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真理观的发展

    陆思雨

    【摘 要】真理观是认识论的核心问题,真理问题常论常新,不同学者对真理观持有其独特的观点,其中主要被大家所接受的是列宁对于真理的论述,列宁的真理观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出发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并不断丰富其内容。同时,我们也能够发现,列宁自身对真理观的理解在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的表现,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本文主要从列宁真理观的理论渊源,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以下简称《唯批》)与《哲学笔记》(以下简称《笔记》)中真理观的内容以及发展和列宁真理观的现实意义三部分来加以论述。

    【关键词】客观真理;绝对真理;相对真理;实践

    【中图分类号】B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7)08-0088-02

    一、列宁真理观的理论渊源

    列宁继承了马克思和普列汉诺夫的诸多理论观点,不断增加真理观的内容,丰富真理观的内涵,提供给后人一种全新的角度理解真理观,即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观。

    (一)马克思

    列宁被称之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他的理论是对马克思诸多思想的继承,其中马克思的真理观就深刻影响了列宁,列宁从马克思真理观出发,逐步形成他独特的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观,马克思的真理观主要集中于其实践观上。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阐释了劳动的含义,当时的劳动主要指物质生产,他认为人与动物最主要的区别在于人能够进行生产劳动,生产劳动是实践的核心,当时马克思并没有指出生产劳动与实践之间的差别。马克思与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划清界限,认为他不懂现实的生产劳动,其所理解的实践也划分到了商业行为当中,马克思指出实践是一种历史发展过程,并且通过人的实践活动,真理才能得到检验。马克思认为不能仅从认识层次上探讨理论,同时应该将理论和实践相联系,对于改造世界来说,理论是无法实现的,只有实践才能完成这一任务。列宁根据当时国内外的严峻形势,以马克思“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的思想为基础,[1](P.16)指出在社会主义发展中实践的重大意义。

    (二)普列汉诺夫

    普列汉诺夫作为列宁的老师,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列宁的思想,他指出,应从主客体的角度来谈论真理,真理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符合。真理既受主体影响,也受客体影响。普列汉诺夫不仅着重于客观性,他还阐释了相对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一致的。他深受马克思的影响,用实踐来论证世界的可知性,注重实践的首要性,提出实践先于理论,只有实践才能让我们获得某个事物的认识,他第一次确定地提出实践是认识论的基础。普列汉诺夫研究马克思主义,就是为了将马克思的理论来改变俄国现状,推动俄国社会向前发展,列宁与他的这个目的是相通的。

    二、列宁真理观的内容

    (一)《唯批》中的真理观

    《唯批》的创作是在1908年,这是列宁思想发展的认识论时期,主要意图是对马赫主义的反击,他指出马赫主义的真理观的根源是唯心主义,本质上是唯物和唯心的集合体,是一种折衷主义。

    1.客观真理

    真理问题是认识论的核心,唯心主义否认真理的客观性,而旧唯物主义又发展到另一个极端,即认为科学原理就是终极真理,否认相对性。客观真理也就是主体所掌握客体的属性与客体本质相一致,即正确的认识。在通常意义上,我们都会认为主体的认识带有较强的个体性,针对具体问题,具有主观性,为什么真理反而是客观的呢?一方面,真理反映的事物即客体本身是客观的;另一方面,我们在认识某一事物时所形成的结果也是客观的,主体意识通过“物化”转化为精神产品,从而固化,为我们提供物质支撑。

    2.真理的辩证法

    列宁认为绝对真理与客观真理相似,表示人的表象与客观对象符合程度的绝对性,它不依赖主体,本身是客观的。绝对真理不等同于永恒真理,永恒真理成立的前提就是事物的有限性,但是随着人类不断实践,我们掌握的知识越来越丰富,领域不断增加,这就会对以往的认识有不同的理解方式。虽然外在世界复杂多变,我们还是可以认识它,但是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我们无法全面的加以认识和理解。相对真理中相对的含义就是界限,在广度上,我们的全部认识都是对整个世界一部分事物的认识;在深度上,即使我们的认识不适用于某一事物的所有属性,但在某一阶段上来说是对的。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互相依存,互相补充,对于个别事实中,相对真理中存有绝对真理,并且随着认识不断深化,绝对真理越来越精确。我们的认识是从绝对走向相对的过程,对于总体性的绝对真理来说,相对真理是个体,它们是不断向对立面转化,螺旋式上升的辩证过程。在此基础上,列宁还提出了“真理是全面的”“真理是过程”。[2](P.94-198)

    (二)《哲学笔记》中的真理观

    《哲学笔记》写于一战期间,由于《唯批》的出版遭到了部分学者的批判,并且认为列宁哲学功底不够,于是列宁开始钻研黑格尔的大量著作,他真理观的论证也是以黑格尔的理论为基点,或继承,或改造来实现的。

    1.真理是过程

    列宁强调想要达到真理,即实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需要经历一个过程,在这期间,我们要清楚地知道真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真理并不是僵死的,我们不断认识外在客观事物,使主观与客观相符,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这时会出现繁纷复杂的矛盾,但也是通过处理矛盾,使主观不断符合客观,列宁称之为主客观矛盾发展的辩证法。我们可以看到,列宁认为真理的发展第一点就要有生命,也就是强调脑的重要性,人通过脑认识外在世界,并通过实践不断检验自己的认识,并加以运用。列宁将辩证法融入到认识论领域中,并改造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真理观,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真理观。

    2.真理是全面的

    列宁认为:“真理就是由现象、现实的总和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构成的”,[3](P.210)真理并不是孤立僵死的原理,它的内涵丰富,对于客观事物来说不论是在深度还是在广度上都包涵全面内容,同时它还包括不同事物之间的关系,所以是具体的统一,如果没有具体事物,真理就成了一个空壳,毫无内容。要实现全面性和具体性的统一,不仅如此,对两者而言,我们都不能局限于事物的表面,而应该去寻找本质,规律性的东西,从浅显到深刻,不断深化我们的认识。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在《笔记》中,列宁在《唯批》的基础上进一步系统的论述实践的观点,也就是如何检验真理的问题。他辩证地阐释实践的标准,强调这种检验并不是静止的,而是一个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我们是社会的产物,具有社会性,并且我们构成社会整体,所以人的诸多实践并不仅仅是自身行为,而更是一种社会行为。当检验真理正误与否时,无论做什么,我们都不是孤立的,必然与社会产生关系,或许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我们就改造了世界,所以人的实践具有社会性。既然我们知道了它的这种属性,我们就要把人的全部实践都囊括到整体之中,注重实践的社会历史性。

    (三)真理观从《唯批》到《笔记》的发展

    《唯批》对真理的定义是从物质意识出发,而《哲学笔记》是从主客体出发去探讨真理的含义,后者相对于前者有了很大进步,如果仅从前者出发,我们就将存在与思维对立起来了,但事实上除了在谁是本源的问题上两者才是对立的,在其他问题上它们是相互依存的。在《唯批》中,列宁从两个方面来探讨真理问题:是否存在客观真理?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到底存在怎样的关系?为了批判马赫与阿芬那留斯创立的经验批判主义,列宁在认识论中运用辩证法,在《唯批》中探討了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辩证关系以及实践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问题。虽然在《唯批》中已经得以运用,但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在《笔记》中才确切的提出来。列宁明确了实践的意义,提出实践是我们实现客观真理的途径,我们的认识本性上就有与客观事物相分离的特性,为了让我们的认识具有现实性,就要在认识论中将实践和认识相统一。

    三、列宁真理观的现实意义

    列宁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的辩证法提出了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辩证法,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包容,相互转化。不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我们都不断积累认识,从而离彻底的绝对真理越来越近。对于如何评判真理正误与否,列宁提出了实践,并借此批判马赫主义将实践与认识割裂开的行为。

    列宁的真理观思想对我国现阶段的发展有重大的指导作用,它使我们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既是绝对真理又是相对真理,要用正确的态度去对待。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会出现理论无法解决现实的问题,有的人就会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已经过时了,无法指导新时期出现的诸多状况。我们要清楚,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由于时代的发展,出现某个结论不适合当今社会的现象也是可能的,因为真理具有相对性。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原理和方法是不会出现错误的,这是我国建设的指导方针,这就是真理的绝对性。同时,我们又不能将其看作终极真理,不能照本宣科的完全与之相符合。我们要切实根据我国的国情,在坚持中求发展,在发展中去坚持,使马克思主义永葆蓬勃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2]列宁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列宁.哲学笔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责任编辑:褚永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