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学对书法艺术的影响

    张霁

    摘 要:中国几千年的书法发展史中诞生了很多书体不同风格各异的书法作品,有些佳作融入了书写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及禅学思想。书写者必参悟禅理,才能体会禅心、领悟禅趣,笔下的线条才能清净洒脱,富有禅意。文章从禅意书法与书法艺术的关系中探讨在书法创作中禅学的影响与作用。

    关键词:禅意书法;禅学;书法

    书法是以文字的书写形式来表现心灵情感的艺术。书是表现,法是规范。书法在其生成和发展的过程中,融入了禅学思想,累积沉淀了丰富的内涵,每一幅作品的点、线、面都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表达了書法家内心修为的起伏轨迹。书法家通过这些线条和笔墨抒发内心丰沛的情感和自我意识,悟禅理,体禅趣,得禅机,从而赋予书法作品极强的生命力。

    一、禅意书法的内涵及发展历程

    在中国三千多年的书法发展史中,书法通过修学禅定与禅学结合表现的创作方式由来已久。禅学心一境性、心性光明、豁然开悟、心性觉悟等理论和实践都对书法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书法也因为禅学思想的深入思维方式的转变,形成了禅意书法这一独特的书法流派。它是禅宗文化与书法相契合而形成,以禅宗思想为主旨。书法家由禅定状态深入书法,由禅悟书,并渐而顿悟,让心性开解,豁然无碍,达到书写和创作心手双畅之禅境,从而展示出渗透了禅宗文化的独特笔墨特征。

    佛教中禅定与书法密切相关,而书法与佛教也相互关联。佛教经典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都以传抄的形式进行传播,出现了“写经”“抄经生”,抄经书者以出家人为主,这也是禅意书法诞生之源。随着佛教的繁荣兴盛,佛教思想也开始影响本土儒家文化思想,禅宗也形成众多门派。众多的禅门高僧的修为品质也渐渐地融入文人墨客的修学当中,使他们也做了大量的禅诗、禅画等,让禅意书法在文人墨客中得以发扬光大。在传统的禅意书法流传中,有些是禅门僧人,有些是佛教居士,如南朝隋人智永和唐代怀素。而在俗世人心中,禅意书法大多数隐含禅意,这与书写者本身具有的文化底蕴、思想、经历密切相关。禅宗思想中文字禅、参话头、止观等,为书法的传统继承与创新发展开辟了一条崭新的路径。

    宗白华曾说:“中国特有的艺术——书法,尤能传达这空灵动荡的意境,我们见到书法的妙境通于绘画,虚空中传出动荡,神明里透出幽深,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是中国艺术的一切造景。”这是对禅意书法最好的解读。

    二、书法艺术中的禅学

    (一)不同书法作品体现出的禅意各具风貌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雄厚博大,书法艺术在历朝各代逐渐发展成熟,也因时代的变化产生了不同的书法风格。文字经历了自甲骨、金文到篆、楷、行、草的演变,丰富了书法表现。各家书法作品虽然书体不同,但都是通过点画、结构、布局等方式表达书写者内心之情感,传承书法之广瀚,使之成为最具有美感的艺术。

    研究不同时期线条构成的书法作品,其作品特征鲜明,如汉隶的神韵、唐楷的风貌。历朝各代各种造像题记题写的内容都与佛教本身有关,都深深地体现了禅境书法。历史上众多书家都与禅师有密切接触,而禅师喜书者亦多。从唐怀素、清八大山人到近代的曼殊和弘一法师等,都是通过书法作品表达出禅心佛境。通过对禅定和书法进行深入研究,从书法作品和理论上找出“自我”,在作品禅境中看出作品内部所蕴涵之境界,提高审美趣味,己经是“看山不是山”的虚幻物像境界了。由此可以品味到这些充满禅趣的思想在书法作品中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内涵。

    (二)书法创作上禅学与书法达到完美融合

    禅宗讲究顿悟见性,主张人人都有佛性,而书法本身也需要禅悟状态,研习书法没有悟是行不通的。书法之悟与禅之悟在实践修正上也有所同或不同之处。禅之悟是指摄心、空、静,心境不受外界干扰,达到观慧和精神凝定的状态,就是禅观内相。而书法之悟是书家在对自然、人生、社会等切身体会后,再通过偶然性、随机性、随意性的悟与启发,创作迸发出令人欣喜如狂的有韵致有深度的艺术作品,这是内心的外表显相。书写者通过对古代书家作品精髓的不断锤练融合,把书法的笔法、结构、章法、神韵等进行再体悟、再思考、再创作,促使了线条笔法的变化,使内在的情感得以流露。这种情感表露是书写者在禅定修学过程中内心的自然而发,把书法线条从有法提炼到无法的至高境界,表露出一种超脱的空灵境界,将禅宗的“无人相,无我相”融入到了书法作品创作中。修学深厚功力加上对艺术高度的悟性,以及禅学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书法家的作品 “平淡中见真我”。由此,人们在欣赏书法作品时,正是依托于书法笔画的轻重、粗细和徐疾的变化,感受到禅道内心情感的波动,这也是禅定和谐状态下真实的情感流露。

    (三)书法的表现形式体现了禅宗文化的本性

    书法艺术在表现形式上,色彩单一,仅以墨色为之,黑白之间尽显阴阳之美,体现出书法艺术灵性而顺其自然的特性。在书写时不仅要注意笔画之间的协调美观,调整书法作品中的分间布白,恰到好处地留有空间,更需对应到虚实关系中。在众多艺术中唯有书法艺术境界最高,书法作品要注重构建“虚”“无”的意象心境,心中无笔的超然物相。这时书者能达到完全忘我的空灵状态,体现了最真、最纯粹的内心情感世界。书法中“有”的是书法作品的本相,“无”才是书写者通过作品传达内心所感的关键,“有”“无”之间相得益彰,观“有”而知“无”,通过对作品的细致揣摩,感受到书法作品不仅是视觉直观,更高层次的是心灵意象的表达。书法作品中的虚实结合、布白处理,就是巧妙地处理这种内质的关键所在。“有无相生”,虚实结合,衍生出“无画处皆成妙境”的审美表达,使得书法创作的整体架构达到虚实的完美结合,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神韵与意境。

    三、书法家与禅学

    (一)“本心”与“悟”

    禅的本意是冥想、沉思、静虑。修学者通过长时间的盘腿打坐,把自己的感官和外界的注意力清除,止住外在干扰,使冥想静虑意识集中到一种空寂的无我状态,专注于一境,达到定界,开启智慧。禅宗修学的目的是明心见性,是要觉悟到自己的本性,通过修学顿悟成佛。佛是人类智慧、德行、慈悲最高的成就者。而书法家回归“书法即我心”的更高层面,升华为“有法—无法”的超然境界,即可借助禅的思虑修学在创作时领悟书法艺术的生命本源的艺术功能,利用线条高度抽象的艺术展现自己的“本我”,表现自我意识与情感,与之达到深层契合,使禅意融入书法创作之中。

    在历代书法创作,大书法家内心状态都是清静无为,保持着对作品的敏锐性,陶冶性灵,吸纳借鉴前人优秀的作品,简约恬淡,持之以恒地亲身实践和参悟,回避一切的外在干扰,“本心”地把握住“悟”“道”的踪迹。书法的“悟”的出现具有一定的偶然性,要长期研习基本技法过程中量变积累和综合素养的必然性影响,并在某综合特定的环境中,完成灵感的迸发。这样,在创作时达到物我两忘、天人和一的最佳作品境界。

    由此可见,“悟”境的深入是一个不断修炼的过程,多少都是在高度静虑下完成的,不是一蹴而就的。书法家们正是在一次次的锤炼中得到提升,在“悟”与“本心”的双重作用下,使个人能力超常发挥而取得极高造诣,书法的神采韵味方可不招自来,逐渐完成质的飞跃。

    (二)“空寂”与禅境

    禅意书法作品表现的独特意境,是书法作品的最高的境界,在历朝各代书法艺术发展的过程中得以提升,是作品中所表达出来的精神境界。而“空寂”一说源自于禅学,主要指“静虑”,让修行者保持“定”的状态,心如止水而不起妄念,并将其作为修习的根本要求。

    在长期的书法练习之中,书写者达到“空寂”的状态就可以不受外界的干扰,摆脱当下之事,超脱眼下之外景,开拓出更加深远的意境,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归于心平气和状态。“空寂”状态在创作过程中不间断性呈现,使创作中的思维方式从纷烦扰恼的状态暂时逃离,通过空灵的笔墨表现出自我,让书写者更加清晰地感受并深层地探寻“古”与“今”、“有”与“无”、“虚”与“实”之间的联系,撷取他家之长补己之短,促使自己的精神状态归于平静,才能够将书法艺术发挥到极致,体现浓郁之禅境意韵。历朝各代的书法家都有提到过书法创作中“空寂”状态的重要性,多少和禪定的状态一样。欧阳询在其《八诀》中提到“澄神静虑,端己正容,秉笔思生,临池志逸”。只有进入“空寂”的精神状态,排除私心杂念,无视现实喧嚣,内心清净寡然方能够达到“意在笔先”的状态,从而体现心中构建书法的笔势,挥毫展示出书写者高远的境界。

    四、结语

    禅宗的发展,使禅学修学理论逐渐渗入中国古代美学体系之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审美思想代表之一。书法艺术也有自己完备的技艺和技巧,当其书写进入出神入化、随心所欲的最高境界时,便会超越“技”而达到“书”与“禅”心灵合一。禅定修学对书法的影响实际上也是对心灵提升净化的过程,是提高书法艺术的内在心灵精神的一种追求,从而达到自然性情的流露。书法家通过训练培养出对毛笔线条的高度感知力,同时承载古人书法的笔法、结构等表象,在学习过程中融入禅学思虑,从“无生之法”的境界中走出来。在临习创作的道路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才能通过用笔、用墨等把书法精髓精妙表现出来,通过顿悟和自己的修学升华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既要遵循古法,又要超越自我,在渐修顿悟中前行。

    参考文献:

    [1]魏波.禅茶一味:禅意书法与茶文化[J].福建茶叶,2018(6).

    [2]陈智.禅意书法的学术基础初探[N].美术报,2015-09-05(26).

    [3]张铭.董其昌禅意书法研究[D].东南大学,2016.

    [4]陈建国.中国书法的演变与当代禅书精神倾向[N].中国文物报,2012-10-19(3).

    [5]崔岚.浅论禅意对书法的影响[D].南京师范大学,2008.

    [6]吴雨青.论书法艺术中的禅境[J].学语文,2020(1).

    [7]宗白华.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EB/OL].[2020-07-12].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54346738/.

    作者单位:

    吉林省吉林市群众艺术馆