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病毒性出血症的诊断与防治

    斯琴图雅

    摘要:主要介绍了兔病毒性出血症的临床症状、诊断及防治方法,旨在为养殖户提供参考,减少兔病毒性出血症给养兔业带来的损失。

    关键词:兔病毒性出血症;血清学诊断;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8.2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7)010-0022-01

    兔病毒性出血症(RHD)又名“兔瘟”,是由兔出血症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的传染病。该病发病急,传播快,潜伏期短,病程短,发病率和死亡率极高,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进行传染。发生该病后短时间内病兔体温升高或无任何症状突然死亡,死前高声尖叫,死后从鼻孔流出泡沫样血液,该病以呼吸系统出血和器官水肿、淤血和出血为主要特征。

    1 临床诊断

    兔病毒性出血症多在早春时节发生。病兔、死兔、隐性传染兔是兔病毒性出血症的主要传染源,以呼吸道和消化道为主要感染途径。主要危害3月龄以上的青壮龄兔,发病和死亡率均可达到90%以上;1~2月龄的幼兔发病率为50%左右,且为慢性经过,部分可耐过不死;1月龄以下乳兔多不发病。兔病毒性出血症的侵害无性别差异,从敏感程度上观察,毛兔较皮肉兔易感,良种兔较土杂种兔易感。流行时间短,1个兔群,从第一只兔感染至最后1只兔死亡,历时常在7 d左右[2]。

    2 病理学诊断

    患病毒性出血症的病兔鼻腔、喉头、气管、支气管呈不同程度的充血和出血。喉、气管黏膜呈点状或弥散性出血,气管内有泡沫状血样;肺淤血、水肿,呈暗红色,肺表面及肺门淋巴结有大小不一的出血点或出血斑,肺切面流出淡黄或红色泡沫状液体。眼结膜充血,有出血点。心肌柔软,心室扩张,心外膜及心内膜上均可见出血点。肝脏体积肿大,黄褐色,质脆,表面有灰白色针尖至粟粒大坏死灶,切面结构模糊,呈暗红色与土黄色相间的“槟榔肝”。

    3 血清学诊断

    3.1 血凝(HA)试验和血凝抑制(HI)试验

    HA和HI是在RHDV感染诊断方面应用最早的检测方法。由于这两种方法简便、快速、不需要特殊的仪器设备,已在RHDV诊断和免疫效果測定中广泛应用。

    3.2 SPA协同凝集试验

    将提纯的葡萄球菌A蛋白(SPA)标记RHDV的兔高免血清用于发病和死亡兔的抗原检测。采取滤纸条插贴在肝组织切面上或肝组织研磨后提取上清液的方法获得待检标本。如标本中含有RHDV,则能很快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反应。

    3.3 ELISA法

    ELISA法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易于规格化和标准化,在国内外广泛用于细菌、病毒及寄生虫抗原和抗体的检测。

    4 预防方法

    4.1 加强饲养管理

    搞好环境卫生,做好兔群的日常饲养管理工作,提高兔群的整体抗病能力。在饲养过程中,不仅要注意饲料的营养价值水平,而且还要注意饲料的调制方法,并根据不同的日龄、季节、气候,确定合理的饲养管理制度,进行精细的管理。

    4.2 做好日常防疫工作

    场门口消毒池内的消毒液要定期进行更换。搞好兔舍和周围环境的卫生消毒工作,场地可用10%的石灰乳、10%~20%的漂白粉液或2%~4%的氢氧化钠溶液等进行消毒。保持兔舍及食具的清洁卫生,及时清除兔舍内的粪便。

    4.3 及时隔离并消毒

    一旦发生兔病毒性出血症,应立即封锁兔场,隔离病兔,对死兔进行深埋,对兔舍、笼具进行彻底消毒。消毒时可用2%氢氧化钠溶液,未经消毒的兔舍、笼具不能让健康兔进入,以免造成新的传染。

    4.4 抓好预防接种工作

    最好在仔兔断奶后、母兔怀孕前用兔病毒性出血症疫苗进行预防注射。目前,我国兔病毒性出血症的疫苗主要是组织灭活苗,对兔病毒性出血症具有很好的预防效果。可按照下列的程序进行免疫:仔兔25~30日龄首免,每只兔颈部皮下注射2 mL,60日龄再次免疫,每次兔皮下注射1 mL,以后每6个月免疫一次,保护率可达98%~100%。

    4.5 药物预防

    发病季节或出现发病迹象时,在饲料或饮水中加入药物进行群体预防。

    5 治疗方法

    兔病毒性出血症发生时,可用抗兔病毒性出血症的高免血清进行治疗,效果较好,一般在发病后尚未出现高热等临床症状时均可治疗。可一次皮下注射4 mL血清,也可先皮下注射少量血清,相隔5~10 min后取4 mL血清加10~20 mL5%葡萄糖生理盐水一次静脉注射,效果很好。

    6 小结

    兔病毒性出血症对养兔业危害严重,一年四季均可发生,这可能与饲料单一、兔体抵抗力下降有关,病兔、隐性感染兔和康复兔是传染源,被病毒污染的饲料、饮水以及配料、剪毛和饲养人员等是传播媒介。实际生产中应加强对兔病毒性出血症的防控,减少养兔业的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