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中传统文化资源的利用

    李彤彤

    摘 要:以中华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为切入点,在分析传统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的基础上,指出现今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传统文化的主要问题,针对遇到的问题相应地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径,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传统文化融合的正确方法,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和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提供参考。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传统文化; 利用

    中图分类号:G641? ? ? ? ?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6-3315(2020)12-164-002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简称“思政”)用之不竭的珍贵资源,研究思政中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利用问题,既有利于充实思政的文化内涵、突出民族特色;又有利于提高思政教育者的专业素养和文学素养、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对于思政的长远发展有重大意义。

    一、传统文化资源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在过去几千年的历史中,以儒家文化为代表,凝结成独具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整个民族的日常生活中。当今时代,要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资源之一来加以利用,使其在新时代的思政中继续散发光彩。

    (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

    文化自信又与思政联系密切,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有助于思政实效性的提高,而思政理论和实践水平的提升本身又包含有对于文化自信的培养。

    2016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个自信”,是在党的十八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自信”的基础上,完成的一次创造性拓展和完善,他认为,新增加的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而对于我们国家来说,文化自信的一个重要来源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对本民族、本民族文化价值和影响力的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所在,要坚定文化自信,就不能忘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全球化浪潮下,找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的连结点,探析融合两者的途径方法,让传统文化来搭建文化自信与思政之间的桥梁,对于提升思政文化性、增强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辨析能力、不至于在多元文化中迷失自我具有重要意義。

    (二)传统文化是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

    新时代思政的根本任务正是在于立德树人,传统文化中包含的丰富德育道理,有助于这个根本任务得到更好的贯彻;思政作用的发挥又有利于这个“德”更好地深入人心。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在2019年3月18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此为目标,各类体系要围绕它来设计、教师要围绕它来教、学生围绕它来学,为思政工作定了基调。思政根本目标强调的是人、作用的发挥要依靠人、其他价值和功能也要通过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按照大方向走,还得依靠传统文化来进行德育。

    文化是一种按照人的本性培养人的活动,是将人类由野蛮带入文明的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沉淀,孕育了中华儿女,凝聚起中华民族无穷智慧和不朽灵魂,岁月沧桑、历史变迁,深深扎根于中华大地,蕴含着育人价值,是最好的德育载体,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浸润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真正实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

    二、思想政治教育中传统文化资源利用的问题

    传统文化的地位日益提升,其重要性不容忽视,在思政中,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资源之一加以运用是一大课题,但与此同时,这当中也不乏一些需要我们注意的问题。

    (一)理论知识储备不足

    这里面涉及到两个问题,一个是继承、一个是创新。相对于继承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鲜少会对一些基本的中国传统文化常识进行教授,对学生课下也没有进行研究和探讨的一些强制要求,这就导致学生对于中华传统文化和思政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学科关联性的意识也不强,更让人担忧的是,学生在学习这门学科时,无法在正确的指引下进行价值评估、区分精华与糟粕;没有一个好的继承基础,创新也就成了问题,当代大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内涵认识不足、对传统文化价值认知不深、对传统文化继承认同不够,没有必需的理论知识,都不知道该从哪个方向、哪个角度出发,更做不到以现代化的视角去对基础知识进行创新。

    (二)实践能力应用有限

    这是在大学思政专业最常见的问题,也是倍受重视却解决程度有限的问题。当前的思政,教师传授方法传统单一、传授内容偏重理论,课本与PPT是仅有的授课依据,既不能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也无法将课程影响扩展到课外,“学完即忘”是常见现象,与学生生活几乎没有连接性。另一方面,学生责任感和自觉性缺失,如果一味地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从准备到授课再到后期的总结,单单需要教师尽到职责,只会造成学生参与度低,只管接受,不会反馈。

    (三)空间范围传播受阻

    思政不是生活中常常用到的词汇,传统文化好像也不是随时随地就接触到的知识,除了专门的课堂讲授,如思政专业本科生的中哲课——这是我们接触的能够最大体现两者关联性的课程以外,在家庭相处、社会交往中,很少有人会有意识地去对传统文化古为今用,发挥其中的思想性、教育性,让家庭、社会也能成为思政的另一场所。

    如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政实现很好的融合,如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政中实现创新性继承,如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政各领域体现出来,都确实是有待深思和值得研究的话题。

    三、思想政治教育中传统文化资源运用的途径

    思政的内容不局限于教育学相关知识,思政的场所不局限于小小的一方课室,思政的对象也不局限于在校学习的学生,作为一个拥有几千年历史文化的民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中,有很多切实可行的路径。

    (一)因材制宜,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课堂教学中

    课堂教学是目前我们接受思政的主要途径,所以如何利用好这一路徑是我们首先也是最应该注重的,根据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的不同,可以因材制宜地将中国传统文化利用到课程中。

    对于年龄偏小的学生,一开始就灌输大道理往往会让孩子失去最初对学习的兴趣,相反地,多用五彩缤纷的漫画代替大段大段的文字,会更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与其枯燥地口述“孔融让梨”这一小故事,倒不如让孩子自己去看插画或小短片,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去向别人描绘这个故事,会更有益于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加深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对于偏成熟的高中生和大学生,他们的理解能力和集中注意力上了一个大的台阶,可以以理论教学为主,再适当地增加一些其他教学方法,不仅不会使课程受到影响,还会加深他们对教学内容的印象。利用当今日新月异的发达科技和信息传送,在课程的开始和结束播放一小段相关影片,会使教学效果更好,学生平时由于学习时间太忙不会关注的内容,在这样一个多人学习的大场合会更被重视。

    (二)知行合一,使传统文化融入进课外实践中

    理论要与实践相统一,课堂上学习的知识要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才能真正对人产生影响,课外实践作为课堂学习的延伸,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平台。

    首先,课外引导学生多去参加相关的社团活动,这是最容易也是最为方便接触到的实践活动。思政专业的学院也可以组织文化社团、加入一些专业特色,这是思政与传统文化融合的最直接方式。社团里的活动丰富多样、形式千变万化,学生可以作为组织者或者参与者去加入社团活动,无论哪一种身份,只要用心去学习、去感受,都能获益匪浅。

    其次,组织近距离的文化景点参观,每个地方都有它的特色文化、特色景点。说近点,一般学校都有它的校史馆,校址的变迁、校名的由来、校友的经历等等,是作为本校的一名学生最基本的知识储备,也是对于这座我们将度过几年学习生活的学府最起码的尊重;说远一点,可以从当地的博物馆、文化馆开始,实物远远比图片更能给人直观感受,我们无法亲身经历每一段时光、见证每一处情境,带有历史气息、文化底蕴的地方能弥补一些遗憾,让我们去体验“此情此景”。

    最后,开展文化主题社会实践,一方面,这一类活动带有专业性,有时间也有主题要求,往往是学生专业学习需要;另一方面,学生可自行选择地点和学习内容,又带有很大的自主性。在社会实践中,学生要尝试走出校园、接触社会,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去解决问题,同时还要注意当地的风俗习惯,是一项很考验学生主动性的活动。

    (三)齐心协力,让传统文化彰显在其他领域中

    思政中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利用首先侧重于在学校中,学校是文化传播与创造的重要阵地,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前沿阵地,从专门的思政课程到所有课程的延伸、从课堂到社团等课外活动的拓展、从现实媒介到虚拟空间的传播,也需要学校各方的相互协作、共同发展。

    除此之外,家庭是一个人最初的摇篮,是教育的启蒙地;家人是人生最初的导师,是孩子的启蒙人。校有校风,家有家风,家长的所作所为都影响着孩子的一言一行.中国讲究尊老爱幼、谦恭礼让,要在思想上让孩子理解道理,在行动上给孩子树立榜样,让家风一脉相承,给孩子上好人生第一课。

    最后,社会是传播中华文化、进行思政的广阔空间,要学会在这个大染缸中“出淤泥而不染”,在这个大熔炉中“千锤百炼始成钢”。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国内国外的重要会议时,多次在讲话中引经据典,合乎时宜地将古代传统文化运用到现代的社会生活中,社会各界特别是思政的工作者都要学习总书记的这种精神,由上到下,自觉继承传统、推陈出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政中焕发不一样的光彩。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几千年的文化底蕴,中华民族的精神之魂也在传统文化中得到发扬,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当代的思政,是历史的必然、现实的可能、未来的必须,当下的教育工作者要结合现实的思政发展背景,转化多重角度去思考,争取在思政中充分运用传统文化有用资源、挖掘新资源,从而为思政发展提供更多现实路径,促进思政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京生.华夏正音为人之本[N]光明日报,2015-08-17007

    [2]李博.坚定文化自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N]人民日报,2016-11-18007

    [3]张义刚.活化传统文化资源——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J]现代教育科学,2007(1)

    [4]李洪华.传统文化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2,06:14-17

    [5]张雁,卢波.儒家文化精髓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融通[J]社会科学家,2012,11:35-37+49

    [6]曲江滨,张薇.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与应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01:68-69

    [7]张健.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J]中国报业,2013(7)

    [8]金国峰,宋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策略[J]高校辅导员,2015,04:21-24

    [9]郭勤艺.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文化资源开发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6-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