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作文课堂导入策略

    王迎春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一直都是重点和难点,在考试中占比较大,让教师和学生比较头疼。面对这种现状,如果教师没有给予学生科学的指导,创设更加有趣的课堂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作文教学会更加举步维艰。本文就如何通过课堂导入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作文教学质量进行探讨。

    一、借助音乐调动学生情绪,开展作文教学

    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通常都是教师大致讲解一下作文题目,然后让学生写作。在这样的状态下,学生很容易由于思路模糊、素材混乱而不知如何下笔。长此以往,学生会因为负面情绪的影响对写作产生畏惧心理,这对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和作文水平非常不利。在当前的教育新形势下,教师要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有趣的作文情境,引导学生找到合适的写作状态,融入丰富的感情,写出更加耐读的文章。众所周知,音乐可以很好地调动情绪。因此,将音乐运用到作文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酝酿情绪,带着情绪写作,作文会更加富有感情,更能打动人心。

    例如,以“记一次游戏”为话题作文。指导前,我给学生播放了《童年》这首歌曲。随着熟悉的旋律响起,学生的情绪明显高涨起来,这首歌让他们想起了自己的童年,开始回忆自己曾经与小伙伴玩游戏的情景。歌曲结束后,我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童年回忆,如果愿意,还可以到讲台上演讲。有学生分享了“一二三木头人”的游戏,讲述游戏规则,还绘声绘色地描述自己因为没有站好而摔倒的意外,惹得大家哈哈大笑,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还有学生分享了“两人三足跑”的游戏,通过游戏获得了“要相互协助,共同进步”的感悟……学生分享的游戏都非常有趣。运用这种以音乐导入的作文教学模式,许多学生都积极主动发言,课堂参与度明显提高了。

    二、开展课前小游戏,吸引学生注意力

    相较于实践性较强的数学,语文似乎更偏重于讲解理论知识。然而,事实上,语文同样实践性很强。知识从实践中获得,经过吸收和内化,又会重新指导实践活动。现在的语文教学,普遍的与实践脱离,学生的知识只能停留在试卷上,无法灵活运用到生活中。写作文时,通常表现为内容空洞,语言华而不实,情感表现力弱,严重脱离生活。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重视将实践与教学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例如,教学《小小“动物园”》时,我让学生上台讲述自己喜欢的小动物,介绍它的特点和样子,学生罗列了一系列小动物,有蛇、大象、老虎、山羊……然后我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他们编排情景话剧,“小小动物园”的故事就这样开始了。这样的实践活动,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发散思维,迅速理清了思路,为接下来的写作积累了足够的素材,从而使写作过程更加顺利,获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三、利用现代教学媒介,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教学媒介也获得了极大的发展,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媒介,会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工具,提前制作好课件,将其更加直观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有利于增强学生构思作文的能力,创作出内容更加充实的文章,提高作文的质量。尤其是面对比较抽象的作文题目时,学生往往无法在短时间内理解它的内涵,容易为了完成任务而东拼西凑,写作的热情在长时间的抓耳挠腮中逐渐流失,而运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则可以很好地减少这种现象的出现。

    例如,教学“我来编童话”时,我提前制作了一个以童话为主题的课件,课件融合了优美轻柔的配乐和各种有趣的画面,如美丽善良的美人鱼、温柔可爱的豌豆公主、聪明可爱的小矮人、高大勇敢的王子……每幅图画都有相应的童话内容,通过课件的自动朗读,很快将学生们带进了童话的海洋。这种课堂导入方式,为学生营造了生动的写作氛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写作热情,丰富作文内容。

    四、设置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上课之初,许多学生还沉浸在与学生的打闹游戏中,不太情愿进入课堂状态。这时,教师如果以生硬的态度强制要求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常常会适得其反,学生不仅无法集中注意力,甚至还会产生抵触情绪。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前设疑是非常有效的方式。教師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教学主题,提出有趣而又多样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联想,以问题为中心发散思维,快速进入上课状态。

    总体来说,合适的课堂导入方式,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根据学生心理状态的变化,调整教学策略,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升学生的作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