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生活力”教育思想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体现

    郭靖

    【内容摘要】陶行知先生提出学校教育要“培植学生生活力”的主张,他认为,新教育和传统教育的根本不同就在于新教育要造就有生活力的学生。美术作为初中课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门学科,对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起到重要作用。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如何解放学生,调到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培养适应其终身发展的关键能力,散发美术课的生活气息与独特魅力,成为当下美术课程改革的热点。

    【关键词】生活力? 美术教学? 陶行知

    引言

    “生活力”的概念最早是由中国教育改进学会研究会的陶行知于1926年提出的。“生活力”教育理念认为:教育应当根植于生活,培植生活力,使学生得以成长成才。作为他的教育信条之一,生活力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知识技能,包括自主的学习、劳动、工作、发明、创造和管理等生存技能;第二部分是态度品格,其核心是自立、高雅、坚强、担当。换句话说,美国教育家加德纳倡导的多元智能理论具有诸如“人际关系”“内省”和“自然探索”之类的概念,这些概念显然与生命力概念相匹配①。

    初中阶段的美术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通过有趣的美术表现和欣赏活动,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②”这是初中美术教学大纲明确提出的一个要求。在过去“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校的整体教育也是剑走偏锋,只注重主要科目的教學,而对于这些培养学生健康身心和全面素质的课程没有应有的重视,“重主科,轻副科”现象比较严重,这直接导致了教育的片面和短板。任何一门学科的产生都来自于人类社会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可以说是生活孕育了专业与学科,而学科教学亦离不开生产生活实际。美术是一门可视性的艺术,在史前美术中,随处可见其与生活的联系。如史前洞窟壁画中的形象,有各种大型动物、野兽,有狩猎、舞蹈、戴着面具的人物、有日月星辰和各种简陋的生产工具,还有一些植物图案;再如《维伦多夫的维纳斯》这件雕塑作品,它是那个时代特有的产物,是生产力与生存状态的反映,也是当时普遍审美意识的写照。“生活力”教育思想倡导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发展的能力,在美术学科范畴,这种能力正是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抓住每一个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契机,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求知欲,培养主动探索主动学习的思维习惯,让师生在一个更加轻松的状态下完成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陶行知“生活力”教育思想的意义

    1.全面提升学生美术专业素养

    美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并可以显着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美术教育的知识与技能层面目标不仅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美术基础知识,还要求能够使学生学会解读、欣赏艺术作品,而这一目标需要在专业课堂上研究探讨,在日常生活中反复运用,从而达到提升审美品格与培养高尚道德情操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目标。从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层面看,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能力与现代社会人的发展所需基本素养不谋而合。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美术学科教学中的实践环节是“生活力”教育理念的另一种体现,包括创意实践。实践活动教学对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促进学生实操技能起着积极的作用,能够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对各地各类美术题材的学习研究,有助于初中生学习美术知识、增长专业技能,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审美素养,发展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有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将“生活力”教育理念落实到课堂上,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并且可以渗透其他学科的教学活动,将知识转化为实践,在实践中运用知识,对其今后的发展起到重要影响。

    3.强化思想品德教育

    立德树人,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的重中之重。“生活即教育”,德育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注重体验和合作探究,寓教于活动之中。通过活动与交流,进一步建立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认知,以促进学生个性、情感、行为等方面全面和谐发展。人文底蕴是美术学科关注的要点,主要涉及人文情感和思想道德方面。美术学科实践教学的最终落脚点在于强化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将人文情感和思想道德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将美术专业素养转化为人文底蕴,强化思想道德教育。

    二、“生活力”教育思想在初中美术教育中的具体体现

    1.学生能发现美

    生活中处处有美的存在,抓住生活中每一个美育的契机,打造那些能够发现美的双眼。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是美育的目标之一,生活中注重对学生观察力的培养,对提高学生敏锐的艺术直觉有着关键作用。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给予学生更多观察自我的机会,张开双眼的过程,就是学生感知力、理解力不断丰富深化的过程。在生活化、常态化的反复体验中,美育得以渗透,学生的理性思维得以培养,抓住细微,深入体验,对提高学生敏锐的艺术直觉有着重要的影响,使其艺术品格得以提升③。

    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得到美的体验,首先需要有审美意识;而审美意识是一种观念形态,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审美素养;美术课堂注重生活体验,正是“生活力”教育思想在美术教学中的体现。审美意识是审美过程中价值评判先决因素,对个体的审美选择、判断、评价、体验起到指导作用。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在学校、社会、家庭生活中逐渐形成的,是多方合力教育的结果。在长期的生活体验中形成的审美意识,是人生观与价值观在审美方面的体现。

    因此,个体的审美意识是核心素养之一“审美态度”中,与人文素养联系最紧密的部分。教师在课堂上采取不同的方式,教学效果也会大有不同,例如,以下是关于绘画中线条艺术的两堂课对比案例:第一种方式,采用传统教学策略授课,教师在黑板上示范临摹了《五牛图》其中之一的线描画,并且着重讲解了点线面理论。然后学生按照要求,在图画本上按部就班地模仿。观察发现,学生对这堂课的教学活动参与度不够,问答互动不积极,对于课后作业的完成也是效果一般,教学效果不尽理想。第二种方式是,教师在设计教学时,有意识地结合历史背景、社会生活和文化实施教学。授课导入时,教师首先拿出一张交通图,让学生们用线条的方式将他们回家的线路画出来,这时候学生们明显比上一次课积极。很多学生标注了回家线路上的车站,桥梁,商店。然后做出了总结,并指出了线条的作用之一就是描绘地图。教师然后在ppt上播放了很多世界绘画大师的线描作品,有席勒、梵高、吴道子等中外画家,同时,概述了线条的绘画表现手法,对韩滉身世背景、绘画艺术进行分析讲解。这一下,学生们充分了解了作品背后的知识,回答问题的态度明显积极。课堂气氛也被充分的调动起来。最后,学生们用铅笔描绘出他们自己理想生活的想象。这次的作业和上一次作业的比较,学生的学习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因此解放学生的双眼,引导他们细致入微地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在充分的艺术体验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构思和传达。“培植生活力”是“生活力”教育思想的本质要求,在美术教学中强调生活体验、创作构思、艺术传达的过程,在不断反复的实践中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尝试运用多元化的语言表达形式予以呈现,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进行深入探知,提升其学习内生动力。

    2.学生能理解美

    理解美是需要一定专业知识积累的。这里的专业知识不仅包括美术专业知识,还包括文学、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对于初中生来说,具备这些系统理论并不容易,这就需要在教学中深入贯彻“生活力”教育思想,以美術知识联动其他学科领域,打通学科之间的壁垒。例如:在鉴赏分析《清明上河图》时,首先需要明白画作本身具有记录的功能,它的主要功能除了给后人观赏、怡情养性,因画面内容包含了文化、商业、交通、建筑、船舶设计等领域,同事也是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建筑设计师、桥梁设计师等专家宝贵的研究素材。因此在设计这节课授课思路时,我们需要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和生活经验出发,多角度、全方位、多线索地引导学生分析作品。再比如,在讲授中国的传统园林艺术的赏析课时,选取了课本中苏州园林的艺术特点加以深入分析。众所周知,苏州的园林艺术成就可以说是中国传统私家园林的代表,以苏州园林的亭、台、楼、阁的搭配,假山、植物和池塘的布局,给学生们勾勒出他们对于园林艺术的整体印象。从贴近学生生活的角度出发,适当增加和丰富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很大提高,更能够让学生感知美、理解美。

    3.学生能创造美

    美术元素再生活中随处存在着,优秀的艺术作品是对生活的感知、思考和升华。因此,不断鼓励学生动手创造并有成果出现,使其有成就感,对激发其兴趣,增强其对美术的热爱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在准备关于石窟和雕塑的教学内容时,提前布置了所要预习的内容。并且布置问题:石窟艺术和佛教的关系?收集各个朝代石窟艺术的发展?雕塑与石窟的关系?着重收集汉代霍去病墓的相关背景知识。这样做的效果是,学生们通过了网络查资料,分成小组收集素材,在课堂上汇报研究成果,使课堂既丰富又充实,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

    教学中注重对已有生活经验的总结,可以不断推陈出新,如同数学、物理等学科中的公式原理的推导,是一个以旧知唤新知的过程。发现美、理解美、创造美之间的逻辑关系是与艺术创作三个阶段之间的逻辑相吻合的,艺术创作过程一般分为艺术体验、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三个阶段,在创作过程中三者不断循环、互相交织、相辅相成。由此可见,生活体验对于艺术创作的重要性。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可以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找寻美术术语、专业理论与初中生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使用更加丰富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自觉参与到美术学习中去,开拓学生美术视野,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审美水平和品位,进而提高学生自主参与美术创作的能力,培养其学科核心素养。

    【注释】

    ① 吴欣欣. 初中美术鉴赏课与综合学科的联系[J]. 美术教育研究,2018(03):182.

    ② 邓福军. 翻转课堂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02):81.

    ③ 袁红. 体验式教学让美术教学更加精彩[J]. 美术教育研究,2018(10):133.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高新区实验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