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地区山羊焦虫病的防治及体会

    张年++索效军++熊琪++李晓锋++杨前平++陶虎++陈明新

    摘要:对几例山羊焦虫病的发病情况、诊疗过程进行了介绍,旨在为该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焦虫病;诊疗;预防

    中图分类号:S858.2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7)010-0012-01

    山羊焦虫病是由焦虫寄生于山羊红细胞及网状内皮细胞内引起的一种原虫病,多为巴贝斯科巴贝斯属的巴贝斯焦虫和泰勒科泰勒属的泰勒焦虫感染所致。近年来,湖北地区山羊焦虫病常发,成为山羊致死率较高的一种疾病。

    1 发病情况

    2015-2016年6~10月间多地山羊养殖户(包括天门、京山、荆门、丹江口、郧西、房县等)致电笔者,家中饲养的山羊不明原因死亡,羊群以放牧为主,死羊偏瘦,毛色粗乱,可视黏膜发白,部分羊眼睑、面颊、颌下、前胸肿大,且伴有反复腹泻,发病前1个月内用伊维菌素、阿维菌素或丙硫苯咪唑等广谱驱虫药驱虫1~2次,发病时曾用抗生素、抗病毒药和治附红细胞体药治疗,效果不理想。

    2 临床症状

    主要以3~12月龄的羔羊发病较严重,1~2岁次之,2岁以上偶有死亡。病程1周左右,个别羊突然发病死亡,体温升高至41 ℃左右,呼吸加快,精神沉郁,眼结膜开始潮红,继而苍白,并有轻度黄染,眼脸水肿,流泪,有的有黏性分泌物,采食减少或无。有的病羊病初粪便干燥,后期排恶臭稀粥样粪便,粪便混有血样黏液,死前排出恶臭咖啡色血便,少数病羊发展到中后期出现排浓红茶色尿或血尿;肢体僵硬,尤以羔羊最为明显,举步十分艰难,卧地不起。体表淋巴结肿大,以颌下、肩前和腹股沟淋巴结明显,病羊迅速消瘦,精神委顿,放牧时离群,步态强拘,步伐不稳;后期虚弱,卧地不起,将头沿地面伸直,最后衰竭而死。

    3 剖检

    死亡尸体剖检,血液稀薄类水样,血色淡红或发黄,不易凝固;颌下、肩前、腹股沟等体表淋巴结肿大,切面红润,多汁,有出血点,呈浆液性淋巴结炎,按压流出多量黄色或淡红色混浊液体。皮下组织、肌间结缔组织和脂肪有严重的黄染和水肿;胸腔积液,肺部充血、水肿,心包积液,外膜出血,肝、脾肿大,胆囊肿大,胆汁浓稠,肾脏松软变为土黄色,有出血点,胃壁、肠黏膜水肿充血。

    4 实验室检测

    采集山羊耳尖血液涂片经姬姆萨染色后镜检,发现椭圆形和梨形的病原体即可确诊;也可用淋巴组织液涂片,经染色后找到石榴体来验证。

    5 治疗

    全群用贝尼尔(又名血虫净、三氮脒等)按3~5 mg/kg体重以蒸馏水稀释成2%的溶液,深部肌肉注射,或用盐酸吖啶黄按3 mg/kg体重静脉注射,1次/d,对重症病羊连续用药2~3 d,对个别严重个体结合抗菌消炎、强心、补液等对症治疗。

    另外针对山羊体表蜱虫用伊维菌素或阿维菌素按0.02 mL/kg体重皮下或肌肉注射1次,3~5 d后重复用药1次;或外用1.5%~2.0%敌百虫溶液、双甲脒、溴氰菊酯等药浴、喷雾1次,7 d后重复用药1次。

    对圈舍中隐藏的蜱虫用敌百虫溶液、双甲脒、溴氰菊酯等每7 d喷雾1次。

    6 回访

    电话回访,用药后羊群得到有效控制,除极少数用药初期已濒死羊未能挽回外,再无发病死亡现象。

    7 体会

    (1)山羊焦虫病是由焦虫寄生于山羊红细胞及网状内皮细胞内引起的一种原虫病,目前市面上销售的广谱抗寄生虫药如伊维菌素、阿维菌素、丙硫苯咪唑等对其均无驱杀效果,只有专门驱杀血液原虫病的药物对其有效。因此,在每年流行季节前,应用贝尼尔、盐酸吖啶黄等抗原虫病药物有针对性进行一次预防注射。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贝尼尔对于治疗和预防该病效果最佳,但其毒性较强,一次性大量注射容易引起羊中毒甚至死亡,应分点多次深部肌肉注射;而盐酸吖啶黄相对安全,但使用剂量大,多为静脉给药,且效果次于贝尼尔,因此在用药时应慎重选择。

    (2)蜱是該病的主要传播媒介,灭蜱是防治该病的首要内容之一。因此,在蜱虫活动频繁的季节,可定期用伊维菌素、敌百虫,双甲脒等对山羊体表的蜱进行驱杀,同时配合对运动场、畜舍、墙壁、工具等彻底喷雾可有效灭蜱。另外掌握草场及圈舍蜱的生活习性,制定综合性预防措施,对于预防该病将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3)对于该病,本地山羊有一定的免疫力,但是当引种时带入病原体时也会导致该病的暴发,因此在引种时应做好相应的防预工作,避免从该病流行地区引种,引种后要做好隔离、防疫和驱虫工作。

    (4)放牧羊群受该病影响较大,特别是高温、高湿环境或淋雨后更容易诱发该病,因此应尽量避免在低洼潮湿、通风不好的地方放牧,同时高温阴雨天气尽量减少出牧,有条件的地方可适当舍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