斯被称谓“东北小延安”。[2](P.44)同时也把这里誉为“东北革命文化的摇篮”和“新中国电影事业发展的摇篮”。

    一、学校的兴起

    解放战争时期,合江省省会佳木斯市接纳了大批来自延安的文化机构、学校、教育团体,使革命文化运动蓬勃开展。1945年11月20日在佳木斯举行了欢迎各学校和各教育团体的开学式,合江省政府主席李延禄任校长,教育长为许铁民,赵振华为政治部主任。到1946年5月,共培养了学员一千多名,统一分到合江省所辖各县工作。设有依兰、富锦分校。1946年5月4日,合江省佳木斯联合中学正式成立。李延禄兼任校长,副校长李则蓝。李延禄题词:“胜不骄,败不馁。”校址在原伪满时期日本在佳木斯的朝日小学,位于杏林河中段南岸(现在是佳木斯市第十一中学位置)。中央为培养国家的高级人才组建了东北大学,原为抗战时期的延安大学。1945年秋根据中共中央决定,由校长周扬、副校长张如心率领,开赴东北。到本溪后改名东北大学,由张学思任校长,白希清、舒群任副校长,张松如任教育长。后撤至安东、通化、长春,于1946年6月师生300人抵达佳木斯,并在佳木斯办学 3 年,继承和发扬了延安大学的办学经验和优良传统。为东北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分子,发挥了佳木斯在后方基地的作用。又于同年10月在佳木斯组建东北供给(军需)学校。[1](P.56)校长为高志洁, 政委张庆孚。校址在一所中学(现佳木斯市第二中学旧校址),杏林河桥南铁路职工的青年宿舍,满铁职工住宅等旧址。1947年初学校规模扩大,更名为“东北军需学校”。1949年9月12日,学校离开佳木斯,后迁至武汉,发展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经济学院。与此同时,东北医科大学,东北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也都相继云集到佳木斯,为东北人注入了文化气氛,为东北解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新闻出版社的兴起

    解放战争时期,许多的新闻出版机构迁移到了佳木斯,一批著名的作家、编辑、学者、艺术家、教育家、出版工作者,继承延安精神创作出了大量高水平的艺术作品,使这里散发着浓厚的革命文化气氛。

    1946年7月1日,合江日报社成立,设有编辑部和印刷厂。陈元直任社长,毛星任总编辑。宣传共产党领袖的光辉形象,开辟了专栏,编辑刊登了《毛泽东的故事》《朱德在陕北》等。东北日报于同年的9月创刊,它是党的重要的喉舌,报社的成员大都是从延安《解放日报》来的,具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和丰富的办刊经验,著名作家刘白羽、陆地等当时都是日报的新闻作者。激昂的革命歌曲、党的政治政策、方针从这里传播到四面八方。作家萧军向全国发表了《我回到东北的观感》的广播讲话,畅谈了来东北的感想,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的反响,成为广大人民群众了解共产党及中国革命的重要渠道。同年6月,东北日报社的东北书店迁至佳木斯,出版了大量宣传共产党、八路军的书籍,并向整个解放区发行,如《八路军与新四军》《十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延安归来》《论民族民主革命》《列宁的故事》《唯物史观》《陕甘宁边区》。为了宣传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思想,还不分昼夜地首印了毛泽东的《论联合政府》《新民主主义论》。在同年10月,中共中央东北局领导人彭真决定将《冀热辽画报》改为《东北画报》,直属东北局宣传部领导,由罗光达任社长、朱丹任副社长,张仃任总编。

    1946年9月,东北文艺社在佳木斯创办。开始由吕骥、张庚创办。《东北文艺》主要刊载有关宣传党的文艺政策、文艺理论方面的文章。刊有萧军的文章《目前东北文艺运动我见》、赵树理的小说《孟祥英翻身》、鲁雅农的秧歌剧《买不动》、丁洪的《对新秧歌剧创作上的一点意见》、华君武的《谈年画》、江凝的《演新剧的道路》、颜一烟的《人民艺术的胜利》、张东川的《新秧歌出现了新演员》等等。在同年10月,《东北文化》在佳木斯创刊,主编张松如,任虹、吴伯萧、严文井三人负责具体编务,办刊的宗旨和任务是“协同整个东北文化界,从政治上思想上启发广大的知识青年、知识分子以及学者,文化工作者,使他们在解放东北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东北文化》是当时在东北具有代表性综合型文化刊物,有时局评论、文史研究、中国革命史实介绍、文艺理论研究、苏联及世界文化报道,以及诗歌、小说、戏剧、歌曲、人物传记等革命文艺作品。每一期内容多样、形式新颖、书画并茂、文笔奇峰、格调高昂,深受广大人们群众喜爱。如第一期是《双十纪念》,第二期是《鲁迅先生逝世十周年》,第三期是《苏联十月革命纪念》,第四期是《农民土地问题》,第五期是《青年学生运动专号》,此时的《东北文化》社,成为团结东北各地革命作家学者及各界文化名人共同耕耘的革命文化园地。

    三、文化名人的到来

    哪里有延安人,哪里就有延安精神,哪里就有延安革命文化。延安的文化团体陆续云集到佳木斯。这里的大街小巷到处可见著名的名人。他们深入工厂、农村、部队,投入生活,扎根群众,繁荣创作。佳木斯当时成为赫赫有名的革命文化古城。人民音乐家马可在佳木斯发电厂、造船厂、铁路机务段等,与工人共同劳动,体验生活, 创作了歌曲《咱们工人有力量》《生产忙》《帮助咱军队打胜仗》等脍炙人口、流传至今的经典歌曲。电影表演艺术家陈强 、 于蓝 、 于洋等在东北电影制片厂拍摄了第一部实验故事片《留下他打老将》 、 第一部新闻纪录片《民主东北》 、 第一 部动画片《皇帝梦》 、 第一部工人影片《桥》等著名影片 。[2](P.45-46)董纯才是最早翻译伊林科普作品的人。他翻译了伊林的《十万个为什么》《不夜天》《几点钟》《白纸黑字》《人和山》等科普著作。其中《十万个为什么》一再再版,流传至今。仅1946 年,佳木斯东北书店就印刷发行了数十种领袖著作和革命文学作品。毛泽东的《论联合政府》和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等,解放战争时期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范政的 《夏红秋》,第一部反映东北土改运动的长篇小说周立波的《暴风骤雨》。[4](P.284)还有修改后的歌剧剧本《白毛女》、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郭沫若的《女神》、茅盾的《子夜》等等都是在佳木斯市东北书店发行的。不仅如此,《东北文艺》《东北文化》《人民戏剧》《人民音乐》《知识丛刊》《东北画报》《文展》等刊物相继在佳木斯出版。在这些文化名人的参与和推动下,蓬勃开展了文化、文艺活动。促进了佳木斯的文化运动开展、普及、提高。有力的传播了党的方针,政策,促进了佳木斯的解放。

    参考文献:

    [1]林虎凯.东北的延安龙江档案. 2006,2.

    [2]錢霞.析佳木斯市红色旅游及革命文物资源现状[J]. 丝绸之路,2014 ,(18).

    [3]赵坤宇.关于抢救“东北小延安”历史文化遗产的建 议[N].佳木斯日报,2013 -01 -07.

    [4]贺春艳.浅谈解放时期的“东北小延安” [N].佳木斯 日报,

    [责任编辑:褚永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